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范秀凤  郭澄 《中国药师》2011,14(10):1529-1531
偏头痛,或称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称“偏头风”,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单侧或双侧剧烈头痛,呈反复发作性,发病常有季节性,有遗传倾向,以女性较多。中医认为大部分患者是由肝寒气滞引起,风寒之邪侵犯厥阴肝经,阴寒之邪气循经上冲于巅顶,经脉瘀阻不通而致痛。风、火、痰、瘀是偏头痛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在祖国医学中指头痛之偏于一侧者,又名偏头风、边头风.<丹溪心法*头风>:"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张氏医通*诸痛门>:"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痰湿,加以风邪袭之,久而郁热为火,总属少阳蹶阴二经,有左痛忽移于右,右痛忽移于左者,风火击动其痰湿之气,所以互换也,痛久不已另人伤目,目者肝之窍,肝风内动则害空窍也.盖木邪亢盛,则生风生火,鼓动胸中痰积,皆随火上逆为患耳".在现代医学中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指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或左或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3.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医学认为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多为肝郁气滞,气血瘀滞,湿邪内伏,血流失畅,瘀血阻于胞宫,痰凝阻于胞脉,胞宫胞络受阻,不通则痛,瘀血停滞,内留则蓄积成瘤块。故患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者临床上有经期延长、  相似文献   

4.
柯干从气虚血瘀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属中医“呆证”、“善忘”、“癫证”等范畴。其病机有虚、火、风、痰、瘀之分,治疗有滋肾填精、益气养血、养肝熄风、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别。柯干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血管性痴呆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脑,脾肾气虚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瘀阻脑络是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5.
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内因为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肺窍,外因是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肥甘等。发作期病机为内有留伏之痰,外有非时之感,络有瘀滞之血,三者相合,闭阻气道,肺气上逆。缓解期为肺脾肾三脏阴阳皆虚,痰饮不化,为其夙根。其病理因素可概括为风、寒、热、痰、瘀、虚。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为常见病多发病。高脂血症乃血中之痰浊,多属“无形之痰”。现就健脾化痰法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显著作用作一阐述。1痰浊内阻是高脂血症的病理转归痰浊内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脂血症病变主要在脾,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也与肝胆心肺功能失调相关。本虚标实,脾肾气虚则心气亏虚而运血无力,易致瘀血形成;肾主水,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脾肾亏虚则痰湿停留为患,痰瘀互结,阻滞气机,则肝胆疏泄失常。故其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瘀血痰浊等浊邪,阻于心脉可致胸痹心痛,阻于脑络,可出现中风,阻于四肢可见血痹。脾肾气…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的肺损伤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咯吐涎沫,气短,以活动后加重。属于中医“肺痿”范畴。肺痿指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以咯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俭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注说:“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辨证分析其病因病机分析:肺为娇脏,放疗之邪毒侵袭,热灼肺津与痰浊相搏,阻塞肺络;热伤阳络,肺络损伤;痰热内蕴日久,余热留恋,耗伤正气;久热伤阴,气阴两虚,气虚无以鼓动血脉,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致瘀血内阻。辨证分型可以考虑为痰热壅肺证,气阴两伤证,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8.
中风患者的血脂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126例中风患者的血脂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高TG,低HDL2-C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了高TC者易发生脑梗塞,低TC者易发生脑出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和痰热腑买,风痰上扰证患者的TC,LDL-C显著高于气虚血瘀证,后者的HDL-C显著低于前两。研究结果提示,高TC、LDL-C是中风患者风痰瘀血等实邪的生化物质基础,HDL-C低与可作为判断中风虚损不足的指标之一,显示了同证的不同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头痛,是众多头痛类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它发作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通常认为偏头痛患者比平常人更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而偏头痛的发作次数越多,大脑可能受损伤的区域会越大.偏头痛属于中医学中的"头风"、"偏头风"、"内伤头痛",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的基础上,内有痰浊、瘀血内阻,外受邪气引发而产生的一种发作性疾病[1].当前中药正天丸对偏头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头痛,是众多头痛类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它发作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通常认为偏头痛患者比平常人更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而偏头痛的发作次数越多,大脑可能受损伤的区域会越大.偏头痛属于中医学中的"头风"、"偏头风"、"内伤头痛",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的基础上,内有痰浊、瘀血内阻,外受邪气引发而产生的一种发作性疾病[1].当前中药正天丸对偏头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安效先教授认为儿童慢性咳嗽病机特点以风、热、痰、瘀、虚为主,临床证型可分为风伏肺络型、肺热久咳型、阴虚肺燥型、气阴两虚型和肺脾气虚型,瘀血在各型中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1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在临床上,常见各种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酿成痰瘀痹阻者屡见不鲜。笔者从1995年至今收治了32例病程长达5年以上的痰瘀痹阻型痹证患者,以桃红饮加味治  相似文献   

13.
芎芷石膏汤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医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引起。芎芷石膏汤出自《金鉴》卷四十三,由川芎、白芷、石膏、藁本、羌活、菊花组成,主治头痛眩晕。黄芪注射液有很好地扩张血管作用,鉴于此我院采用芎芷石膏汤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偏头痛,取得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中医不同证型的疗效.方法 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中医辩证思维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46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38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6例;肝阳上亢36例四型.治疗上均用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1次/d,20 d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性、动态CT扫描及心电图改变.结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肝阳上亢两型的临床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1.3%和96.3%)均显著高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62.0%和80.0%,P<0.05和P<0.01),动态CT扫描观察的总有效率(85.0%)亦显著高于对照组(66.0%,P<0.01).结论 脉络宁注射液具有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等作用,分型论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侯珊珊 《中国药房》2010,(44):4217-4219
<正>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地龙2味中药经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中医认为,水蛭味咸苦,性平,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地龙味咸而性寒,有清热定惊、通络利尿之功,水蛭配地龙,共奏通络化瘀之功。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卒中急性期,同时对其与瘀血阻络相关的疾病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癫痫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该病在发作期虽有本虚的见症,但多以风阳、痰热、气逆、络阻的“标实”症状较为突出。风痰浊邪蒙蔽脑窍,壅塞清阳,元神失控致上盛的症状比较明显。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以祛邪为主,可用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泄痰热、活血通络、通腑泄热转气等治法。此时邪气亢盛、证候偏实而病程短暂,应迅速地祛除病邪为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温胆汤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针灸联合温胆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吞咽困难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吞咽困难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温胆汤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可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医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引起[1].芎芷石膏汤出自<金鉴>卷四十三,由川芎、白芷、石膏、藁本、羌活、菊花组成,主治头痛眩晕.黄芪注射液有很好地扩张血管作用,鉴于此我院采用芎芷石膏汤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偏头痛,取得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栓通联合川芎嗪治疗瘀血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66例瘀血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血栓通联合川芎嗪治疗,对照组采用川芎嗪治疗,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6周的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RS评分为0~1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川芎嗪治疗瘀血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治疗脑梗死的常用单味中药注射液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星辰 《上海医药》2006,27(2):75-77
脑梗死是老年人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风(肝阳化风)、痰、火、瘀(包括气郁、血瘀)、虚(主要为阴虚)是脑梗死的发病基础。急性期多系风阳(肝阳化风)上扰、痰热内蕴、瘀血阻络所致。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对急性期治疗,宜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法。活血化瘀为治疗脑梗死的主法和常法。脑梗死急性期的有效治疗,直接影响到预后及康复。由于注射液具有起效快的特点,所以常用于一些急诊病人的治疗。目前,脑梗死急性期多以西药治疗为主。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中药注射液的开发越来越多。近年研究表明,中药从增加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的流变学、抗血栓形成、保护脑组织等方面对脑梗死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与复方中药相比,单味中药注射液由于其有效成分易浓缩,质量相对可控,所以疗效比较明确,在临床上也用得较多。本文就一些用于脑梗死治疗的常用单味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