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7,(4):573-57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严重低血糖分为两组。观察组为住院期间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共40例,对照组为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共80例。观察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导致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心血管药物以及降糖药物上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果糖胺、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上均有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BMI、病程、心血管药物、降糖药物、果糖胺以及WBC是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因素较多,包括BMI较低、病程较长、心血管药物联用、OAD与胰岛素联用降糖、果糖胺降低以及WBC水平升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针对性实施干预,以降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胰岛素治疗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5年成都军区总医院老年病区住院治疗的240例年龄≥60岁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胰岛素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胰岛素治疗组相对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并发症更多且伴发高血压的比例更高(均P0.05)。胰岛素治疗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为(23.89±6.72)分,高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的(21.08±6.13)分;胰岛素治疗组中抑郁检出率为35.00%,高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的20.0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单纯口服降糖药物组作为参照,在校正混杂因素前后胰岛素治疗均是老年T2DM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校正后OR=3.374,95%CI:2.319~6.535)。结论老年T2DM患者多数存在抑郁症状,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和有效护理措施,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出现低血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析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通过采用调整饮食、胰岛素用量和透析处方等护理措施,干预前后各观察405例次血液透析,比较干预前后透析中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护理措施干预前,患者出现低血糖为83例次,在4个月的护理干预后,出现低血糖为38例次,较干预前明显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整糖尿病饮食、胰岛素用量、透析液处方等治疗有助于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中低血糖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有低血糖发生 ,且多严重 ,不易纠正。本文分析了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老年糖尿病并低血糖共8例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 ,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5例 ,女3例 ,年龄60~85岁 ,病程1~15年。合并糖尿病肾病3例 ,肾功不全(血肌酐>445μmol/L)2例 ,高血压病6例 ,冠心病心衰2例 ,脑梗死和脑出血2例 ,感染5例。血糖<2 8mmol/L为低血糖诊断标准。发生低血糖前6例使用胰岛素治疗 ,每天20~56u;2例口服降糖药物 ,其中优降糖5mg,3次/d,口服1例 ,优降糖5mg+二甲双胍500mg,3次/d口服1…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6,(6):804-80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BMI、病程等资料,检测FBG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肌酐,记录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和时间,并分析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205例患者中发生低血糖49例(23.9%),晚上临睡前低血糖发生率最高,占4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因素有4项:≥80岁、病程>20年、BMI<18.5 kg/m2、血肌酐≥149μmol/L。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需加强合并危险因素患者的巡视及睡前等高危时段的血糖监测,避免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发生组(n=31)与未发生组(n=69),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病程>10年、使用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降糖药物、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均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429、2.619、3.409,P均小于0.05)。结论 病程>10年、使用磺脲类药物、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以上人群重点关注,加强管理与教育,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初诊糖尿病患者对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认知及低血糖经历,为提升初诊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认知及预防低血糖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例初诊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随访期间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对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认知水平,单因素分析影响低血糖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糖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1年内,314例初诊糖尿病患者中有135例发生过749次低血糖事件,总发生率为42.99%;749次低血糖事件中,轻度低血糖占比最高(73.03%),0:00—6:00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最高(48.33%)。经历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对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认知评分低于无低血糖经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文化程度、是否合并高血压、遵医行为、对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认知评分与低血糖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4.0 kg/m2、遵医行为表现较差、对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认知评分<25分是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5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透析前3个月仅进行治疗护理,透析后3个月行护理干预。对比患者干预前后透析不同时段出现低血糖发生率,分析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护理经验。结果干预前低血糖发生率为20.00%,干预后低血糖发生率为4.00%,干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透析中,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透析液、药物、营养等方面,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低血糖及低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1年3月在我院长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7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低血糖及低血压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70.6%的患者出现过低血糖,88.2%的病人出现过低血压。结论低血糖和低血压是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加强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DN患者生活质量的关健。  相似文献   

10.
张宝娥 《医疗装备》2020,(8):195-196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可促使患者肾功能受损,影响机体胰岛素需求量,不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血液透析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主要方式,但其并发症较多,易引发低血糖,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辅助治疗的同时改善低血糖状况,对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常武地区农村老年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并探讨有效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40例老年农村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18 例,女性 22 例;年龄60~97 岁,平均年龄(75.68±8.30)岁。统计并分类计数患者的发病原因,并根据常见病因制定对应的护理宣教策略。 结果引起农村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的主要原因有使用降糖药(包括口服降糖药和皮下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或进食过少[13例(32.50%)]、能量摄入不足[5例(12.50%)]、误服降糖药[5例(12.50%)]、自行更换降糖药[5例(12.50%)]、降糖药物剂量过大[5例(12.50%)]、活动量增加[1例(2.50%)]以及其他不明原因[6例(15.00%)]。过度饮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血糖的发生。 结论尽管引起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有多种,但加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的宣教,尤其是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降糖药后要及时进食,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安全管理等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婧  文竹  冯勇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347-3348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内分泌科2008年3月-2010年2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肾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营养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或胰岛素降糖、降低蛋白尿等;治疗组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结果治疗组Ⅲ期及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症状缓解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Ⅴ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均无缓解程度。结论灯盏花素能有效地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肌酐及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门诊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其联合用药情况和处方习惯。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4月使用了口服降糖类药物的门诊处方,对口服降糖类药物的品种、数量及其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0张糖尿病患者门诊处方中,其中单用占58.32%,两联用药占34.53%,三联用药占7.15%;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有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结论依据各类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特点,我院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是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择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52例,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29例)和吡格列酮治疗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常规治疗,待血糖稳定1周后,对照组继续维持原治疗,吡格列酮治疗组加用吡格列酮片口服8周(30mg/日)。各组治疗前后均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白蛋白定量(24h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水平。结果①糖尿病肾病对照组与吡格列酮治疗组对比,治疗前FPG、HbA1c、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8周后,糖尿病肾病对照组的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吡格列酮治疗组的24hUA、hs-CRP和脂联素水平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改善糖尿病的肾脏损害,减少尿白蛋白滤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0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34例)、胰岛素组(34例)和二甲双胍组(34例)。三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6周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经治疗8周和16周时HbAlc、FPG和2h-PG均降低(P<0.05或0.01),并且艾塞那肽组及胰岛素组血糖下降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三种药物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均能控制良好,艾塞那肽注射液及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优于二甲双胍,艾塞那肽注射液及二甲双胍减重效果优于胰岛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α-硫辛酸(ALA)对糖尿病肾病患者IL-6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由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阳性对照组和ALA治疗组,阳性对照组40例给予给予降糖、降脂及降压治疗和糖尿病、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ALA治疗组40例在此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硫辛酸600mg,静脉滴注,qd,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的疗效及IL-6的变化。另外选择经保健科体检合格的健康人34人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与阳性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相比,α-硫辛酸组治疗后,患者UAER、血清IL-6均有显著下降(*P<0.05);与健康阴性对照组相比,血清IL-6仍高于正常(△P<0.05)。结论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肾病与其抗炎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对36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以及置泵、心理、饮食护理,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痰菌转阴情况。结果 36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痰菌转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降糖效果良好,做好置泵、心理、饮食护理是保障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糖、治疗方案、病程、年龄、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血糖、治疗方案、年龄、病程、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这几项因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空腹血糖≤6.1 mmol/L组(30例)较空腹血糖>6.1 mmol/L组(48例),餐后2h血糖≤8.0 mmol/L组(32例)较餐后2h血糖>8.0 mmol/L组(46例),胰岛素治疗组(27例)较非胰岛素治疗组(51例),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组(36例)较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组(15例),年龄≤65岁组(41例)较年龄>65岁组(37例),病程≤10年组(39例)较病程> 10年组(3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组(34例)较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组(44例),糖尿病教育频次≥2次/月组(20例)较糖尿病教育频次<2次/月组(58例),自我血糖监测频次≥2次/周组(19例)较自我血糖监测频次<2次/周组(59例),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分别为(6.7±1.5)%比(7.9±1.3)%、(6.8±1.1)%比(7.8±1.2)%、(6.7±1.5)%比(8.1±1.4)%、(6.8±1.0)%比(8.0±1.6)%、(6.9±1.7)%比(7.4±1.6)%、(6.5±1.2)%比(8.2±1.3)%、(6.9±1.0)%比(7.6±1.4)%、(6.1±1.7)%比(8.0±1.1)%、(6.7±1.1)%比(7.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血糖、治疗方案、年龄、病程、糖尿病教育、文化程度、自我血糖监测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excessive, prolonged and, above all, unusual physical exertion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episodes of mild hypoglycaemia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patients treated with glibenclamide.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 11 months of observation with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 personal diaries to determine the hypoglycaemic risk. Setting: Diabetic Unit-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Aging-Chiet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atients: We enrolled 340 NIDDM outpatients adjusted for sex, age, body mass index, alcohol intake and oral treatment regimen with glibenclamide. Patients were tested monthly for circadian blood glucose profiles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Mild hypoglycaemia was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blood glucose values < 2.8 mmol/l associated with mild autonomic symptoms, without requiring external assistance. Each diabetic patient filled personal diary indicating the therapy regime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entual hypoglycaemic episodes occurring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RESULTS: 21.8% of NIDDM patients experienced one or two episodes of mild hypoglycaemia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analysis of the patients' diaries showed that 60% of the hypoglycaemic episodes was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prolonged and unexpected physical exertions. Within this group, about 70% of the episodes occurred during a holiday ("holiday hypoglycaemia"). After analyzing the socio-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abetic patients reporting hypoglycaemic events, we found a higher risk for "holiday hypoglycaemia" in patients with a lower educational level, with a sedentary occupation or among the ex-farmers. CONCLUSIONS: As resul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unexpected physical exertions may represent a relevant cause of mild hypoglycaemia in diabetic patients receiving oral antidiabetic therapy. However, this hypoglycaemic cause may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in the literature. Educational programs conducted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or diabetologists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patients in reducing the number of mild hypoglycaemic episod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18例口服降糖药物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组(N-D组),诺和灵R联合诺和灵N组(N-N组),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分别计算HOMA-IR和HOMA-β,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日胰岛素类似物用量和低血糖发生频率。结果 N-G组与N-N组FBG、2hPG、Homa-β和Homa-IR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强化治疗前后组内比较FPG、2hPG、Homa-β和Homa-IR比较均为P〈0.01;而N-G组的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均较N-N组低,P〈0.01。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诺和锐强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使多数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更加快速、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