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偏头痛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尤以女性多见,男性发病率为6%,女性发病率为15%~17%,25~55岁易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下降[1]。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发作前有视觉症状等先兆表现,并且常有家族史,在发作间隙期一切正常。目前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很多,我科运用尼莫地平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4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一种发病率高、发作形式多 ,发作起来很痛苦的原发性血管性头痛。由于对偏头痛发病机制不完全了解 ,因此没有彻底根治性治疗。对偏头痛治疗主要分急性发作期终止疼痛的治疗和发作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作者将 1998年~ 2 0 0 0年在本院门诊就诊的 131例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稳定后的病人分成两组 :对照组嘱避免涉及偏头痛发作的各种诱因 ,如吸烟、饮酒、促发偏头痛的食物及药物、气候、情绪不稳定。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谷维素。对两组病人进行观察对比。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31例偏头痛病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偏瘫型偏头痛临床少见,属于有先兆性偏头痛,偏瘫可持续5min至数周不等。从遗传学的角度可以分为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及散发型偏头痛,家族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诊断较容易。散发型表现为普通型与偏瘫型偏头痛交替发作,其临床特征各异,临床常导致误诊[1]。西医治疗临床多以药物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控制头痛症状为主。本病属"偏头痛"及"中风病"范畴,临床多以针刺疏通经络帮助恢复肢体功能并兼治头痛为主。"手足十二针方"为北京市中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3964-3966
比较并分析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用于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选取行偏头痛治疗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偏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评分(VAS)及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皮肤瘙痒、皮疹、头晕头痛、其他并发症)。并于3、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发作次数及复发率。两组治疗前偏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评分(VAS)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7%VS 76.92%)、并发症低于对照组(10.26%VS 30.77%)、随访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偏头痛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长期使用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疗效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有效方法以及实证参考。 方法:筛选符合偏头痛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分为治疗组(热敏灸联合针刺组)和对照组(传统艾灸联合针刺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每2日治疗一次,共治疗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综合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头痛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最长持续时间、头痛伴随症状积分和止痛药暴露程度,评估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特点。 结果:治疗4周末及停止治疗4周末治疗组头痛VAS评分(P<0.05)、偏头痛发作频率(P<0.05)、头痛最长持续时间(P<0.05)、头痛伴随症状积分(P<0.01)、止痛药停减率(P<0.05)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1小时即刻头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P<0.05)、综合疗效有效率(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能明显缓解偏头痛发作时的症状(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偏头痛发作次数,减少止痛药的服用量,缓解头痛伴随症状减轻偏头痛中医证候和综合症状。研究揭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对头痛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较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和可靠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经该院治疗的8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病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评分、抑郁评分、疼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发作次数为(1.56±0.33)次,疼痛持续时间为(1.09±0.66)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为(5.16±3.43)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13.28±4.11)分,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疼痛发作次数[(2.72±0.28)次]、疼痛持续时间[(3.87±1.43)h]、VAS疼痛评分[(8.13±3.24)分]、HAMD评分[(16.56±4.22)分]及治疗总有效率(78.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的疗效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实证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2月符合偏头痛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艾灸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头痛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最长持续时间、头痛伴随症状积分和止痛药服用情况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4周及停止治疗4周后,治疗组头痛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最长持续时间和头痛伴随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止痛药停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次治疗后1 h即刻头痛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和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能明显缓解患者头痛发作时的症状(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及头痛发作次数,减少止痛药的服用量,缓解头痛伴随症状。热敏灸结合针刺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对头痛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较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和可靠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发作期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偏头痛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M)和治疗组(C),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30d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96.7%(P〈0.05);治疗组疼痛发作时间减少和伴随症状(眩晕、耳鸣、异物感)人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开郁宁脑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 6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 ,分别给予开郁宁脑胶囊和安慰剂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时间、程度等的变化。结果 :开郁宁脑胶囊在临床总疗效、减少总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减轻疼痛程度等方面的作用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并可改善眠差、抑郁等伴随症状。结论 :开郁宁脑胶囊对偏头痛有明显治疗作用 ,且可预防偏头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我们对有无异常性疼痛的偏头痛患者的性别、年龄、发作频率、病程、疼痛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判定偏头痛患者发生异常性疼痛的相关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通过两种药物组间患者治疗后皮肤疼痛阈值的变化,判断预防性治疗药物对异常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专科门诊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组和氟桂利嗪组,总疗程为6个月。使用测力计测定压痛,Von Frey测痛仪测定刺痛,3个月测定一次,应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痛觉阈值的变化。结果 70.4%的患者存在异常性疼痛,女性占76.3%。异常性疼痛与患者的性别、病程、发作频率密切相关;治疗后异常性疼痛患者例数明显下降,疼痛阈值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 (1)女性、病程较长、头痛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易出现异常性疼痛,为异常性疼痛出现的危险因素;(2)偏头痛患者口服托吡酯或氟桂利嗪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有效提高了疼痛阈值,即降低了异常性疼痛,改善了中枢敏化现象,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正>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发病以年轻女性为主,女性发病率为10%~15%,男性发病率约为6%。因每个个体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临床单一用药常效果不佳,且长期用药产生许多副作用。我科自2011以来采用高压氧结合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收集偏头痛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单盲方法分为三组,高压氧组(hyperbaric oxygen,HBO)40例,男5例,女35例,年龄17~55岁,平均(27.05±0.79)岁,病程1.3~12年,伴先兆偏头痛11例,不伴先兆偏头痛29例;  相似文献   

12.
近年偏头痛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一侧或两侧颞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视觉紊乱等症状,中医学又称为偏头风,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尤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该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西医除对症处理以外,目前尚无理想的根治措施.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现就近几年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偏头痛应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缓解起效时间、半年内疼痛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采用川芎茶调散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症状,减少疼痛发作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时多以单侧、中重度、搏动性疼痛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无痛、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和对比大脑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的阈值、振幅及视觉诱发电位的阈值等指标的变化及其对偏头痛的疗效,以期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价、治疗方法及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祎  张敏  兰霞  郭佳  钟俊  王敏 《全科护理》2021,19(36):5103-5106
目的:运用"子午流注"理论午时(11:00~13:00)开天门探究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病人21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开天门组和午时开天门组,每组7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病;开天门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避开午时进行开天门治疗,午时(11:00~13:00)开天门组基于常规组进行午时开天门治疗.使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和头痛计分法来评估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疗效.结果:开天门组和午时开天门组头痛程度评分、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结论:午时开天门可减轻疼痛,改善症状,减少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发生频率,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6.
正偏头痛(Migraine)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西医治疗偏头痛急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症状容易反复。缓解期目前尚无疗效可靠的药物。而中医学尤其是刺血疗法对偏头痛的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触激术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6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星状神经节触激术,观察组采取星状神经节触激术联合针刺。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偏头痛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和偏头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偏头痛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和偏头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触激术联合针刺对偏头痛具有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中医辨治管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是神经-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以反复发作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其痛暴发,痛势剧烈,伴恶心呕吐,或延及面肌拘急麻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遗传特性、内分泌、环境和精神等内外因素有关.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归属于"头风"、"脑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西医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不很理想,中医中药治疗偏头痛近期疗效好,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持续状态(status migrainosus,SM)是神经科急重症,定义为偏头痛发作持续72小时以上,持续发作可以导致严重失能。偏头痛持续状态通常是药物滥用头痛或偏头痛急性发作治疗不当的结果,对于偏头痛持续状态的诊治策略,首先要对病人进行快速系统评估,排除其他继发性疾病所引起的类似临床症状;其次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头痛治疗史;在治疗方面建议采用钝挫疗法、非阿片类药物、多药联合治疗,静脉途径用药为主,快速终止发作,并注意药物的并发症及应用禁忌。近年来对偏头痛持续状态的临床研究,尤其是系统规范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尚无偏头痛持续状态系统规范诊疗方案介绍的相关报道。本文系统回顾偏头痛持续状态的流行病学、诱发因素、发病机制、鉴别诊断、规范化治疗进展,为偏头痛持续状态的急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又称原发性帆管神经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头痛为特征。青壮年期患病率最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50%有家族史。偏头痛发病率高,反复发作,每因气候、精神因素、妇女经期、劳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病属中医学“头风”、“脑风”、“少阳头痛”等范畴,针灸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