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和针刀联合绳带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及物理疗法,绳带组辅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保持全身肌肉平衡及患肢抗重力伸展;针刀组对患侧下肢进行穴位刺激、神经触激和深层韧带松解;联合治疗组将针刀疗法与绳带疗法相结合。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用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绳带组MBI、针刀组FMA及联合治疗组MBI、FMA、BBS评分在治疗2周时均较治疗前提高(P...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和传统物理疗法(PT)对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接受S-E-T训练,对照组则给予PT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恢复时期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10m最快步行速度和Holden步行能力的差异。结果:试验组BBS评分、FM-B评分、10m最快步行速度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个月后,试验组Holden步行能力≥5级及平衡功能、神经易化达3级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S-E-T可显著促进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将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2,4.276;P=0.001,0.001均0.05);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11,9.865;P=0.001,0.001均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可促进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耿浩  张超龙  郑海丽 《新中医》2021,53(3):56-5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1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应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在电针治疗基础加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疗程均为30 d,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66(GMFM-66)评分、躯干损害量表(TI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生活质量(QOL)评分、稳定指数(S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较前改善,研究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动态运动功能较前改善,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10 m MW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运动功能的改善比单纯使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及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S)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强化躯干训练,使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躯干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杨洁  宋丽静 《新中医》2021,53(13):143-14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C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BI、FAC、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I、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BI、FAC、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功能与平衡能力,疗效优于单用常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MT)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5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予MT,针刺1组在头针治疗结束后进行MT,针刺2组在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MT。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针刺1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2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针刺1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一镜像疗法和头针结束后进行镜像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BWSTT疗法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BI-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I-L评分、FMA评分、BB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BWSTT疗法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于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健侧负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科室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恢复期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平衡及康复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健侧下肢负重训练及平衡的训练方法。两组训练均进行6 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估。结果4周后,两组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均较治疗前有进步,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恢复期患者强化健侧立位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平衡及步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4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传统针刺组和傍针刺组。康复组采用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及体针结合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傍针刺组采用天柱傍针刺平衡区配合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及体针结合平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结束后,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Sheikh躯干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对各组患者进行站立平衡功能的评定。结果:4周后3组BBS、Sheikh、Fugl-Meyer、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傍针刺组的BBS、Sheikh、Fugl-Meyer、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优于康复组及传统针刺组(P0.05),8周后3组BBS、Sheikh、Fugl-Meyer评分、10m步行时间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中不强化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训练,不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测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后,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W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核心训练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核心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核心稳定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及(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4周后核心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 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足内翻(脑卒中后并发症)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 (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步行功能量表(FAC)评分情况,观察周期为8周.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足内翻角度显著降低(P<0.05),而且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足内翻角度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也有所提高,但升高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LokoHelp机器人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塞致下肢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LokoHelp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LokoHelp机器人辅助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步行基础训练、步行分解训练),于治疗前后评估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运动力指数(MI)、Berg平衡量表(BBS)、步速(GV)、Rivenmead运动指数(RMI)等指标。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AC、MI、GV、RM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LokoHelp组BBS、FAC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okoHelp机器人训练在提高脑梗塞所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功能性行走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且操作简单、便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