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仁术便览》为明代张洁所注,是一本综合性的方书,其中对泽泻、白术的应用有其独到之处。多根据历代的本草著作所述二药的功效来组方用药;用五苓散或胃苓汤来治疗各种的湿证。总之,对泽泻、白术的运用仍以治水液代谢失常为主,并且能够治疗多种病症,用以健脾燥湿,利水除饮。  相似文献   

2.
《仁术便览》为明代张洁所注,是一本综合性的方书,其中对泽泻、白术的应用有其独到之处。多根据历代的本草著作所述二药的功效来组方用药;用五苓散或胃苓汤来治疗各种的湿证。总之,对泽泻、白术的运用仍以治水液代谢失常为主,并且能够治疗多种病症,用以健脾燥湿,利水除饮。  相似文献   

3.
《仁术便览》由明代医家张洁编纂而成。据考察,当前主要有明代万历十三年乙酉冀州刻本和万历十三年冀州刻本清顺治十四年修补本两个重要版本。根据考析这两个版本的馆藏情况、版本源流、各版优劣等情况,认为底本选择应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冀州刻本为好。  相似文献   

4.
"医乃仁术"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倪征 《医学与社会》2000,13(2):53-54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宝贵财富中的精华.它揭示了医学的核心和特质。探寻其内涵和现代价值,对于弘扬国粹,继承优秀传统,提高当今中国医学道德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医乃仁术”的内涵 “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在《尚书·商书》中就已出现,《周书》中几次提到。春秋时期,“仁”的思想得到极大发展。而作为“仁”之学说的集大成者则是孔子。 “仁术”一词首见于《孟子·梁惠玉上》,但与医学相关联,将医学称为“仁术”则在北宋以后。由于医学蕴含有博爱济众的特征,加之理学中人对仁爱思想的…  相似文献   

5.
<正> 医经经方不是二家是一家章太炎先生说古有“医经”“经方”二家。此说为误解《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列有“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五十卷。它是并列的分类,并没有医经经方二家学派的含义,将医经归为一类,经方归为一类,房中神仙又各归一类。这好像今天的图书目录,将医经为一类,伤寒为一类,并不属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人物姓名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人物姓名的语言艺术倪春元,徐乃为清人洪秋藩在《红楼梦抉隐》中说:“《红楼梦》一姓一名皆具精意”,张新之《红楼梦读法》中也说: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意。”这里说的姓名“具精意”、“有寓意”,是说作者在为小说人物取名时,充分利用汉...  相似文献   

7.
论经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上这样写:“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段描写是对方剂的一种最早解释。也是后世称汉以前方剂为“经方”的来源。 近代对经方的看法,我们就以两位名医家的说法来谈:一是任应秋曾说:“经方之说有二,曰经验方,曰经论方。《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十一家,皆属经验方,自张仲景著《伤寒论》载方百有十三,《金匮要略》载方二百二十六,大椿谓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  相似文献   

8.
<正> 《医说》一书,历代公私书自多有著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医说》十卷,新安张杲季明撰。”马瑞临《文献通考》云:“《医说》十卷。陈氏曰:新安张景季明撰。”《宋史艺文志补》云:“张景《医说》十卷。”《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医说》十卷。右宋新安张杲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医说》十卷,宋张杲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云:“《医说》十卷,宋张杲集。”  相似文献   

9.
关于《慈幼筏》的成书年代,有1628年、1644年、1704年3种观点。此书诸版本中有题为张介宾著者,而张介宾儿科诸书多在1628年成书,故认为此书成书于1628年。但从自序及来容来看,此书作者是程云鹏,并非张介宾,所以1628年之说不能成立。1644年与1704年两说的分歧,是由于对作者《自序》中“甲申”二字的理解不同所致:崇祯甲申为1644年,而康熙甲申则为1704年。从《徽州府志》、《歙县志》、《黄安县志》等地方志及《慈幼筏》张希良序、李膦序中关于程云鹏的记载来看,此书当成书于康熙甲申,即1704年。  相似文献   

10.
《内经》书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艺文志》是根据刘歆的《七略》,《七略》又是根据刘向的《别录》。因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书颇散亡”,使刘向校书,侍臣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成,向辄撰为一录,别为一书,称为别录,今已不存。可见《内经》是李柱国所校的古代遗传下来的医籍,经过整理汇编而成的。其托名黄帝,很可能是刘向的主意。当时整编的有  相似文献   

11.
讨论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是用“苞综诸经”的办法,以诸经中最早的本子《神农本草经》药365为主,以吴普、李当之等名医在诸经中增录的药物“名医副品”亦365种,编为七卷本《本草经集注》。由于历代本草序,把“名医副品”一词多加改动,从而产生一些误解:一是认为“名医副品”365种药来自一本现成《名医别录》书,二是认为《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为《名医别录》序。  相似文献   

12.
发扬传统优秀医德张继东我国古代名医很重视医德修养,许多医籍在开卷首篇大都论及医德。古代医家的优秀医德内容丰富,值得借鉴和学习,应予继承和发扬。1.仁术救人病家求医,寄以生死。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贵...  相似文献   

13.
略论李时珍对归经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药物的归经,是张元素的创见。张洁古倡导于前,李东垣、王好古又继承发展于后,从而成为一种关于药物的理论体系。李时珍对这一理论极为推崇,张氏所著《洁古珍珠囊》书虽只有一卷,然李氏在“历代诸家本草”中盛赞张洁古曰:“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以下,一人而已。”李时珍对药物归经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现述如下。1同归一经,有气血之分李时珍认为有些不同的药物虽同归一经,但有入气、入血之分。如在“百病主治…  相似文献   

14.
《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太极图既是研究天地万物共同规律的“法象图”,又是探索阴阳理论的主要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古今接轨论”为刘渡舟教授首先提出 ,是指古方 (经方 )与今方 (时方 )合用的一种理论。经方与时方合用虽古有先例 ,但临床应用并不广泛 ,古人及现代文献对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意义也较少论述。要了解古今接轨论的意义 ,首先要明白经方与时方的含义。《中医大辞典》谓 :“汉代以前的方剂称为经方。其说有三 :①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 ,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 ,多指第三说。”而“时方指张仲…  相似文献   

16.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17.
《广东医学》1963年二期朱敬修同志在“《神农本草经》的历史价值及其读法”一文中提出《内经》要晚出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的看法,他以为“作书于秦,成书于汉。《汉书艺文志》未录此书之名,可能有所漏脱。”对这二书的先后问题,笔者有不同意见,希望能就教于朱先生。  相似文献   

18.
疝之病名早在《汉书·艺文志》中便有提及,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近20篇论及疝病。但由于论述较为杂乱,以致后世对疝病的认识诊治不一,证名繁多。但若仔细梳理《黄帝内经》原文,则可发现疝病其特点为:疝之为病,病位多在肝肾二经;疝病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乱而内结,二是寒邪凝滞。因此,治疗疝病应益火之源、调补肝肾,或疏肝理气,或温里散寒、行气除湿。  相似文献   

19.
区分医疗事故责任与医疗风险的承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医疗风险概述 医疗风险无所不在,这是因为医学是科学,而科学是把“双刃剑”。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八章《其政闷闷》中讲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讲完这一句后,接着他又说:“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前一句好理解,  相似文献   

20.
《内经》虚实理论中有无说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虚实理论中有无说辨张西俭(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重庆630013)关键词:内经,虚实,有无,邪正有无说是《内经》提出的以“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为基本概念的一种虚实理论。但由于文句费解,历代《内经》研究者对此都缺乏完整的认识,因此隐而不彰。笔者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