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K1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1N)Ⅰ、17例CINⅡ、21例CINⅢ、36例宫颈鳞癌和8例宫颈腺癌组织中CK17的表达情况.结果:CK17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6.6%和83.3%,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177,P<0.05.CIN Ⅰ、CINⅡ和CINⅢ中,CK1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4.7%和76.2%,CINⅡ组阳性率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CINⅢ组阳性率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IN Ⅱ组和CINⅢ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K17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阳性表达同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958,P<0.05.结论:CK17可作为高级别CIN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诊断及预测病变进展趋势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bcl-2在宫颈鳞癌组织、CIN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urvivin和bcl-2在50例宫颈癌、20例CIN Ⅰ级、20例CIN Ⅱ~Ⅲ级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不同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和bcl-2的阳性率在宫颈癌组织中远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宫颈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和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为临床筛查宫颈癌及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基因和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kinaseasso-ciatedprotein2,SKp2)在宫颈鳞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CIN)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Rb基因产物和SKp2在各级别CIN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状况,并以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简称正常组)做对照。结果正常宫颈鳞状上皮20例、CINⅠ20例、CINⅡ20例、CINⅢ37例及宫颈鳞癌40例,Rb基因蛋白和SKp2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100.0%,55.0%,20.0%,24.3%、23.5%和45.0%,80.0%,70.0%,94.6%,92.5%。Rb和SKp2的表达组间统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另外Rb在正常组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鳞癌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在CINⅠ组与CINⅢ、宫颈鳞癌组间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SKp2在正常组与CINⅢ、宫颈鳞癌组间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在CINⅠ组与CINⅢ、宫颈鳞癌组间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在CINⅡ组与CINⅢ、宫颈鳞癌组间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Rb基因蛋白在正常组100%表达强阳性,而随着发生CIN从轻到重至宫颈鳞癌,表达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证明Rb基因可能主要通过功能性失活或缺失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在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反,SKp2在正常组表达阳性率较低,而随着发生CIN从轻到重至宫颈鳞癌,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表明SKp2在子宫颈癌癌变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尤其临床病理实践中检测到Rb表达减弱或消失,而SKp2表达增强,有助于早期子宫颈癌的判断,在妇产科临床病理上,2个指标对于辅助诊断子宫颈癌和CIN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APK基因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妇女正常或炎症的宫颈组织30例、CINⅠ30例、CINⅡ/Ⅲ30例、宫颈鳞癌组织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APK蛋白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DAPK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正常或炎症的宫颈组织10例、CINⅠ10例、CINⅡ/Ⅲ15例、宫颈鳞癌组织20例中mRNA的表达。[结果]DAPK的蛋白表达率在正常或炎症的宫颈组织、CINⅠ、CINⅡ/Ⅲ、宫颈鳞癌组织中分别为93.3%、83.3%、60.0%、33.3%,SCC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P〈0.05);四组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90.0%、90.0%、46.7%、10.0%,SCC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P〈0.05)。宫颈组织中DAPK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均和宫颈病变程度成负关(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病变组织中DAPK蛋白和mRNA水平均随病变程度加深而减少;DAPK蛋白检测可能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间在海口市中医院检验科行宫颈癌病变检查的220例患者进行宫颈癌筛查,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检测HPV感染情况。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20例患者中,宫颈癌80例(36.4%),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40例(18.2%),CINⅡ级~CINⅢ级80例(36.4%)和慢性宫颈炎20例(9.1%)。宫颈癌、CINⅠ级、CINⅡ级~Ⅲ级和慢性宫颈炎患者HPV阳性率分别为100.0%(80/80)、75.0%(30/40)、95.0%(76/80)和30.0%(6/20)。宫颈癌患者HPV DNA水平显著高于CINⅡ~Ⅲ级、CINⅠ级和宫颈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Ⅲ级和CINⅠ级患者HPV DNA水平显著高于宫颈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检测可作为预测CIN和宫颈癌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CK17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CINⅠ、17例CINⅡ、21例CINⅢ和36例宫颈癌组织中CK17的表达情况.结果 CK17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CK1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6.6%和83.3%,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77,P<0.05).CIN间,CK1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4.7%和76.2%,CINⅡ、CINⅢ组阳性率均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2).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K17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CK17阳性表达率同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γ=0.958,P<0.05).结论 CK17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CK17可作为高级别CIN和宫颈癌诊断及预测病变进展趋势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PV、VEGF和ER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浸润性宫颈癌(ICC)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浸润性宫颈癌的诊断率。方法采用原位杂交(HCⅡ)方法检测40例慢性宫颈炎、CINⅠ~Ⅱ组30例、CINⅢ组25例以及ICC组30例中高危HPV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病例中VEGF和ER的表达。结果慢性宫颈炎、CINⅠ~Ⅱ组织很少表达HPV,显著低于CINⅢ组织和ICC,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宫颈炎组织、CINⅠ~Ⅱ组织中很少表达VEGF,但是在CINⅢ组及ICC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R在慢性宫颈炎组织中呈高表达,在CINⅠ~Ⅱ组织有一定的表达,但在CINⅢ及ICC中不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VEGF与高危HPV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ER与高危HPV的表达无相关性,VEGF与ER表达亦无相关性。结论检测高危型HPV和VEGF是早期诊断CINⅢ及ICC是一个重要辅助方法,而ER表达缺失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HPV、VEGF及ER的表达,有助于探讨CIN及ICC的发病机制及提高诊断率,但CIN及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凋亡抑制基因Livin在官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关系.方法 用RT-PCR方法检测38例宫颈癌组织(均为鳞癌),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CIN Ⅱ~Ⅲ)组织及16例正常官颈组织中Livin和Bcl-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Livin在官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宫颈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在宫颈癌组织与CINⅡ~Ⅲ级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vin在CIN Ⅱ~Ⅲ级组织的表达与正常宫颈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的两种异构体α及β均同时表达.Livin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宫颈癌组织中Livin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65,P<0.05).结论 Livin的过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Livin与Bcl-2的过表达可能在官颈癌癌变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urvivin在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CSCC)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及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IHC)SP法检测92例CSCC及癌旁正常宫颈组织和40例CIN组织中Survivin 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SCC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78.26%(72/92),CIN Ⅰ、CINⅡ和CINⅢ组分别为26.67%(4/15)、64.28%(9/14)和72.72%(8/1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Survivin阳生表达率为2.17%(2/92).宫颈鳞癌组、CINⅡ、CINⅢ组Survivin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IN Ⅰ组及正常宫颈组织,P<0.01;CIN Ⅰ与CINⅡ、CINⅢ组之间Survivi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的表达在各组均与年龄无关.结论: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进展、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而与年龄无关.宫颈癌临床分期越晚、细胞分化程度越低,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宫颈活检及手术标本139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43例,CINⅡ、Ⅲ级48例,宫颈鳞癌(SCC)48例;对照组慢性宫颈炎50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级别及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hMLH1阳性率在CIN各组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及S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SH2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SCC组与CIN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LH1阳性率随FIGO分期增加而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SH2阳性率随FIGO分期增加而上升,且与淋巴转移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两者与肿瘤大小均无关。[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蛋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关,但两者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检测了NEK5在人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变化对于临床病理发展的影响,旨在研究NEK5蛋白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宫颈鳞癌患者癌转移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50对宫颈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制成组织芯片,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EK5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确认NEK5 mRNA在宫颈鳞癌病理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我们收集了140例新鲜冻存宫颈鳞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包括35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 级组织,35例CIN Ⅱ-Ⅲ级组织及35例宫颈鳞癌组织,运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NEK5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的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相比癌旁正常组织,NEK5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上调(P<0.001);NEK5蛋白表达上调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NEK5蛋白表达水平、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都是宫颈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qRT-PCR结果显示,NEK5 mRNA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上皮内瘤变CIN Ⅰ 级组织、CIN Ⅱ-Ⅲ级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相比正常组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在宫颈癌病理发生发展中,NEK5表达水平异常上调,提示其可作为宫颈鳞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吲哚胺2,3- 二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 )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 月至12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Ⅰ~Ⅲ和宫颈鳞癌的病灶组织石蜡标本116 例及转移淋巴结石蜡标本18例。以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20例及无转移淋巴结组织石蜡标本2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组织中IDO 的表达。结果:正常宫颈(20例)及CINI 组织(10例)中IDO 表达均为阴性,20%(2/10)的CINⅡ期组织表达为弱阳性,其余为阴性(80%,8/10),CINⅢ中有61.5%(8/13)的组织呈弱阳性表达,7.7%(1/13)的组织为阳性表达,30.8%(4/13)的组织为阴性表达,宫颈癌Ⅰ~Ⅳ的阳性表达率为100%(83/83),ⅠA 期和ⅠB 期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Ⅱ和CIN Ⅲ(P<0.01),ⅡA~ⅣB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A 期和ⅠB 期(P<0.01)。 IDO 表达与宫颈癌进展有关(OR= 0.807,P<0.01)。 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宫颈癌组织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P<0.01),淋巴结转移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织(P<0.01),IDO 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OR=-0.139,P>0.05)。 结论:从CIN Ⅱ开始,肿瘤组织已逐步建立有利于肿瘤发展的免疫逃逸机制,转移淋巴结IDO 表达阳性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选择性免疫耐受有关。IDO 的表达与疾病进展有关而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IDO 可能成为宫颈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LRP16和CIAP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2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0例(CINⅠ+CINⅡ18例,CINⅢ12例),宫颈癌组织66例中LRP16和CIAP2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年龄、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LRP16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33.33%,66.67%,69.70%;CIAP2为8.33%,22.22%,50.00%,53.03%。宫颈癌组和正常宫颈组、CINⅠ-Ⅱ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和CINⅢ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LR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与CIN及宫颈癌呈正相关,检测LRP16对了解CIN及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LRP16和CIAP2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LRP16和CIAP2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LRP16和CIAP2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浸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FRP1和Wnt-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FRP1和Wnt-1蛋白在20例宫颈正常鳞状上皮、7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50例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结果(1)宫颈正常鳞状上皮、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组织中,SFRP1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73.5%、67.5%、34%(χ2=30.85,P<0.005); Wnt-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5%、60%、82.5%、98%(χ2=45.57, P<0.005)。(2)SFRP1和Wnt-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两者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均>0.05),而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FRP1和Wnt-1参与了宫颈鳞状上皮的恶性转化过程,在由CIN发展到宫颈鳞癌的过程中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类子宫颈癌基因(HCCR)、p16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子宫颈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慢性子宫颈炎,62例CINⅠ~Ⅱ级、49例CINⅢ级及52例子宫颈癌组织中p16、HCCR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其HPV16/18的表达。结果 HCCR在慢性子宫颈炎、CINⅠ~Ⅱ级、CINⅢ级和子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 %(1/28)、35.48 %(22/62)、61.22 %(30/49)和88.46 %(46/5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从慢性子宫颈炎、CINⅠ~Ⅱ级、CIN Ⅲ级到子宫颈癌组逐渐增加,分别为7.14 %(2/28)、33.87 %(21/62)、65.30 %(32/49)和92.31 %(48/5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在慢性子宫颈炎、CINⅠ~Ⅱ级、CINⅢ级和子宫颈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71 %(3/28)、40.32 %(25/62)、69.39 %(34/49)和84.62 %(44/52),除子宫颈癌与CIN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1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16、HCCR的表达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P<0.01)。结论 HPV感染可能通过影响p16及HCCR蛋白的过表达与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脱落细胞中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为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方法收集2010-03-01-2011-06-30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肿瘤科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156例,采用双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定量检测正常宫颈组(48例)、CINⅠ组(30例)、CINⅡ-Ⅲ组(30例)和宫颈癌组(48例)的宫颈脱落细胞中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SOX9基因甲基化与各级别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正常宫颈组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甲基化评分)17.93±4.33,CINⅠ组为10.35±4.06,CINⅡ-Ⅲ组为33.17±15.19,宫颈癌组为48.04±24.03。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而升高,且在CINⅡ-Ⅲ组和宫颈癌组中显著升高。CINⅠ组和正常宫颈组脱落细胞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在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OX9基因甲基化评分可有效区分宫颈癌/CINⅡ-Ⅲ和CINⅠ/正常宫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为0.961(95%CI:0.933-0.990),P〈0.001。在最佳临界值,SOX9基因甲基化评分检测宫颈癌/CINⅡ-Ⅲ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9.7%。结论甲基化SOX9基因能够有效诊断宫颈癌/CINⅡ-Ⅲ,可以作为子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IL-18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08例(68例CIN、40例宫颈癌)患者的血液及临床组织标本,其中浸润性宫颈鳞状细胞癌(SCC) 40例,CIN Ⅰ期25例,CINⅡ~Ⅲ期43例,同时收集正常女性宫颈组织2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0和IL-18的表达,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宫颈组织中IL-10和IL-18的表达,第2代杂交捕获检测宫颈涂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的表达情况,分析IL-10和IL-18表达与临床预后及HPV的关系.结果 IL-10和IL-18在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分别为(212.75±62.09)、(187.84 ±81.03) pg/ml,IL-10在CIN Ⅰ期、CINⅡ~Ⅲ期、S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为(324.71 ±75.87)、(397.43±68.56)、(482.77±104.05) pg/ml;IL-18在CIN Ⅰ期、CINⅡ~Ⅲ期、S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别为(305.53±64.08)、(392.74±87.38)、(499.86±92.04)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57,P=0.001;F =13.309,P=0.003).IL-10在正常对照组、CIN Ⅰ期、CINⅡ~Ⅲ期、SCC患者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9 ±0.01、3.24 ±0.68、7.32 ±0.99、13.24±1.03;IL-18在正常对照组、CIN Ⅰ期、CINⅡ~Ⅲ期、SCC患者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01、2.02±0.84、7.01±1.59、14.38±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694,P=0.000;F=19.912,P=0.001).IL-10、IL-18的表达与HPV的感染呈正相关(r=0.696,P=0.001;r=0.852,P=0.001).高表达IL-10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时间为9.74个月,较低表达者(24.47个月)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63,P=0.001);高表达IL-18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32个月,较低表达者(22.88个月)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57,P=0.006).结论 IL-10和IL-18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血清、组织中呈高表达,可作为早期预测宫颈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子宫颈癌、84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Ⅰ~Ⅱ级45例、Ⅲ级39例)、28例慢性子宫颈炎患者Skp2和Cx43的表达.结果 子宫颈癌组织中Skp2表达水平高于CINⅠ~Ⅱ级组及慢性子宫颈炎组(P<0.05),而Cx4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INⅢ级组、CINⅠ~Ⅱ级组及慢性子宫颈炎组(P<0.05);Skp2的阳性表达与子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x43的表达缺失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子宫颈癌组织中Skp2和Cx43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Skp2与Cx43的表达程度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三叶因子2(TFF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以探讨宫颈癌的发生机制。 材料与方法: 选择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20例、CIN Ⅱ-Ⅲ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C6、TFF2的表达,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HPV16/18 DNA,并对 HPV16/18感染情况与CDC6和TFF2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的阳性率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C6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TFF2的阳性率低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FF2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分组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阳性表达率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以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为序 HPV16/18 DNA的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无相关关系(P均>0.05)。在宫颈癌组织中,CDC6与HPV16/18感染呈正相关(rs=0.386, P<0.05),TFF2与CDC6、HPV16/18感染呈负相关(rs=-0.356,P<0.05;rs=-0.500,P<0.05)。 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DC6、TFF2表达的改变可能与 HPV16/18感染有关。CDC6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