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障碍是各种心理功能异常的统称。它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损害人适应社会生活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的集中和持续的出现就是精神疾病。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因此,父母人为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对其心理发育的消极影响及心理健康的损害尤其严重。 童年期的孩子情绪、情感不稳定,控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力也差。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与尊重。而现实生活中,众多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意  相似文献   

2.
儿童与自杀     
儿童自杀,骇人听闻14岁以下儿童的自杀较为罕见,然而,现今12~14岁年龄组的自杀率已达70年代的两倍,50年代的三倍之多。事实说明,这些情感表达能力差的儿童采取了自杀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挑衅行为产生的自伤性欲望。这欲望在某些人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在其它人则不然。其原因似乎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关。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感情,拒绝为孩子提出某些建议,孩子就难以产生足够强的自我力量去解决情绪问题。自我否定压仰着儿童,使得儿童没有能力与别人建立同等的关系,或者产生应付各种情况的技巧。他们结束了自己毫无意义的感情,并认为自己没有生存的理由。如果说  相似文献   

3.
对于如何与孩子讨论性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美国西雅图Birds BeesKids儿童性教育公司的创始人Amy Lang说:“有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是,和孩子分享你正确的价值观,孩子是最容易受父母影响的,研究证明,孩子懂得越多,就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父母往往善于运用鼓励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树立自我价值感。有自尊的孩子能够稳健地成长,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自信的孩子勇于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而具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则重视自我感受,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不易彷徨、迷茫。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这样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亲予关系.而且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在美国,孩子出生后常常被放置在另一室,不与父母同住,这样使能使父母单独相处,不受孩子的干扰;同时,也能使孩子习惯于拥有自己的房间,这被认为是孩子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美国     
《健康》2011,(4):57
养儿不是为了防老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养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老了以后有人孝敬、养活自己。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5%的人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而七成以上的人认为,要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家庭的快乐。美国家庭观念上有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当父母的需要为子女操心,即使儿女已成年,父母还需负担他们上大学的学费,美国62%的人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其次,美国老人与成年子女同住在一起的比例不高,尽管有56%的美国人认为供养父母是成年子女的责任,但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自己生活,而不是和子女在一起搭伙。第三,  相似文献   

7.
个体的自尊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支柱,也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孩子的自尊可看作是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不同的孩子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丑;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胖;有的孩子灵活,有的孩子迟钝等等。让我们每个人对自身的一切都能如愿实在很困难,更何况孩子呢?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给他的评价,所以父母要注意维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8.
怎样教育孩子自立自强,不仅是学校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家长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现介绍外国一些做法。 德国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孩子的“勤奋、正直、乐于助人、作风正派、行为规矩”。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空间,让孩子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小孩子也是,从小就有自己偏爱的颜色.性格也有颜色之分,你是否听说过呢?孩子性格是从小培养的,父母抓住孩子的性格特征,施以适当影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红色性格 性格特点:不断地给大人提要求,找事情做,自己也一刻不闲着.脾气倔强,自己想不通的事别人很难说服.胆子大,有主见,从小就是振臂一挥而应者...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培养与教育孩子的最早基地,父母是孩子教育的首任老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笔者认为应遵守以下原则: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所谓自立是指只靠自己的能力行动和生活,不论碰到什么问题,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现在有许多孩子甚至已步入大学或工作,生活仍不能自理和自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是极不利的。 在物质丰富和现代化的今天,有些人认为已没必要让孩子动手劳作。然而细想一下日常生活中仍有许多事应让孩子做,如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书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性格是一份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当今的父母,大多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然而,许多人却忽视对儿童性格的培养;甚至还有不少年轻的父母在抱怨自己的孩子天生坏脾气,并常因此打骂或惩罚孩子。其实,他们搞错了,孩子的性格好坏主要责任恰恰在父母身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人的性格与气质关系极为密切,即气质是个性的重要生理基础,而气质的不同特性主要是先天的,即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需要从幼儿阶段就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作为爸爸,应该如何做呢?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能长期保持的评价,表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重要性、成功和价值的信任程度。说得更通俗一点,自尊就是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和体验。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哈特曾经花了20年时间来研究自我和自尊的发展。在一个研究自尊的大型项目中,苏珊·哈  相似文献   

13.
孩子刚出生,作父母的竭尽全力从各方面照料好心爱的小宝贝,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时的孩子完完全全依赖于成年人。而孩子到了三、四岁,甚至五、六岁,父母仍把他们当作“小毛头”,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就大可不必。 孩子到了三、四岁,独立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常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地进行各种活动,这是极为可贵的。作为父母应及时因势利导,则能使孩子对父母、教师较少依赖,能较早“自立”,促进其成长,成才。 为此,编者整理了一套幼儿3—6岁自我服务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方面的测试题,家长可对照着给孩子评分,看看您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水平如何,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4.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在北美地区,许多学校都已经把培养领袖精神写进了教学目标,并告诉学生父母: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能够带领大家的人。即便某个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您的孩子也会是工程师里的头儿。  相似文献   

15.
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情绪影响极大,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很多父母都在思索自己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问题,而为何这些问题又在孩子身上重复出现了。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如何才能带给孩子好的传承值得深思,千万别让原生家庭困住孩子。  相似文献   

16.
古曼 《婚育与健康》2010,(7X):28-29
<正>孩子渐渐长大,在培养孩子好教养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是关键,在生活中该如何教导呢?一、前后一致的态度很多人都是在自己成为父母后,才开始学习怎样当  相似文献   

17.
冯硕 《健康文摘》2009,(11):12-13
选择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一个人长大后选择的能力.和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投射认同”,比如,父母担心孩子能力不够会出问题.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你不行,我来替你做主吧”这样的话,但“你不会选”这样的信号会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源源不断地传输出来,这叫投射;孩子收到信号,如果接住了,就叫认同,孩子就会觉得,我自己选不好,我没爸爸妈妈选的好。其实.任何人的交流有许多是非语言的,同样的话,不同语气、不同说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往往父母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有可能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8.
如何培养“小绅士”、“小淑女”?做家长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孩子作榜样.家庭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伦理道德教育.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有责任将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子女.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的训导,更重要的是做父母的身体力行.婴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人,对婴儿的成长通常影响最大,所以小孩在日常生活或待人接物上多会模仿父母.父母必须树立好榜样,给孩子适当指导,教他们分辨对与错、是与非.父母做错了事,必须向孩子道歉.父母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否则孩子难以信服.在行为上.父母应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对某些经常性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最好形成惯例,使孩子形成明确的自我责任意识.   ……  相似文献   

19.
杜晓军 《家庭育儿》2005,(12):20-21
培养孩子的自尊是父母的重要责任.毕竟,自我价值的认识奠定了孩子的未来,也是孩子自己尝试新事物的基础.加利福尼亚大学家庭心理学家珍妮·内奥森曾说:"自尊来源于归属感,相信自己的能力,知道我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值得的.""正如父母们所知道的,自尊是一种不断增长的经验.有时我们自我感觉很好,有时却不然.我们试图教给孩子的是一种生活的技能,如生活的自理能力、达观的生活态度等."  相似文献   

20.
何洁 《健康人生》2003,(4):25-25
每个孩子都需要赏识,父母的赏识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但现在一些父母的赏识教育过分赞扬孩子,已经侵蚀了孩子的自我激励,并不利于今后的健康成长。事实上,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赏识,而不是依赖外来的奖励;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因此,我们更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激励自己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