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双唑泰栓是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原虫性阴道炎,细菌霉菌原虫混合感染性阴道炎等妇科疾病的外用栓剂.该栓剂是由抑杀厌氧菌、原虫的甲硝唑,抑杀需氧菌的醋酸洗必泰和抑杀霉菌的克霉唑三种药物配伍制成,其基质为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1 处方依据及药物各组分最佳剂量筛选(表1)  相似文献   

2.
奥硝唑在母乳中的药物动力学及合理哺乳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硝唑(0rnidazoLe)为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对毛滴虫、阿米巴虫、厌氧菌有良好的疗效,妇产科用于治疗或预防产后盆腔感染,与甲硝唑、替硝唑相比,具有疗效更高、疗程更短、体内分布更广的优势^[1,2]。产褥期感染的病原菌,一般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经验治疗时,常选用抗需氧菌药物与抗厌氧菌药物联合使用,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厌氧菌药物为甲硝唑和替硝唑。然而随着甲硝唑、替硝唑的长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保妇康栓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经Amsel标准确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72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保妇康栓试验组和甲硝唑栓对照组各36例,每天分别阴道各置人保妇康栓和甲硝唑泡腾片1枚。疗程7天,分别于停药后3~5天和1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停药3~5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9%和91.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1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4%和52.8%,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6%和3.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保妇康栓治疗组疗效优于甲唑硝栓治疗组,复发率低,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红核妇洁洗液在体外对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采用微:fEZ.倍稀释法测定红核妇洁洗液对大肠埃希菌、绿脓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普通变形杆菌、淋病奈瑟氏菌、粪链球菌、藤黄微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阴道加特纳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杀菌率。结果红核妇洁洗液对11株实验菌株的MIC和MBC为16-64倍稀释;10倍稀释液对11株实验菌作用4min均达到100%杀菌率;红核妇洁洗液原液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氏菌和阴道加特纳菌作用15s杀菌率均达100%,杀菌效果与碘酊相似。结论红核妇洁洗液能有效杀灭导致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用于外阴局部的消毒和细菌性、假丝酵母菌性和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需氧菌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氧菌性阴道炎(AV)是以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或缺失、需氧菌增多为主要特点的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AV患者阴道病原体复杂,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需氧菌,临床表现主要为黄色阴道分泌物、分泌物异味、阴道黏膜红肿等,并常合并其他阴道炎症。AV采用湿片镜检评分≥3分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AV的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镜检结果进行分类管理,包括抗菌药物治疗、针对阴道黏膜炎症反应的治疗及恢复阴道微生态。针对需氧菌感染,根据镜检背景菌群为革兰阴性杆菌或革兰阳性球菌,个体化选择对应的抗菌药物。AV患者的性伴无需常规筛查及治疗。本共识也对妊娠合并AV的管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内的微生态菌群、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和解剖结构共同构成[1]。正常健康女性阴道内的微生态菌群(vaginal microbiota,VMB)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厌氧菌、支原体及假丝酵母菌等,它们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彼此制约、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正常VMB总量可达109/m L,其中乳杆菌(Lactobacil-lus)约占70%~95%[2],通过定植抗力、生物拮抗、  相似文献   

7.
正女性下生殖道中存在多种微生物,有细菌(需氧菌及厌氧菌等)、真菌(假丝酵母菌)、支原体、滴虫、衣原体、病毒、螺旋体等~([1])。阴道微生物菌群种类繁多,相互共生和拮抗,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机体内分泌、局部解剖及免疫系统共同参与形成复杂的微生态体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阴道感染性疾病可分为10余种。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妇女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BV是多种致病菌作用的结果,阴道内动弯杆菌、普雷沃菌、类杆菌等厌氧菌及加德纳菌、人型支原体大量繁殖,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诊断标准包括:常用Amsel标准、实验室采用的Nugent革兰染色法及BV快速诊断酶盒和BVBlue检测法等。BV治疗主要有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克林霉素。复发性BV指BV在1年内反复发作3次或以上,其高复发率是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妇女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BV是多种致病菌作用的结果.阴道内动弯杆菌、普雷沃菌、类杆菌等厌氧菌及加德纳菌、人型支原体大量繁殖,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诊断标准包括:常用Amsel标准、实验室采用的Nugent革兰染色法及BV快速诊断酶盒和BVBlue检测法等.BV治疗主要有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克林霉素.复发性BV指BV在1年内反复发作3次或以上,其高复发率是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Tinidazole(TDZ)是日本的一种抗原虫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滴虫症.此药和甲硝哒唑同蛋咪唑簇.对厌氧菌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妇产科的感染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近年来由于培养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厌氧菌分离率提高同时亦重视感染症的原因.本文山妇产科感染症病灶中培养需氧及厌氧菌,在了解细菌分布状态同时测定厌氧菌所致之感染症对TDZ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口服TDZ临床观察的30例中子宫感染25例、阴道炎1例、外阴脓肿4例.治疗方法:TDZ1,000mg(500mg×2片)1次/日饭后口服.治疗日期3~28天.治疗前及治疗中作细菌培养测定厌氧菌的MIC.分离的厌氧菌:消化链球菌22株(44.9%),  相似文献   

11.
需氧菌阴道炎菌群及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需氧菌阴道炎(AV)患者阴道菌群情况,观察复方莪术油栓剂及甲硝唑的疗效。方法:由全国6家医院按AV标准诊断AV80例,前瞻性随机对照比较复方莪术油栓剂与甲硝唑的疗效。结果:(1)AV患者多有外阴灼痛、性交痛、白带增多等症状,阴道黄色分泌物占87.0%,清洁度Ⅲ度占85.0%,pH>6占77.2%,外底层细胞比例>10%18例,占22.5%;(2)AV是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为粪肠道球菌、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感染的有明显炎症表现的阴道炎症;(3)治疗7天时复方莪术油栓剂组与甲硝唑组治疗AV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与79.41%(P>0.05)。复方莪术油栓组外阴灼痛的症状比甲硝唑组明显改善(P<0.05);停药30天外阴灼痛症状及分泌物形状复方莪术油栓组比甲硝唑组改善明显(P=0.003及0.033),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硝唑组(93.48%vs61.76%,P=0.001)。结论:AV是一种由需氧菌引起的阴道炎症,用复方莪术油栓剂治疗AV疗效明显优于甲硝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妇科其他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医的857例妇女的宫颈和阴道拭子标本,采用PCR技术检查HPV DNA及其基因分型,采用链替代扩增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其他妇科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资料.结果 本研究收集的857例妇女中检测出HPV阳性266例,阳性率为31.0%(266/857).在266例HPV阳性妇女中,除4例为混合基因型,其余262例共检测出35种HPV的不同亚型,各亚型按所出现频率>5%排列,分另是HPVl6(14.5%,38/262)、HPV58(9.2%,24/262)、HPV53(8.0%,21/262)、HPV42(6.1%,16/262);HPV高危型和可能高危型占58.8%(154/262),HPV低危型占27.9%(73/262),HPV未知危险型占13.4%(35/262).宫颈脱落细胞检测结果显示,63.2%(168/266)的HPV阳性妇女未见异常细胞,3.8%(10/266)是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9.7%(79/266)是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0%(8/266)是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未检测出淋病奈瑟菌,人型支原体在所有研究对象中仅检测出2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与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10000颜色变化单位(CCU)/ml]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而细菌性阴道病、无乳链球菌、假丝酵母菌、阴道毛滴虫和解脲支原体(≤l0000 CCU/ml)与HPV感染无相关性(P均>0.05);但患细菌性阴道病妇女的HPV阳性率为42.6%.沙眼衣原体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OR=2.82,95%CI为1.74~4.57).结论 细菌性阴道病与HPV感染虽不具有相关性,但其在HPV阳性妇女中普遍存在.HPV感染与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具有相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会增加HPV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抗H·pylori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状 态的影响。方法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4年4~10月门诊收治的68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患儿分为H·pylori阳性组36例、H· pylori阴性组32例二组。称取68例患儿新鲜粪便1.0g,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分离肠道菌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 酵母菌)和四种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菌落记数,同时计算B/E比值来代表定植抗力。对36例H·pylori阳性组中 的26例患儿进行“三联”抗H·pylori治疗1周后留取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5例患儿在停药1个月后再次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H· pylori阳性组和H·pylori阴性组上述三种需氧菌和四种厌氧菌的菌落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pylori治疗1周后双歧杆 菌、乳杆菌、类杆菌菌落数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E值明显下降(P<0.01),酵母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 下降(P<0.05)。5例患儿在停药1个月后,乳酸杆菌数量仍继续下降,肠杆菌数量继续增加,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治疗前 。结论儿童H·pylori感染后对肠道菌群影响不大;三联疗法抗H·pylori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治疗H·pylori感染时须 考虑到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可能对患儿的副作用及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①观察康妇特栓对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疗效;②了解BV时阴道菌群情况。方法 对106‘例BV患者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将康妇特与甲硝唑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变化,并在初诊和第1次随访时进行阴道分泌物需氧菌培养。结果 ①大多数的BV患者有白带增多、白带异常的症状,检查时发现黄色分泌物占60.4%,胺试验阳性者大于80.0%,pH值绝大多数〉4.5,线索细胞均阳性。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第1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2.0%与86.0%(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第2次随访时实验组的分泌物形状及清洁度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23及0.001),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VS92.5%,P=0.002),患者满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02)。③BV患者的阴道内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为甲类溶血链球菌、粪肠球菌、不动杆菌、棒状杆菌、草绿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 ①应提高对BV的认识,积极予以治疗;②康妇特在疗效上明显优于甲硝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0岁以下青春期前女童门诊患者阴道感染状况,分析生殖道感染特征。方法:对1145例2015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因外阴感染症状就诊的10岁以下青春期前女童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观察其清洁度、白细胞、线索细胞、假丝酵母菌、淋球菌及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的球菌和杆菌等指标的分布特点,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0~3岁组(216例)、4~6岁组(501例)和7~9岁组(428例),比较3组下生殖道感染状况。结果:1145例有外阴感染症状的青春期前女童中,清洁度Ⅱ~Ⅳ821例(71.7%),白细胞5/HP 504例(44.02%)。细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G~+球菌454例(39.65%),线索细胞(兼性厌氧/厌氧菌)425例(37.12%),G~-杆菌140例(12.23%),G~+短杆菌34例(2.97%),假丝酵母菌18例(1.57%),G~-双球菌6例(0.52%)。0~3岁组和4~6岁组的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7~9岁组,而BV合并需氧菌及总感染率明显高于7~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期前女童生殖道感染状况不佳,阴道细菌检出率以G~+球菌、兼性厌氧/厌氧菌、G~-杆菌等为主,感染类型多样化。应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幼童要重视卫生习惯,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研究IUD与盆腔感染及子宫内膜恶变或其他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 IUD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将 88例分为 A、B、C、D 4组,A组 20例使用带尾丝活性 IUD;B组24例使用惰性 IUD;C组 24例为正常对照组;D组 20例为盆腔感染组。所有病例取宫腔冲洗液进行需氧菌、厌养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培养,并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B组主要表现为正常增生期、分泌期或月经期子宫内膜,部分是单纯性或腺囊性增生,与C组、D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均未见不典型增生及恶变。A、B、C3组子宫内膜均无慢性炎症改变,D组8例存在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变,与A、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纤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计数较以上3组明显增加(P<0.05),间质细胞及纤维细胞计数与以上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B、C组宫腔微生物检出率分别为30.0%,29.2%,20.8%,与D组(7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IUD5-14年未增加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及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率。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