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5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NAC前、后行CDU检查,比较NAC前、后病灶大小、血流分级、血流阻力指数等指标,评估化疗疗效。结果 CDU提示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2例,维持11例,进展1例,总有效率为76.92%;NAC前病灶长、宽、厚、面积、体积分别为(3.42±0.42)cm、(2.70±0.63)cm、(1.87±0.40)cm、(9.01±2.13)cm2、(16.23±4.21)cm3,治疗后分别为(2.30±0.38)cm、(2.14±0.53)cm、(1.53±0.40)cm、(5.00±1.83)cm2、(7.88±3.2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前边界清晰38例、有周边声带21例、内部回声强11例、后方回声异常14例、形态不规则8例、血流分级Ⅱ-Ⅲ级49例,NAC后分别为23、10、34、40、32、3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NAC后血流阻力指数(0.62±0.14)明显低于无效组(0.77±0.13)与本组NAC治疗前(0.77±0.23)(P〈0.05)。结论 CDU可发现乳腺癌NAC化疗前、后相关参数的明显变化,对评估NAC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3例患者共57个肿块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且经临床评估需行新辅助化疗,在新辅助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后手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肿瘤大小、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根据RECIST指南,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组、PR组)及无效组(SD组、PD组),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组共5例,由于肿块完全消失,化疗后血流消失;PR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前后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SD组+PD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PSV、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检测病灶大小及血流参数,可客观地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在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因素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浸润性导管乳腺癌进行术前进行灰阶超声造影,并用定量分析QLAB软件分析,生成时间-强度曲线,对周围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血流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超声造影灌注定量参数与预后因素关系。最后分别对各个超声造影定量灌注参数值做ROC曲线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峰值强度(PI)明显升高,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明显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升时间段(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相比,低分化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RT、TTP明显延长,P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M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0 mm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PI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0 mm患者(P < 0.05),而TTP、MTT、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I升高,R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TTP、M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阴性、PR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PI明显高于ER阳性、PR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TTP、MTT、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Her-2与Ki-67的表达患者的PI、TTP、MTT、R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I在ER阴性表达、PR阴性表达鉴别诊断中具有中-低等的诊断效能,PI的截断点均为12.975 dB,标准误分别为0.073(95%CI: 0.562~0.849)、0.074(95%CI: 0.540~0.828),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7.40%、72.20%,65.20%、66.7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0.688。结论PI、TTP、RT能反映病灶内血流灌注情况,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特点、声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安徽省肿瘤医院甲乳外科经病理学确诊的96例乳腺癌患者(病例组)、同期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100例(良性组),对两组患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两组的RI、血流特点、声像特征差异,并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各项指标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结果病例组的肿块呈不规则形状、边缘毛刺征、微钙化病灶、边界模糊的检出率均高于良性组(P < 0.05);肿块形状特征诊断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的敏感度为66.67%,特异性为6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633;边缘毛刺征诊断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的敏感度为73.96%,特异性为58.00%,ROC曲线下面积为0.660;微钙化病灶诊断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的敏感度为31.25%,特异性为9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611;边界模糊诊断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的敏感度为27.08%,特异性为89.00%,ROC曲线下面积为0.580;病例组的血流分级主要为Ⅱ级(48.96%)、Ⅲ级(27.08%),良性组的血流分级主要为0级(53.00%)、Ⅰ级(2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流分级诊断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的敏感度为76.04%,特异性为77.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病例组的RI值低于良性组(P < 0.05);病灶RI值诊断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的敏感度为77.03%,特异性为55.17%,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结论根据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声像特征、血流分级、RI参数鉴别诊断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疾病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上可以综合几种指标分析,提高临床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组织标本98例,分析每位患者对应的乳腺超声征象,包括肿块周边是否有毛刺、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纵横比、后方回声情况、微小钙化、内部血流显像分级;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样本中CD24、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分析其它可能影响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的因素;对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相关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周边是否有毛刺与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块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与CD4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块纵横比、后方回声变化均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流分级、腺体类型与CD4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腺体背景类型是CD2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血流情况、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是CD4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有无高回声晕、肿块后方回声特征、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是E-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临床分期是N-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边缘有无毛刺是β- caten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之间存在联系,超声征象可作为无创性预测乳腺癌患者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方式,并可为预测乳腺癌潜在的侵袭能力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MRI在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8年1月~2019年11月因乳腺肿块于我院诊治的8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和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观察高频超声、MRI检查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频超声、MRI检查以及二者联合诊断乳腺癌及其分期的价值。结果85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共发现病灶107个,其中良性59个,恶性48个;高频超声检查显示,40个病灶诊断为乳腺癌,其中8个病灶漏诊;45个病灶诊断为良性肿块,其中14个病灶误诊;MRI检查显示,46个病灶诊断为乳腺癌,其中2个病灶漏诊;53个病灶诊断为良性肿块,其中6个病灶误诊;高频超声联合MRI检查显示,47个病灶诊断为乳腺癌,其中1个病灶漏诊;56个病灶诊断为良性肿块,其中3个病灶误诊;高频超声联合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高于高频超声(P < 0.05),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高于高频超声(P < 0.0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联合MRI诊断不同分期乳腺癌优于高频超声和MR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和MRI均可有效诊断乳腺癌,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期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超声乳腺图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征象的关系。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患者,根据疗效将其分为无效组(n=23)及有效组(n=63)。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对患者行超声检查,采用BI-RADS方法记录、评估病灶危险程度。  结果  治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体积和肿瘤面积均明显低于无效组(P < 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后方回声增强、弹性评分低和边缘清晰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RADS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BI-RADS分级均明显优于无效组(P < 0.05)。  结论  采用超声BI-RADS征象分析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病灶的化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的符合率为72.09%,敏感度为86.36%,在病理判定有效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在病理判定无变化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腺癌病灶的二维图像及血流信息,能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做出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CEUS)对病灶内部、周围血流信号对原发性肝癌(PHC)以及肝血管瘤(HCH)的鉴别诊断能力,并分析PHC患者肿瘤发生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2月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HC患者35例,HCH患者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E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病灶部位内部以及周围血流信号,以及相关超声指标包括增始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增强强度、增强速率以及50%倾斜率的差异。比较PHC患者中不同转移情况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病灶部位内部以及周围血流信号,以及相关超声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肿瘤发生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PHC组和HCH组患者肿瘤病灶部位内部以及周围血流信号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HC患者的增始时间、峰值时间、增强速率高于HCH患者,峰值增强强度以及50%倾斜率低于HCH患者(P < 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患者的年龄、肿瘤数量、肿瘤分期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性别、BMI、肿瘤直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转移组患者与未转移组患者的血流信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转移组患者的增始时间、峰值时间、增强速率高于未转移组患者,峰值增强强度以及50%倾斜率低于未转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肿瘤数量、肿瘤分期、血流信号、倾斜率、峰值增强强度、增始时间、峰值时间、增强速率均为PHC患者肿瘤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可有效对PHC以及HCH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年龄、肿瘤数量、肿瘤分期以及超声造影指标均可影响患者的肿瘤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45例乳腺癌患者,时间为2016年5月—2019年9月,均行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实施新辅助化疗治疗,统计新辅助化疗治疗前后CDFI的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化疗治疗后患者的病灶体积明显减少,并且在病灶边界、周边回声带、内部回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CDFI对新辅助化疗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7%和60.00%,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后,与无效组患者相比较,有效组患者病灶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流速最大值(Vmax)、阻力指数(R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进行CDFI复诊,复诊结果与病理学结果相比较,CDFI对病情复发进行评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78%和83.33%。结论:采用CDF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估,能够将患者化疗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情况准确地反映出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AC)前后3.0TMR功能成像各项指标变化特点,为NAC的疗效评价与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27例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癌且接受NAC的患者行NAC前、后乳腺3.0TMRI扫描。对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等多指标定量分析。化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病检结果。结果病灶ADC值有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NAC后TIC渐趋平缓,可由流出型到平台型或上升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AC化疗前后动态增强扫描的半定量参数(EER、Tmax、Emax)的变化有效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EER、Tmax、E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结合动态增强TIC与半定量参数可早期预测与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为乳腺癌诊治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超声影像表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诊断及对患者化疗后卵巢功能的评估。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19年6月~2021年3月于我院诊断并进行治疗的6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LN转移患者28例,未转移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质形态、血流状况、超声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超声指标对ALN转移诊断效能,研究卵巢超声指标与卵巢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狭窄型、向心增厚型、偏心增厚型、无淋巴门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71,P < 0.001);两组患者的淋巴门型、散在型、周边型、混合型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8.802,P < 0.001);ALN转移组患者的ALN纵径(t=17.037,P < 0.001)、皮质厚度(t=15.491,P < 0.001)以及D/W(t=7.243,P < 0.001)高于未转移组;联合检测对ALN转移的诊断特异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化疗前两组患者的AMH、FSH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MH下降,FSH上升,且未转移组患者的AMH(t=6.003,P < 0.001)、FSH(t=4.307,P < 0.001)高于ALN转移组;两组患者的RI、PI下降,且未转移组患者的RI(t=6.887,P < 0.001)、PI(t=26.430,P < 0.001)低于ALN转移组;患者的AMH、FSH与RI、PI呈现正相关。结论超声影像表现对乳腺癌ALN转移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同时通过对患者的卵巢局部病灶部位的超声分析,对于化疗后卵巢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低温等离子技术治疗扁桃体肥大引起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收治的120例扁桃体肥大引起OSAHS患儿接受超声引导下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其中60例接受扁桃体全切作为全切组,60例接受扁桃体部分切除患儿作为非全切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患儿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睡眠监测指数的变化。结果全切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大于非全切组(P < 0.05);术前,全切组和非全切组外周血的CD3+、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非全切组的外周血的CD3+、CD4+、CD4+/CD8+测定值大于全切组(P < 0.05);术前及术后1月,全切组和非全切组睡眠紊乱、身体症状、情绪影响、白天问题、看护者关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的睡眠紊乱、身体症状、情绪影响、白天问题、看护者关心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降低(P < 0.05);术前及术后1月,全切组和非全切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较本组术前均降低(P < 0.05),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较本组术前均增高(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低温等离子技术实施扁桃体部分切除与扁桃体全切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患儿免疫功能受到的影响更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乳腺癌术前做新辅助化疗的病人进行低能量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探讨HIFU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乳腺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期经病理确诊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40例,分为HIFU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HIFU治疗组患者术前接受化疗的同时进行一次HIFU治疗,对照组术前只接受化疗,两组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性手术,并于治疗前后及手术前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超声检查。化疗期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HIFU治疗组肿瘤原发灶的大小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血流明显减少,临床分期明显降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联合化疗药物治疗乳腺肿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局部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涟水县人民医院治疗的40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9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术中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对照组采用常规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术后2组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及巩固性放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液系统指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采用ANOVA方差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骨髓抑制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稍增高,而对照组术后白细胞计数稍有下降,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除术后4周的血小板计数稍有增高外,其余术后的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稍有降低,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浓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未见异常变化,对照组患者术后肝功能稍有增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肾功能水平术后较术前均稍有增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重度骨髓抑制。 结论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化疗是可行且安全的,其操作简单且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多模态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根治术患者放化疗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乳腺癌放化疗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在化疗前后行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对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结果  常规超声评估放化疗疗效的敏感度为52.63%,特异性为87.50%,准确度68.57%,经Kappa检验常规造影与病理检测一致性较差(Kappa=0.388)。超声造影评估化疗疗效的敏感度为94.7%,特异性为98.4%,准确度为96.4%;超声造影与病理的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0.928,一致性较好。放化疗前所有患者肿瘤超声图像表现为高增强,放化疗后有效患者主要表现为低增强,无效患者主要表现为中、高增强;无效患者化疗前多见灌注区缺损和放射血管,而在有效患者中少见;放化疗后有效患者区域血流量、时间-强度的曲线下面积和弹性应变率比值均低于无效患者,弹性评分、达峰时间高于无效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多模态超声造影技术的部分定性和定量指标对乳腺根治术患者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化疗患者肝功能、脂糖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NSCLC患者87例,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2),术后均予以放化疗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糖脂代谢指标及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均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ALT、AS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2hPG、HDL-C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FPG、2hPG、HDL-C高于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均P<0.05).治疗后两组CD8+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CD4+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结论] 黄芪多糖注射液可有效减轻肺癌术后放化疗患者的肝功能损伤,增强机体免疫,缓解化疗所引起的血糖、血脂升高情况,提高患者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乳腺癌超声造影指标与临床病理的关联性,探索与超声造影指标相关性较强的病理因子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相关性的数量分布特点。方法纳入119例乳腺癌患者,采用超声造影的手段,记录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将乳腺癌肿块的活跃边缘带及病灶旁正常带进行标记,采用免疫组化对靶细胞进行标记,以及形态学的特征来确认TAF细胞,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当乳腺癌肿块>2 cm、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早时,超声造影后肿块边界增大,呈高增强,呈现灌注缺损、出现穿支血流几率高(P < 0.05)。超声造影后呈现充盈缺损状态,癌旁正常带的TAF细胞数量较多(P < 0.05)。造影后出现高增强,在活跃边缘带的TAF细胞数量多(P < 0.05)。当病灶较大时,活跃边缘带TAF数量较多(P < 0.05)。当临床分期早、组织学分级高时,两个区域的TAF数量较多(P < 0.05)。而乳腺癌造影后病灶的增强范围与病灶活跃边缘带及癌旁正常带的TAF数量均无关联(P> 0.05)。超声造影后的充盈缺损状态与边缘活跃带的TAF的数量无关联(P>0.05),且病灶的造影增强程度与癌旁的正常带的TAF数量无关(P>0.05)。结论TAF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因素,TAF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癌的分化和转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