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重的依从性,并与其他临床检查方法比较,阐明该技术在评估患者干重能力方面的诊断价值。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干重分布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稳定血液透析的102例患者,分成干重达标组59例,干重增加组43例。采用人体成分评价分析仪测定两组透析前后的体重、全身水分(TBW)、细胞外液(ECW),计算全身水与体重的百分比(TBW%)细胞外液与体重的百分比(ECW%)、和细胞外液与全身水分的比率(ECW/TBW);超声心动图检测透析前后患者射血分数(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结果 透析前,干重增加组的TBW%、ECW/TBW和干重达标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透析后,干重增加组的TBW%、ECW/TBW高于干重达标组(P <0.001);干重达标组的EF高于干重增加组(P <0.001);干重达标组的LVDD低于干重增加组(P <0.001)。ECW/TB与TBW%、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的相关性:ECW/TBW%与T...  相似文献   

2.
张慧然  徐金升  白亚玲  张俊霞 《河北医药》2012,34(24):3716-3717
目的联合应用临床评估法和生物电阻抗分析评估血液透析患者的容量状态,探讨中心静脉压(CVP)对评估容量状态的诊断标准。方法选择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带有中心静脉置管的的稳定患者16例,按照临床评估法评价均达到干体重;并根据透析结束后测量的生物电阻抗结果 ,总水含量占体重的百分比(TBW%)、细胞外液占总体水含量的百分比(ECW/TBW%)等数值是否达到健康人群标准分为2组:A组:达正常人群标准(n=8),为达到干体重组;B组:未达正常人群标准(n=8),为未达到干体重。对B组逐渐下调干体重,每次0.2~0.5kg,直至当再次测量透析结束后30min时生物电阻抗TBW%、ECW/TBW%,结果达正常人群标准时,定为B`组(n=8),利用6个月时间观察记录单次血液透析(HD)前及透后1hCVP、超滤量设定等指标的相关数值并记录。比较2组透后1h的中心静脉压。结果 A组中心静脉压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透析过程中,CVP下降值与校正超滤量呈正相关(r=0.528,P<0.05),CVP每下降1cmH2O对应矫正超滤量为(11±7)ml·kg-1·cmH2O-1。结论监测CVP有助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容量状态评估和校正超滤量,达到干体重,在无心力衰竭的稳定透析患者中,当透后1h中心静脉压≤(7.8±1.9)cmH2O时提示到达干体重。  相似文献   

3.
刘欣  李丽 《天津医药》2021,49(7):756-759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体液分布变化,为患者的营养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B、C组;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N)组,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定人体全身水量(TBW)、细胞外水分(ECW)、细胞内水分(ICW)、浮肿指数(ECW/TBW)、身体细胞量(BCM)。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ICW和BCM不足均占37.5%(30/80),ECW异常者占42.5%(34/80);出现水肿(ECW/TBW>0.39)者占85%(68/80)。B组和C组水肿患者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其中C组全部患者出现水肿情况;ICW、BCM异常比例随肝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C组经过理想体质量(SW)校正后的细胞内水分含量(ICW/SW)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病例组ECW/实际体质量(BW)、ECW/TBW高于N组(P<0.05),病例组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例组患者ICW、ECW、SW校正后的ECW(ECW/SW)、BCM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功能细胞数量进行性消耗,普遍存在细胞内外水分分布异常,应尽早进行合理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体重及血压变化,探讨干体重的控制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透析后体重与干体重相比,分为两组比较各组透析前、后血压变化及使用降压药种数。结果在透后体重达到干体重的患者组(A组)中,透析后血压明显低于透析前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达到干体重者组(B组)中,透析前、后血压无显著性差异,在透析后达到干体重的患者,将其患者按实际体重与干体重比较,以小于干体重0.25KG、0.25~0.5KG、分为两组中,患者血压变化,方差分析均无统计意义。结论正确地判断患者的干体重,积极达到目标值,可以在尽可能减少降压药物使用的情况下,得到平稳的血压。  相似文献   

5.
蒋卫杰  宋锦叶  王月妹 《安徽医药》2013,17(7):1191-1193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传统容量负荷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NT-proBNP评估MHD患者容量负荷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81例MHD患者,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体表面积(VCD),并分为高容量组(VCD≥11.5 mm.m-2)及非高容量组(VCD11.5mm.m-2),予高容量组降低干体重,同时动态观察血透前后、干体重降低前后NT-proBNP水平,并对NT-proBNP水平与超滤量、VCD及干体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HD患者透析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透析后NT-proBNP水平较透析前明显下降(P0.05),透析前后NT-proBNP的差值与超滤量之间呈正相关(r=0.321,P0.01);高容量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容量组(P0.05),高容量组降低干体重后,NT-proBNP明显降低(P0.05),干体重调整前后NT-proBNP的差值与干体重下降差值呈正相关(r=0.568,P0.01),NT-proBNP水平与VCD呈正相关(r=0.543,P0.01)。结论 MHD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普遍升高,且与超滤量、VCD及干体重正相关,NT-proBNP水平对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负荷的评估、调整干体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及相关因素,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有效控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98例,依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和观察组(血压控制不良),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并对血液透析时间、干体质量达标情况、EPO使用剂量、血液透析治疗与否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压控制良好(对照组)患者22例(22.4%),血压控制不良(观察组)患者76例(77.6%),两组Scr、白蛋白、PTH、EPO使用剂量、透析时间、干体质量达标情况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液透析治疗情况与干体质量达标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治疗情况与干体质量达标情况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积极评估干体质量,定期予以透析治疗,采取综合措施是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实施整体护理的研究。方法对在长沙市第一医院血透室进行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时间段分为传统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压异常的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内瘘闭塞率、急诊透析率、住院率、满意度。结果与传统护理组比较,整体护理组的血液透析患者Hb、ALB、PA等指标都明显上升(P<0.05),血压异常发生率、内瘘闭塞率、急诊透析率均明显下降(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上升(P<0.05),住院率明显下降(P<0.01),满意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本研究的整体护理方法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学敏   《河北医药》2013,35(10):1485-1486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实际体重超出干体重的30例患者,所有研究对象经过2周逐渐透析脱水下调体重达到临床干体重。测定患者下调体重前后的血浆BNP、心胸比值(CTR)及体重,并观察临床表现。选取老年健康体格检查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下调体重后血浆BNP、CTR均较下调体重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下调体重前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下调体重后,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下调前后BNP之差与体重下调前后CTR之差呈正相关(r=0.71,P<0.05),体重下调前后BNP之差与体重之差呈正相关(r=0.69,P<0.05)。结论测定血浆BNP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生物电阻抗(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所测得的人体成分指标在评估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以及预后方面的实用价值。采用回顾性方法,以118例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白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将患者分为营养状况均衡组、轻中度营养不良组和重度营养不良组。采用BIA法检测人体成分,检测指标包括相位角(PhA)、细胞内水量(ICW)、细胞外水量(ECW)、身体总水量(TBW)、脂肪质量(FM)、去脂体质量(FFM)、骨骼肌质量(SMM)、基础代谢率(BMR)及ECW/TBW,并与生化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LYM)、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及临床结局(是否死亡)进行相关性分析。3组患者中每组的PhA与BMI、ALB呈正相关,ECW/TBW与BMI、TP、ALB呈负相关,且ECW/TBW在重度营养不良组及死亡患者中偏高,各组间PhA、ECW/TBW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患者与非死亡患者的PhA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hA、ECW/TBW可以评估老年人的营养状况,而且在评估住院老年患者预后方面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糖尿病肾病观察组(n=54)和非糖尿病肾病对照组(n=46),比较两组血糖值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为66.67%,对照组32.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8.15%,对照组为23.9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透析过程中患者易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糖和低血压,而糖尿病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在第2次透析至2h测血糖后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可以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糖和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加透析频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MHD患者60例根据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分为A组(spKt/V<1.2,36例)和B组(spKt/V≥1.2,24例),比较两组干预前(血液透析2次/周)和干预后(血液透析3次/周,至少6个月)的相关血液透析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体重增长百分比和超滤量等指标均下降,而spKt/V、每周spKt/V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升高(P<0.05)。两组干预后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均下降,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比升高(P<0.01)。结论增加血液透析频率能逆转MHD患者左心室重构,有利于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慧妍  李亚光  李洋  魏鵾 《河北医药》2013,35(15):2281-2282
目的探讨负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高血压患者影响的研究。方法选择血液透析室MHD高血压患者63例,常规组31例,负钠透析组32例,原来的用药、透析方案不变。常规组血液透析液采用钠离子浓度为140 mmol/L,负钠透析组钠离子浓度从135~138 mmol/L开始,透析剩余0.5~1 h调至140 mmol/L。分别于血液透析0、1、2、3、4 h测量患者无动静脉内瘘侧上肢血压和心率,于3个月后对2组患者血压、心率、血钠离子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负钠透析组透析3 h血压较常规组降低(P<0.05);负钠透析组透析4 h的血压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1);但血液透析前后心率和血清钠离子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钠透析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液钠离子浓度从低到高变化的血液透析方式,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负钠透析3个月后血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营养、血脂、C反应蛋白、干体重等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6例MHD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HFHD)组和低通量透析(LFHD)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各项指标。结果:治疗1年后,HFHD组SBP(收缩压)、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较LFHD组均有下降(P<0.05),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干体重较LFHD组升高(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改善患者营养,纠正血压,调节血脂,低炎症反应及提高干体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分41例黄蜂蜇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透析组再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少尿期治疗结束后,透析组BUN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8,P<0.05),透析组Cr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3.8,P<0.05)。透析组平均住院天数(17.4±10.3)明显少于对照组(25.2±12.1),差异有显著性(t=2.2,P<0.05)。结论黄蜂蜇伤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种管理模式对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的影响,探讨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登记在册的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患者定期到医院行血液透析透析期内血透护士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宣教及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专科医师处理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如高血压、贫血等相关问题;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管理,患者由专职护士进行管理,对患者建立个人档案,督促患者定期查血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检查及心电图、胸平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给予个性化饮食指导、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等相关知识教育,专科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随诊跟踪2年。监测患者血压情况,统计两组血压控制达标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管理前两组血压达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后观察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80%,对照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为60%,两组血压达标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规范化管理能提高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更好使尿毒症血压达标,有利于患者改善长期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5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钠透析(SSD)和实验组采用可调钠透析(VSD),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清钠浓度的变化。结果采用VSD 3个月后,血压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血压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和血清钠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钠透析有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收治透析1~4年的96例尿毒症患者分别予以HD、HF以及HFHD进行治疗,透析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常规检测Cr、P,放射免疫法测定β2-MG、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采用QOL-C30进行健康状况调查1次。结果三组患者在透析前,血液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透析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Cr、P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HFHD组的β2-MG、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下降较HD组显著(P<0.05,P<0.01),HF组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下降较HD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透析前比较,透析治疗后患者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上改善显著(P<0.01),在社会功能、整体健康状况上改善明显(P<0.05);透析6个月后组间比较,HFHD组的各项健康因子较H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HF组与HD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种血液透析方法均能改善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但高通量血液透析组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优于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血液透析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相对低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低钠透析组和常规透析组两组,每组36例,两组分别给予相对低钠透析和常规透析,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体重的变化。结果相对低钠透析组治疗12周后血压、体重显著下降(P〈0.05),常规透析组治疗12周后血压、体重无明显改善。结论相对低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具有减轻水钠潴留、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红参甘草汤治疗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0例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透析前1 h给予红参甘草汤100 m L口服,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的疗效及血压、心率、超滤量变化情况,测定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4%;治疗后,透析中最低血压、透析后血压及超滤量均显著增加(P<0.01),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 红参甘草汤能有效治疗血液透析低血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N+诺和灵R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采用诺和灵N+诺和灵R于睡前及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B组(60例)采用诺和锐30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达标后三餐前与睡前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后72 h血糖波动范围及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血糖达标后,三餐前及睡前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A组血糖达标后72 h血糖波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B组较A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于三餐前10 min皮下注射,较诺和灵N+诺和灵R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更稳定,使用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