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血栓性浅静脉炎(SVT)是临床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SVT可通过股隐静脉处及交通支蔓延至深静脉,引起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甚至肺动脉栓塞(PE)~([1]),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对于SVT并发DVT国内外尚无大宗临床病例报道,也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下肢SVT病人242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21例,在抗凝、溶栓等治疗基础上,联合二期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倒流性静脉疾病和浅静脉曲张最主要的原因.1998年1月至2003年7月,我科对41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43条患肢施行股浅静脉瓣窦环包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外合治血栓性浅静脉炎(SVT)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取66例SVT合并DVT患者,调查其发病的一般资料,给予基础的抗凝、溶栓治疗,并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不同汤剂,同时配合马黄酊涂擦和冰硝散外敷,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用彩超评价静脉再通情况。结果:本组治愈38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显愈率92.42%。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SVT、DVT静脉通畅度评分治疗后14 d分别为(1.06±0.24)、(3.08±2.70),28 d分别为(0.88±0.37)、(2.03±2.0),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结论:静脉曲张和SVT是DVT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针对SVT合并DVT采取内外合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明显改善患肢静脉再通情况。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浅静脉曲张对下肢深静脉反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浅静脉曲张对下肢原发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9月期间收治的112例下肢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病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的反流程度进行测量,以静脉反流指数(RI)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手术治疗浅静脉曲张使38例存在轻度深静脉反流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病例中的34例得到了改善。而24例重度深静脉反流中仅有7例深静脉反流得到了改善。结论手术治疗浅静脉曲张可改善临床症状较轻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病例的反流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浅静脉剥脱术对合并深、浅静脉反流的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选取合并深浅静脉反流患者20例共22条下肢,以单纯浅静脉反流患者22例共27条下肢为对照,采用传统静脉剥脱手术方法治疗.以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临床评分体系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二组术前以及术后2年临床症状改善以及深静脉反流程度的变化.结果 深浅静脉反流组和单纯浅静脉反流组术前VCSS分别为(7.1±2.9)分和(6.6±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术后两组VCSS分别为(2.3±1.2)分和(1.8±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随访两年各组手术前后VC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后超声检查深浅静脉反流组中深静脉反流程度无改变肢体11条,改善7条,加重4条,单纯浅静脉反流组4个肢体出现深静脉反流.结论 浅静脉剥脱术可改善合并深静脉反流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深静脉反流总体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浅静脉之间有交通支静脉相连通,其中有向深静脉单向开放的瓣膜,引导血液从浅静脉流入深静脉.当交通支静脉尤其是小腿的交通支发生瓣膜功能不全时,深静脉的血液就会通过这些病变的交通支逆流进入浅静脉,导致下肢淤血,从而在足靴区出现一系列的皮肤营养性病变.血管外科于我院2004年6月~2005年8月采用术前超声定位腔镜下超声刀小腿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治疗下肢交通支功能不全3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的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复查超声提示血栓消失.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静脉壁损伤等因素有关.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产后早下床活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衢江区人民医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3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1例均在治疗7~14天内出现下肢肿胀缓解、疼痛减轻、肤色改变等,其中治愈5例,显效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84,62%(11/1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能够有效的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治疗方法为抗凝治疗,早期发现并治疗对防止肺栓塞发生有重要作用。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是外科常见病。自1987年7月至1989年12月,我院共施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64例(共66条下肢),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42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CEAP分级诊断。早期在行高位结扎剥脱、取出曲张静脉和血栓后,予抗炎、抗凝治疗。结果全组均治愈。术后皮肤硬结伴浮肿3例,足靴区麻木3例。术中及术后未见深静脉血栓及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经随访2个月至4年,无复发。结论早期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浅静脉炎行手术治疗,不但可取得较好效果,也可较早地控制由浅静脉血栓蔓延所形成的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新方法及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2 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7月对 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中 4例入院时出现肺栓塞 )患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其中 15例在滤器置入术后立即实施下肢深静脉取栓术 ,另外 15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本组 30例均获成功 ,经 1~ 14个月平均 6个月的随访 ,除 1例出现滤器闭塞外 ,余无任何并发症及肺栓塞的发生 ,曾出现肺栓塞者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肺栓塞。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股浅静脉环包术的手术配合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马秀凤股静脉环包术是治疗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1992年3月至1993年12月,对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施行股浅静脉环包术加大、小隐静脉抽剥结扎术共74例,随访1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SFAS)后下肢股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内脂素水平变化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招募的297例接受SFAS治疗的下肢股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ISR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肺栓塞的形成、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搜集卢旺达基本古医院1997年7月至1999年7月肺动脉栓塞6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及治疗作分析总结.结果肺动脉栓塞多见于手术后患者、老年人、久病卧床伴有高黏滞血症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胸痛、气短和呼吸困难,可通过血液流变学的检查协助诊断,多普勒彩超及血管造影、胸片确诊.结论肺栓塞易被忽视,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一种新的静脉系统疾病.1985年7月以来,我们在股静脉瓣膜带戒术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作了股浅静脉瓣膜全瓣环缩术治疗了该病100例139条肢体,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中药外敷疗法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SVT)的有效性。方法:共检索4 个国内数据库(均从建库至2021 年8 月)收录的联合中药外敷疗法治疗SVT 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 评价标准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通过RevMan 5.4.1 软件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28 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有13 篇,总样本量为1 144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中药外敷疗法可明显提高SVT 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6,95%CI(1.20,1.33),Z=8.81,P <0.001]、改善患者局部疼痛[MD=-0.12,95%CI(-0.23,0.01),Z=2.12,P =0.03] 及条索状硬结[MD=-0.67,95%CI(-0.87,-0.47),Z=6.58,P <0.001]。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皮肤颜色[MD=0.03,95%CI(-0.22,0.28),Z =0.22,P =0.83] 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中药外敷疗法治疗SVT 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可提高其临床有效性。目前缺乏相关高质量文献,本研究结果仍需研究方案可靠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改良的腰鼓式浅静脉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25例患者(共29条下肢)进行股浅静脉瓣膜腰鼓式环缩手术.结果 25例(29条患肢)近期症状和体征全部或基本消失,24例(28条患肢)瓣膜功能恢复至Kistner 0~Ⅰ级,Ⅱ级1例,痊愈率96%(24/25),有效率100%(25/25).结论 腰鼓式股浅静脉瓣环缩术在缩窄扩张的股静脉同时,又可防止股静脉瓣窦部因静脉血的重力作用进一步扩张,是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确切手段,结合术中造影可有效解决如何确定缩窄管径的大小及修复瓣膜的数目的 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CS诱发DVT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造影;18例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深静脉置管溶栓,其中6例植入支架;7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及置管溶栓;2例患者行浅静脉溶栓。结果:23例术后恢复良好,复查造影发现深静脉通畅,血栓基本消失,4例出院时肢体有轻-中度肿胀;术后2例因滤器内血栓而转为永久性滤器;围手术期无肺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3例活动后仍有下肢肿胀,余24例下肢无肿胀,缓解率达88.9%;彩超发现4例髂静脉闭塞,23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达85.2%。结论:腔内治疗作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方式,可有效治疗CS合并DV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浅静脉剥脱术后病人深静脉反流程度的变化。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有节段性深静脉反流的病人46例,对其共48条下肢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超声观察下肢深静脉反流程度,应用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42例病人随访2年,术后2年VCSS为1.95±1.78,低于术前(6.33±1.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后超声检查深静脉反流程度无改变肢体22条,改善14条,加重6条,手术前后深静脉反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CEAP分级的反流程度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结论浅静脉剥脱术后能改善伴有深静脉反流病人的临床症状,对部分病人可改善深静脉反流程度,改善程度与CEAP分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20例,其中72例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发作,手术治疗6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