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室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总结其MRI、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 22例中室管膜瘤7例,脉络丛乳头状瘤、髓母细胞瘤各4例,生殖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下瘤各1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各2例.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发生于侧脑室最多,透明隔病变最少. 脉络丛乳头状瘤仅见于侧脑室内、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生殖细胞瘤蝶鞍多见、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室间孔区多见. MRI大部分肿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钙化囊变多见,出血少见;几乎都有脑积水、半数发生脑水肿.结论 脑室内肿瘤有其临床症状特点及影像学征象,MRI及CT对脑室内肿瘤诊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第四脑室为延髓、桥脑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向上借中脑导水管通第三脑室,并通过正中孔和两侧角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第四脑室的壁和底有一些重要结构存在.如何在不产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尽可能达到对第四脑室肿瘤的全切除,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解除肿瘤对脑干、小脑等后颅窝结构的压迫,无疑对神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3月-2009年1月共显微手术治疗21例第四脑室肿瘤,本文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第四脑室肿瘤原发予第四脑室或自小脑蚓部突人第四脑室,易致脑干受压,手术切除有难度。本文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颅窝正中人路,骨瓣或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切除肿瘤12例。结果:肿瘤全切9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治愈10例,好转1例,1例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全切率高,可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脑室肿瘤系指原发于脑室内或自邻近肿瘤大部分突出脑室内的肿瘤。我院自1977年元月至2003年10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128例,占同期颅内肿瘤1488例的8.6%。1990年以来我科应用显微技术切除脑室肿瘤78例,手术全切除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80例,女48例。2~19岁56例,20~39岁48例,40~59岁22例,60岁以上2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周至6年。2.症状和体征:见表1。表1本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侧脑室肿瘤例数三脑室肿瘤例数四脑室肿瘤例数头痛25剧烈头痛22共济障碍52步态…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脑室内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难点,本文探讨了神经内镜在脑室内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经验。方法:本组病例20例,术前进行CT和MRI检查。应用神经内镜,根据术前诊断运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侧脑室、第三脑室内生长的肿瘤进行手术切除.同时手术中应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或者透明隔穿通术.术后辅以放疗。术后出院前及3个月后复查头部影像学检查,术后1年进行随访调查。结果:20例患者均行神经内镜辅助或者单纯神经内镜切除肿瘤,其中3例术后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入路根据病变的位置选择.全部病例均无明显的手术并发症,随访1年症状明显改善,仅有1例肿瘤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部分脑室内肿瘤较传统的开颅手术有较大的优势,符合微创的原则。该方法其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住院时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周辉  施辉  江伟  陈覃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4):396-398
目的探讨切除三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显微镜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三脑室肿瘤1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经额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是切除三脑室肿瘤的最佳入路之一,该手术入路可以切除三脑室前,中,后部的肿瘤,术野暴露清楚,可在直视下操作,按生理间隙进入,肿瘤全切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侧脑室内脑膜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CT和MRI检查,9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均获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结论CT和MRI检查是诊断侧脑室脑膜瘤最可靠的方法,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肿瘤的血供,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最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纵裂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4年3月至2011年4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1例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多以头痛、嗅觉障碍为首发症状。手术均采用纵裂入路,不打开额窦。结果:肿瘤Simpson 1级切除3例,Simpson 2级切除6例,Simpson 3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诊疗效满意。结论:经纵裂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有很多优点,可以作为大型嗅沟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一种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方法。方法收治1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根据肿瘤位置采用3种不同经颅入路:单侧额部入路、经额经眶上缘入路及经额颧经眶上缘入路,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安全显露眶上裂外侧部、眶上裂中央部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11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13例患者的眼球突出均恢复正常,11例其它症状和体征也恢复或改善。术后动眼神经麻痹1例,患侧眼失明2例。结论熟悉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经颅入路,可以提高视神经鞘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并使颅眶区的正常结构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应的手术策略.方法选择21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患者,根据头颅CT中肿瘤的特征分为囊肿结节型、囊肿型和实体型;根据肿瘤与四脑室的关系,分为脑室沟通型和非脑室沟通型.依CT及手术中所见行肿瘤切除.结果21例中非脑室沟通型7例、脑室沟通型3例行囊壁及结节全切除;非脑室沟通型5例、脑室沟通型5例行瘤结节全切和囊壁部分切除.囊肿型1例未能找到瘤结节而以后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对肿瘤的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分型而采取的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6例镰旁脑膜瘤应用锁孔手术理念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16例脑膜瘤均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致残,无术后症状加重.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镰旁脑膜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同时恰当的适应证选择、精确的手术入路,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鞍区巨大肿瘤手术难度较大,本文探索前纵裂入路切除鞍内、鞍上向单双侧海绵窦、第三脑室、蝶窦及伴颞叶发展的巨大肿瘤的手术适应症、方法与优缺点方法:总结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我科经前纵裂入路切除鞍区各部位发展的肿瘤17例。结果:肿瘤全切14例,近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视力改善12例,无改变5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死亡1例,随访时间3~32个月,有1例复发,系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术后,行γ-刀治疗后肿瘤基本得到控制。结论:前纵裂入路是切除鞍内、鞍上向单双侧海绵安、第三脑室、蝶窦及伴颞叶发展的肿瘤较理想的入路,利用自然脑裂的分离,手术视野、操作角度好、肓区少,有利于显露重要血管、神经及双侧海绵窦内侧壁,肿瘤全切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70例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患者给予经皮质-侧脑室入路手术,B组患者给予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为77.1%,B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为7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7.3±23.5)min和(24.2±7.4)ml,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6±24.1)min和(23.3±7.2)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B组为1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患者采取经皮质-侧脑室入路手术和经胼胝体-透明隔-穹窿间入路手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临床可以选取这两种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策略和技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大盛京医院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病例57例.所有患儿均经显微手术治疗.男33例,女24例.年龄9个月至14岁.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结果:本组手术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切除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42例,无明显改善或加重5例;10例术后7d-2个月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46例患者获得随访3-40个月,32例生活或学习良好,其中随访期内复发7例.对3岁以上的20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切除术后行小剂量X线全脑脊髓神经轴放疗,6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切除术后加化疗.结论:儿童第四脑室肿瘤以髓母细胞瘤最多见,其次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早期正确诊断,术中恰当的手术策略选择及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恰当处理和有选择性放疗是影响儿童第四脑室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魏翔泰  陈铎  李钢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6):1099-1101
目的:对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策略和技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大盛京医院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病例57例.所有患儿均经显微手术治疗.男33例,女24例.年龄9个月至14岁.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结果:本组手术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切除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42例,无明显改善或加重5例;10例术后7d-2个月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46例患者获得随访3-40个月,32例生活或学习良好,其中随访期内复发7例.对3岁以上的20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切除术后行小剂量X线全脑脊髓神经轴放疗,6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切除术后加化疗.结论:儿童第四脑室肿瘤以髓母细胞瘤最多见,其次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早期正确诊断,术中恰当的手术策略选择及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恰当处理和有选择性放疗是影响儿童第四脑室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肿瘤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若甲状腺肿瘤的首次处理不当或恶性肿瘤的局部复发,则需要再次手术.由于甲状腺再次手术会增加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进行的甲状腺再次手术,旨在探讨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侧脑室脑膜瘤MRI表现及其与其它侧脑室内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侧脑室脑膜瘤的MRI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侧脑室脑膜瘤病人多以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肿瘤多位于左侧脑室三角区,呈类圆形、分叶状,6例良性脑膜瘤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及强化较均匀,余1例非典型性脑膜瘤信号及强化不均匀,T1WI等信号伴稍低信号,T2WI等信号伴高信号。结论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MRI可以对其进行诊断并和其它侧脑室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经颅眶手术治疗的50例眶尖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眶-翼点入路手术患者20例,眶-额与眶-颧以及颧-翼联合入路手术患者30例。肿瘤全切除35例(70.0%),肿瘤次全切除8例(16.0%),大部分或者部分切除6例(12.0%),活检1例(2.0%)。眶尖区肿瘤病理类型主要为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血管/淋巴管源性肿瘤和泪腺源性肿瘤,分别占42.0%、32.0%、20.0%和6.0%。50例患者出院时,视力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或无加重者20例,单纯眼睑下垂5例,眼球轻微活动受限7例(4例伴有眼睑下垂,3例复视),严重动眼神经损伤5例(1例神经鞘瘤,2例转移瘤,2例脑膜瘤),视力下降或者失明3例(2例视神经本身伴有肿瘤,1例颅眶沟通性神经鞘膜瘤)。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观察显示,单纯眼睑下垂患者完全恢复,眼球轻微活动受限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严重动眼神经损伤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视力下降患者视力恢复正常。本组患者无复发和死亡。结论临床上采取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是可行的,操作中应选取合适的角度,并加强神经功能的保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总体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41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小脑缄默症2例,脑积水1例,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随访平均6.5年,其中恢复良好42例,改善5例,恶化3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成功率高。熟悉第四脑室的显微解剖,注意保护脑干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