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特点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系统研究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为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和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1978至2008年某铸造厂作业环境中粉尘、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和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浓度及强度的定期检测资料并补充测定作业环境中呼吸性粉尘及其他有害物质浓度.计算其平均浓度和强度(几何均数),统计分析不同年份职业性有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特点.结果 该厂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是矽尘、金属烟雾、噪声和高温.主要工种均接触矽尘,矽尘平均浓度1986年前高达8.6 mg/m~3,自1986年起呈较大幅度下降,1986至1989年矽尘浓度均数为2.4 mg/m~3,1990至2002年为2.7 mg/m~3,2003至2008年为2.7 mg/m~3.各工种矽尘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总体趋势一致.熔化工种矽尘浓度最高(4.4mg/m~3),其次是清理(3.4mg/m~3)和浇注工种(3.4mg/m~3),配砂、造型制芯工种矽尘浓度分别为2.4、2.1和1.7mg/m~3.呼吸性矽尘浓度以浇注工种为最高(2.76mg/m~3),其次是清理工种(1.14 mg/m~3).熔化3-种作业环境中石棉粉尘平均浓度高达2.0mg/m~3制芯和配砂工种作业环境中主要存在胶粘剂释放产物,分别为氨(5.84mg/m~3)、甲醛(0.60mg/m~3)、苯酚(1.73mg/m~3).也存在酚醛树脂(1.3 mg/m~3).清理工种作业环境中主要存在苯及其同系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0.1、1.3 mg/m~3.浇注和熔化工种作业环境中主要存在苯并(a)芘、金属烟雾(铅、镉、锰、镍、铬)和气体(硫化氢、磷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苯并(a)芘浓度偏低(1.80×10~(-4)μg/m~3).铸造作业环境中物理性职业有害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振动.高温主要存在于熔化、浇注及清理工种,平均温度分别为30、29和26℃.噪声强度均值以清理[93.1 dB(A)]及制芯[89.5 dB(A)]工种较高.振动主要存在于制芯和清理工种.不良体位包括长时间的站位、坐位和弯腰.结论 铸造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复杂、多种有害因素浓度超标,呈现高浓度粉尘、高浓度金属烟雾、多种低浓度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高强度噪声及振动、高温、不良体位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共存.应该加强控制和防护.  相似文献   

2.
对某橡胶厂配料、密炼轧胶、硫化成型岗位78(男68,女10)名接触工人进行了调查和拍摄 X 线胸片。平均年龄35.81±3.94(21—58)岁,平均接尘工龄12.79±4.31(1—38)年。结果表明:收集有关部门对三个岗位1973—1988年进行的粉尘浓度测定结果,其配料岗位平均66.13mg/m~3;密炼岗位平均23.47mg/m~3;开放平均为31.83mg/m~3,粉尘浓度明显超标。78例 X 线胸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青海省部分水泥行业进行了职业危害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原料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55.96mg/m~3,烧成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168.02mg/m~3,制成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67.1mg/m~3,成品车间粉尘平均浓度为12.6mg/m~3。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各项体征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我省水泥行业职业危害严重,建议: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郑州市某糖精钠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识别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评价,以便进一步完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及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等,对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综合评价。结果甲醇操作岗位甲醇浓度为1.3~968.6 mg/m~3,苯操作岗位苯浓度为3.2~594.2 mg/m~3,甲苯操作岗位甲苯浓度为6.8~246.7 mg/m~3,浓度超标,其他毒物操作岗位浓度符合要求,毒物操作岗位合格率为84.5%;四车间活性炭粉尘操作岗位粉尘浓度为2.47~25.35 mg/m~3,浓度超标,其他岗位粉尘浓度符合要求,粉尘操作岗位合格率92.8%。四车间操作岗位噪声强度为80.1~91.8 dB(A),五车间操作岗位噪声强度为82.5~86.8 dB(A),强度超标,其他操作岗位噪声强度符合要求,噪声操作岗位合格率90.0%。工频电场强度为0.009~0.027 kV/m,合格率100.0%。紫外辐射强度为0.18~0.21μW/cm~2,合格率100.0%。照度岗位合格率100.0%。结论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基本符合要求,但应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强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的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某家具厂生产车间采取的通风除尘措施进行评价,分析其除尘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测量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后下料车间、木工车间内5个岗位木粉尘浓度,与采取措施前相应岗位木粉尘浓度及职业接触限值进行比较并综合评价。结果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后,下料车间木工圆锯岗位、裁板锯岗位木粉尘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由15.2、14.0 mg/m3分别降至5.8、5.5 mg/m3;木工车间木工铣床岗位、钻床岗位和砂带机岗位木粉尘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由19.3、13.4、12.1 mg/m3分别降至5.6、5.5和5.2 mg/m3,车间内木粉尘浓度明显降低,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结论采取适宜的通风除尘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车间内木粉尘的浓度。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扬子石化公司硫化氢污染程度,我们对公司所属炼油厂、烯烃厂、芳烃厂及废水厂等接触硫化氢的岗位,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简报如下:共凋查25个车间,80多个岗位,除常减压、裂解及乙烯车间个别生产岗位硫化氢空气浓度可测到4~7mg/m~3外(硫化氢车间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m~3),其余岗位均低于1mg/m~3。说明正常生产情况下扬子石化公司作业岗位硫化氢浓度均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江苏省某公司高档家具生产线升级技术改造及扩建项目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情况和拟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2018年12月,采用职业卫生调查、类比法和工程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木粉尘、二丙二醇甲醚、二丙二醇丁醚、紫外辐射、噪声和高温等。木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0.2~0.4 mg/m~3,超限倍数0.10~0.27;甲苯TWA1.2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1.2 mg/m~3;二甲苯TWA3.3 mg/m~3,STEL3.3 mg/m~3;乙酸乙酯TWA 3.9~56.6 mg/m~3,STEL 6.2~66.6 mg/m~3;甲醛浓度为0.110~0.130 mg/m~3;环己酮TWA0.1 mg/m~3,超限倍数0.1;噪声(8 h等效A声级)68.3~87.9 dB(A);紫外辐射0.164~0.228μW/cm~2;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30.5~31.4℃;工频电场0.001 kV/m。类比企业各岗位中,除个别岗位噪声和WBGT指数不符合相应限值外,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值均符合标准。拟采取的防护措施均符合相关要求。结论本项目在完善职业病危害控制补充措施后,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8.
对20家中、小型水泥生产厂的粉尘危害现状及卫生防护情况按全民、集体、乡镇三种类型分组调查。结果如下: 1.车间空气粉尘浓度:测定各厂破碎、烘干、粉磨、煅烧及包装等工段205个作业点,285个样品,粉尘浓度最低2.0mg/m~3,最高2018.7mg/m~3,平均84.5mg/m~3,平均超标41倍。全民、集体、乡镇水泥厂车  相似文献   

9.
某砂轮厂1977年~1979年粉尘浓度较高,为53.5m g/m~3~196mg/m~3,1984年共测样品102个,其中>10mg/m~3占样品总数的62.7%。对粉尘浓度较高的混料、整型两个工段进行全年定点定时测定,月平均粉尘浓度为22.3mg/m~3.两个工段的粉尘分散度为<5μm占66%,5μm占24%。SiO_2含量混料工段为14.9%,整型工段为25.1%(焦磷酸法)。本次调查了三个工  相似文献   

10.
四川绵竹清平磷矿1964年建矿以来,不断改善粉尘作业条件,落实综合防尘措施,粉尘浓度由99.1mg/m~3降至2.4mg/m~3,合格率逐年上升。全矿5个采场,露采4个,井采1个。井巷深约600米。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7.97%。1975年前,均为干式  相似文献   

11.
无锡县有乡村二级电镀行业61家,生产工人5805人,其中接触粉尘561人,接触毒物1354人。我们于1990年5月至1991年6月对上述61家工厂进行了生产环境监测。结果粉尘监测对25家工厂测定结果,粉尘浓度在2~69mg/m~3之间,平均为10.6mg/m~3,合格率为72%。毒物监测检测51家工厂。氯化氢浓度均值为13.7mg/m~3,最高浓度134.7mg/m~3,合格率72.54%。硫酸浓度均值0.2mg/m~3,最高0.44mg/m~3,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识别辽河油田某石油化工厂煅烧焦装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职业病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原料仓清料2、3、4号岗位工人接触粉尘浓度分别为7.6、9.2、7.4 mg/m~3,成品仓清料工接触粉尘浓度为6.9 mg/m~3,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原料仓清料3号岗位工人、成品仓清料工接触的8 h等效噪声声级强度分别为87.6、88.2 d B(A),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及强度均符合国家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炭黑粉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工频电场、高温、红外线,关键控制岗位为清料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省精铸行业使用的锆英砂主要成分,并测定空气中锆英砂粉尘浓度。方法使用X射线荧光法测量锆英砂中氧化锆、二氧化硅、氧化铪、氧化铝、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铬的浓度,使用焦磷酸法测量其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使用重量法测量空气中锆英砂粉尘浓度。结果锆英砂中主要成分为氧化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均低于10%;调查企业空气中锆英砂粉尘浓度在1.03~14.53mg/m~3,仅有一家企业接触锆英砂粉尘岗位浓度不符合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空气中锆浓度在0.38~8.37 mg/m~3,且空气中锆浓度与粉尘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江苏省使用的锆英砂成分复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不能仅以其他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评价锆英砂的浓度,应综合考虑其毒性。  相似文献   

14.
对扬子石化公司硫化氢作业调查结果表明,硫化氢作业集中分布在炼油、烯烃、芳烃和水厂的25个车间、80多个岗位。操作工人(直接接触)和生产技术管理人员(间接接触)共有1600余人接触硫化氢(检修公司未统计在内)。除常减压、裂解及乙烯车间个别岗位的硫化氢浓度可测出(4~7mg/m~3)外,绝大多数岗位空气中硫化氢浓度在1mg/m~3以内。正常生产情况下。所有作业岗位硫化氢浓度均远低于国家卫生标准10mg/m~3。1987年投产以来,仅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辖区内铸造行业粉尘职业危害现状,为制定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辖区内32家铸造企业基本情况和铸造用砂进行调查,采用区域和定点采样对工作场所粉尘质量浓度进行监测.结果 ①32家铸造企业铸造用砂均为矽尘砂,游离二氧化硅平均含量为38.5%(16.4%~79.4%);②主要接尘岗位的区域粉尘总体平均质量浓度为1.07 mg/m3(0.2~10.0 mg/m3),总体合格率为76.6%,个体粉尘总体平均质量浓度为3.54 mg/m3(0.2-14.2 mg/m3),总体合格率为16.7%,个体采样的合格率明显低于区域采样,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筛砂、造型、清砂岗位间区域和个体粉尘质量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人工清砂岗位的区域粉尘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机械清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辖区内铸造行业粉尘污染严重,建议加强监管.在评价铸造粉尘职业危害时,宜采用个体采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83~1986年对某厂镍冶炼作业劳动卫生条件和工人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年粉尘浓度在降低。作业地点空气镍平均浓度波动在0.0095mg/m~3~1.7331m g/m~3,82.56%的样品浓度低于0.5mg/m~3。熔化工序空气中Co、Cd、Cu、Zn、Pb及As浓度很低或低于MAC;但二氧化硫、氯化氢及硫酸雾浓度较高,有些样品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对428名接镍工人和111名机械加工工人(对照)进行了健康检查。除尿镍增高外,检出的临床所见不能完全归因于接触镍。从现场资料分析,车间空气中镍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最高容许浓度可考虑订为0.5mg/m~3。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石油管道双层熔结环氧粉末涂层(DPS)制备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接触水平,确定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 2019年9月17日—11月4日,依据国家职业卫生采样分析标准规范,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系统工程分析法和职业卫生检测法等综合分析方法,对甘肃省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技术服务处某石油管道DPS制备厂进行了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该石油管道DPS制备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其他粉尘(金属粉尘、熔结环氧树脂粉尘)、二异氰酸酯甲苯酯、乙醚、苯、甲苯、二甲苯及噪声。现场检测及测量结果表明,正常生产过程中各工种接触其他粉尘(熔结环氧树脂粉尘)浓度为0.50~3.70 mg/m~3,其他粉尘(金属粉尘)浓度为0.40 mg/m~3,合格率均为100%;接触二异氰酸甲苯酯浓度为0.01~0.02 mg/m~3,接触乙醚浓度为0.30~1.10 mg/m~3,接触苯浓度0.02 mg/m~3,接触甲苯浓度0.01 mg/m~3,接触二甲苯浓度0.10 mg/m~3,合格率均为100%;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强度为73.8~87.6 dB(A),合格率为55%。结论该石油管道DPS制备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为工作场所高噪声控制、防腐涂层及漆料稀释剂配制、喷砂加料及清理过程。生产企业应优化高噪声、高毒及粉尘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管理,定期开展员工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涂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及管理现状,为同类型企业职业病防治提供借鉴。方法于2018年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等方法,辨识该涂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检测浓度(或强度)。结果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检测结果中二氧化钛粉尘、石灰石粉尘和其他粉尘(0.29~2.37 mg/m~3),矽尘(0.34~1.30 mg/m~3),甲醛(0.027~0.183 mg/m~3),噪声[75.1~82.1 dB(A)]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接触甲醛的作业岗位未配备防毒口罩。结论北京市某涂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整体防控效果较好,应加强个体防护,保障劳动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露天采石场粉尘防护措施效果方法选取湛江地区16家露天采石场,对选取的采石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产生粉尘作业岗位的总粉尘浓度、粉尘中游离SiO_2含量进行检测,比较是否采取湿式作业、手动操作与机械化作业工作岗位粉尘浓度,同时结合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选取采石场粉尘中游离SiO_2含量在21.3%~47.2%;总尘浓度C_(TWA)为0.06~9.60 mg/m~3,C_(STEL)为0.11~36.40 mg/m~3,总尘浓度在手动钻孔、一级破碎和二级破碎处超标率高,分别是71.88%、65.63%和37.50%;破碎作业岗位湿式作业后粉尘浓度超标率明显降低。结论采石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人个体防护意识弱,存在职业卫生事故隐患;机械化作业、湿式作业能够明月显降低粉尘浓度;佩戴个人防尘口罩可减少工人吸入粉尘量。  相似文献   

20.
报道:全县钢铁厂等8个单位、93个作业点的粉尘浓度和噪声危害的监测结果。其中粉尘监测50个点,合格者24个点,占48.0%;噪声监测43个点,合格者24个点,占55.8%。粉尘最高浓度77mg/m~3,最低浓度0.2mg/m~3;噪声最大强度100.7dB(A),最小强度63.3dB(A)。国营企业粉尘合格率33.3%,噪声合格率31.4%;集体企业粉尘合格率4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