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枢椎下关节突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标志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以枢椎下关节突为解剖标志的螺钉入点定位技术,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技术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椎弓根宽度、高度,寰椎侧块中部宽度、高度,进钉处寰椎后弓高度以及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的距离。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分别为7.8和5.8mm;进钉处寰椎中部侧块平均宽度和平均高度为12.8和12.9mm;进钉处寰椎后弓平均高度为4.6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侧2.2mm处。结论: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技术。方法:配套干燥寰枢椎标本50套,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与中线的距离为19.2mm,寰椎推弓椎螺钉进钉点与中践的距离为19.6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可作为术中判定寰椎椎弓根螺钉造钉点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4.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内固定置钉的一次成功率,利用辅助检查资料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制定简单、实用的个性化方案.方法:选择2002-01/2006-09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骨科患者31例.术中采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根据寰枢椎椎弓根x射线-CT个体化测量的结果, 确定进钉点、入钉的角度,选择直径及长度合适的椎弓根螺钉置入.寰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进钉角度(9.00±1.20).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3.14±0.82)mm,右侧(13.85±0.79)mm. 枢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进钉角度(25.00±3.00)..结果: ①对31例患者置入124 枚椎弓根螺钉,1次置钉成功122枚螺钉,正确率为98.39%,有2枚因内倾角偏差不够,穿破椎弓根的外侧骨皮质而改为2次定位.②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③所有患者x射线片显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的脊髓位置关系良好.④平均随访10.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材料反应.⑤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 结论:X射线CT个性化设计方案可提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8.
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很多,如Gallie钢丝法、Brooks钢丝法、Apofix椎板钩等,后来随着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螺钉)技术的出现,使后路固定技术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但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多,Magerl螺钉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暴露。2002年谭明生等[1]通过对寰椎后弓侧块的解剖研究,提出了在寰椎后弓侧块上行类似椎弓根螺钉固定,克服了Magerl螺钉的不足,迅速成为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固定"金标准"手术技术[2]。笔者对1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板固定融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依据寰枢椎解剖学测量设计制造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正常成年干燥寰枢椎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为设计、制造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完成.50套正常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均由西安交通大学解削教研室提供,经大体观察证实无骨性异常.采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度0.01 mm)和附着式量角器(精确度0.1°)测量寰枢椎标本的各项参数.根据解剖测量结果设计、制造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结果:测得寰椎前弓高度(11.1±1.3)mm,寰椎前弓宽度(16.6±1.7)mm,寰椎侧块中部长度(17.8±1.7)mm,寰椎侧块中部宽度(14.1±1.5)mm,寰椎侧块中部高度(13.5±1.6)mm,枢椎齿状突高度(15.7±1.1)mm,枢椎齿状突前后径(10.9 0.8)mm,枢椎齿状突横径(9.3 0.7)mm,枢椎椎体长度(17.4±1.7)mm,枢椎椎体宽度(18.2±1.8)mm,枢椎椎体高度(21.1±1.8)mm,寰椎侧块外倾角(11.3±4.2)°,枢椎齿状突后倾角(9.8±2.1)°等解剖测量数据,仿生设计、制造出钛合金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结论:根据寰枢椎标本解剖学测量数据,在形态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仿生,设计、制造出人工寰椎齿状突关节,符合目前从单纯脊柱融合到综合考虑脊柱稳定和功能的脊柱外科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常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但是,目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多以统计处理的解剖数据确定,解剖差异的存在使目前置钉方法难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到每一例患者。目的:评估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以术中寰椎椎弓根下壁、内侧壁以及枢椎上壁、内侧壁为定位依据,结合置入前影像学测量确定寰、枢椎椎弓根镙钉的进钉点、进钉角度以及镙钉长度,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螺钉,置入后X射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置入后随访9-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症状改善,置入后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4.6%,其中优6例(46.2%),良5例(38.5%),可2例(15.4%),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提示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定位准确,螺钉置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mm,其中高度≥3.0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椎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因颈椎解剖结构复杂以及个体化差异较大,导致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国人的下颈椎椎弓根,并对重建图像进行测量评估。方法:对60例需行颈椎CT扫描的患者C3~C7进行颈椎CT扫描,使用Syngo应用软件对原始CT图像进行所需面的重建,测量CT重建后的椎弓根各项指标。结果与结论:颈椎绝大部分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小于高度,男性高度和宽度C4~C7逐渐增大,女性则从C3开始逐渐增大。C3~C7椎弓根侧块投射点到上关节突下缘的距离并无规律性,而到侧块外缘的距离从头端到尾端是不断增大的。男性与女性的椎弓根水平角在C7均最小。结果提示,国人女性患者的C3及C4椎体行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应谨慎,大部分国人的C5到C7椎体是适合行椎弓根内固定的,但考虑到颈椎弓根个体的差异较大,内固定前颈椎弓根的CT扫描及重建后的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髂骨前方植入骶髂螺钉(SIS-FI)固定的解剖可行性和仿真植入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数据库中80例(男、女各40例)成年正常骨盆CT扫描数据资料。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模拟SIS-FI固定,测量螺钉通道解剖参数。以髋臼后上缘2点或10点钟位置向后6 mm处为进针点,以S1上关节突基底与横突水平中位线交点为出针点,利用瞄准器控制下在40具3D打印(1∶1)骨盆模型两侧分别植入直径6.5、7.3 mm和长度均为90 mm螺钉,观察螺钉植入情况。 结果进针点为距离髋臼后缘水平向后(5.78±1.35)mm、距离髋臼上缘垂直向下(2.48±0.50)mm处;进针方向:向上与S1上终板平行线成角(42.99±5.16)°、向内与躯干纵轴线成角(43.79±2.83)°。通道长度为(102.55±6.15)mm,最小横径为(16.55±1.77)mm,最小纵径为(18.78±1.44)mm。植入螺钉均未穿破钉道,但1例螺钉过长、穿出钉道后部少许。 结论国人骨盆可植入至少一枚直径6.5~7.3 mm、长度85~95 mm的SIS-FI。利用瞄准器植入SIS-FI的精确度高,但是其临床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钉道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国外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一种新方法,国人相关解剖学数据文献报道极少.目的:测晕前路经寰枢关节内固定术钉道的相关解削学数据.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和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完成.材料:中国成人配套寰枢椎十燥标奉50套,不分性别、年龄,外观排除畸形和破损,采用国产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及普通国产量角器(精度为0.5°)进行测量.方法: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 mm处即枢椎上关节面下骨凹陷处为进钉点,分别向寰椎侧块后外上角中部拧入1枚长度适当的螺钉,螺钉尖不得穿透寰椎上关节面.主要观察指标:①钉道最,小外偏角、最大外偏角、最小后倾角、最大后倾角.②内侧钉道距离、外侧钉道距离.③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的距离、枢椎体正中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结果:50套寰枢椎干燥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矢状面上螺钉置入的最小外偏角左侧为(10.80±2.10)°,右侧为(10.76±2.40)°;最大外偏角左侧为(25.13±3.12)°,右侧为(25.12±2.86)°;冠状面上最小后倾角左侧为(8.85±2.12)°右侧为(9.28±2.65)°;最大后倾角左侧为(26.96±3.09)°, 右侧为(27.49±2.51)°;内、外侧钉道左侧长度分别为(17.48±2.10)mm和(25.41±2.59)mm,右侧为(17.4g±2.23)mm和(25.58±2.42)mm;枢椎正中至进钉点距离左侧为(9.8±0.69)mm,右侧为(9.81±0.66)mm;枢椎正中至枢椎横突孔内侧缘距离左侧为(14.12±1.28)mm,右侧为(14.60±1.38)mm;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6.28±1.38)mm,右侧为(6.79±1.39)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置入中,两侧置入螺钉的理想钉道角度为外偏10°~25°,后倾9°~27°,理想的螺钉长度为17~25mm,由枢椎前缘正中向外分离显露不宜超过14 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枢椎椎弓根-关节突复合体的解剖结构特征,探讨该解剖概念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0具枢椎干骨标本椎弓根-关节突部位的解剖结构特征。并随机抽取其中20具标本,在椎弓骨背侧表面做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关节(C1-2)螺钉固定钉道投影画线,另2具标本按两种螺钉内固定方式设置直径3.5mm钉道,并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钉道断面影像,了解两种钉道与椎弓根-关节突结构的解剖关系。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致枢椎椎弓根-关节突部位骨折的CT资料,包括其中12例枢椎螺钉内固定术后CT,研究该部位骨折特点及钉道所在的断面解剖。结果:枢椎解剖学上,无严格定义下完整的椎弓根。而枢椎椎弓根-关节突作为复合体,具有解剖结构上整体性特征,其周围界线清楚。外伤致枢椎椎弓根-关节突复合体骨折可分为椎弓根一上关节突骨折、关节突间部骨折及单纯上关节突骨折。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关节(C1-2)螺钉内固定的钉道均通过椎弓峡部中心,但起点不同,走向不同。结论:枢椎椎弓根关节突复合体作为临床解剖概念,具有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明确该解剖概念及各构件对该区域骨折分类与螺钉内固定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主弯Cobb角大于65°、柔韧性小于34.5%的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多以传统的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矫正,但并发症较多.应用使单纯后路手术对矫正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材料植入并植骨融合是否会有更好的效果?目的:评价单纯后路矫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材料并植骨融合术矫正治疗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9-06/2005-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5岁.均经全脊柱X片确诊.King-Moe分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2例.术前侧凸主弯平均Cobb角82°(75o~92o),平均柔韧性为30%(20%~40%),术前平均双肩高度差为15 mm(5~35 mm). 患者中Risser征1度3例,2度5例,3度6例,4度5例,5度1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本组患者所用的人工骨为美国Wright公司的产品Osteoset.方法:患者均行单纯后路矫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暴露预定融合范围内椎体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及横突.暴露完成后先根据进钉点的解剖标志以徒手技术在术前确定的"关键性椎体"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其中6例手术以TSRH系统进行固定,其余手术均以CDH M8系统固定.术后评估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术后7 d 采用X线测量患者Cobb角,计算主弯矫正率,同时评估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术后4年随访患者并发症及恢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时间及失血量.②Cobb角及主弯矫正率.③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④随访结果.结果: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手术时间为3.2~4.3 h,平均3.5 h;失血量为660~1 070 mL,平均865 mL.②Cobb角及主弯矫正率:术后主弯平均Cobb角从术前的82°(75o~ 92o)矫正到31°(22°~37°),平均矫正率为62%.③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术后脊柱侧位片均显示患者胸腰椎基本恢复正常后凸及前凸,平均双肩高度差为7.5 mm(0~11 mm),患者住院日为8~11 d, 平均9 d.④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术后4年随访,所有侧凸主弯矫正角度未发生丢失,固定节段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棒发生.结论: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材料置入并植骨融合术能有效治疗主弯在75o~92o,柔韧性≥ 20%的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