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人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管细胞性肝癌(C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EB法对胆管细胞性肝癌,胆管结石的肝组织,石蜡包埋标本进行HBV-DNA检测。并回顾性地与ELISA法检测的血清HBV五项标志物进行对比。结果 HBV-DNA阳性率在胆管细胞性肝癌组明显高于肝胆管结石组(P〈0.01);胆管细胞性肝癌的癌旁胆管上皮细胞异型增生HBV-DNA阳性组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  相似文献   

2.
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是由各种不同的疾病导致的肝内胆管逐渐丧失,临床上出现胆汁淤积综合征。某些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美罗培南、阿奇霉素、奈韦拉平、丙戊酸、别嘌呤醇、唑尼沙胺、布洛芬等,均可能引起药物相关性胆管消失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我们报道应用国产重组人α1干扰素治疗小儿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三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肾病综合征,结合临床特征,病理检查及肾组织中HBVDNA的提取均符合HBV-GN的诊断标准。应用α1干扰素的剂量为300万u/m ̄2体表面积,疗程4个月,发现一例血清HBAg较快转阴,尿蛋白减少,血CD_4/CD_8恢复正常,另一例血清HBAg始终阳性,血CD_3上升,尿蛋白消失。提示该药有抑制HBV病毒在被感染细胞内复制及增殖作用,并可调节、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有许多病理过程涉及肝胆树的破坏而致肝内胆管局灶性或弥漫性消失,仔细检查未能发现胆管的正常组成,临床上出现郁胆现象,称之为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可由发生学、免疫学、血管、感染或化学机制等引起。表现为新生儿郁胆综合征的肝内胆管闭锁等先天性异常已被认为是在胚胎期的胆管被某些因子进行性破坏的结果,多量胆管累及时就出现肝内胆管缺乏(家族性 PIBD),常伴其他先天性畸形,慢性郁胆不伴发肝硬变或继发性门脉高压症。非家族性 PIBD 有时见于下列不同情况:巨细胞病毒、风疹、呼吸和肠道病  相似文献   

5.
胆管扩张症的分型及其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胆管扩张症的分型及其诊治林擎天1胆管扩张症的分型胆管扩张症包括胆总管扩张症和肝内胆管扩张症或肝内、外胆管扩张症。1723年Veter首先发现胆总管囊状扩张症,亦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或特发性胆总管扩张症。1817年Todd报道了胆总管囊肿病例。1852...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结石诊治二十年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个正在消失的疾病? 从我院近二十年手术治疗1232例肝内胆管结石情况看,肝内胆管结石并不是一个正在消失的疾病。近5年病例数与前15年比较,无下降趋势;而所占胆石病的百分比似有下降。1982年1月至1986年  相似文献   

7.
胆囊切除术中的医源性胆管损伤六例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分析胆囊切除术中易致胆管损伤的胆囊疾病,探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1987年2月-1997年2月行胆事切除术时胆管损伤114例的情况。本组经B型超声,手术及胆管造影证实其中高位胆囊的疾病18例,伴门静脉高压症胆囊疾病25例,伴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疾病15例,伴胆囊三角内副肝管15例,萎缩性胆囊炎29例,Mirizzi综合征12例。  相似文献   

8.
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例报告王新民,邓希圣(武昌铁路医院一外科430063)1病例例1女性,55岁,反复右上腹疼痛8年,伴发热、黄疸。B超提示:左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PTC报告:左肝内胆管扩张并狭窄,胆总管扩张。术中见左肝叶组织变薄,大部灰白色呈...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180例PTC及PTCD体会杨求进,许玉友,隋洛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6医院当涂2431O0)1989年以来,我们对180例收住本科B超提示为梗阻性黄疸,肝内外胆管扩张病人常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对其中27例胆道内压较高或经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肝内胆管广泛多发结石病人,实施左肝外叶切除广口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本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随访3.5 ̄7.5年,平均4.8年,14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偶有胆管炎发作。B超检查;13例无残石,2例右肝后叶残留少量结石。结论 左肝外叶切除广口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广泛多发结石远期疗效较  相似文献   

11.
报告了11例高位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施行了肝方叶切除术。术前采用PTC穿刺造影,使诊断准确率达100%,通过PTC及放置PTCD肝外引流增加肝方叶切除手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本组手术通过对肝方叶的处理,切开狭窄部位,达到肝内胆管多级分枝的充分显露,同时采用胆管整形,胆肠吻合,形成肝内宽盆式内引流,保证了肝内Ⅱ、Ⅲ级以下胆道通畅,通过5-7年随访,无再梗阻及手术者。  相似文献   

12.
高位胆管良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处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630038)何振平高位胆管良性狭窄(简为高位胆管狭窄),主要指肝总管及左右肝管的狭窄。按Bismuth分类,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程度分级为:Ⅰ级:狭窄部以上肝总管(CHD)长度>2cm;...  相似文献   

13.
阻塞性黄疸术前经内镜胆管引流的临床应用(8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科近一年来术前经内镜胆管引流8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门部胆管癌51例,肝胆管结石34例,平均年龄51.7岁。总的减黄有效率为81.2%,其中鼻胆管引流(ENBD)53例,塑料内支撑管引流(ERBD)31例,金属支架引流(EMBE)1例;其疗效满意率分别为84.9%、80.6%、100%;术中见胆管及其周围有中度及以上炎症、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32.1%、71%、100%。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区域胆管和供应血管联合阻断在难治性肝内胆管疾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3月~2010年5月对17例右肝内胆管结石、7例肝内型先天性胆管囊肿开展区域胆管和供应血管阻断治疗。对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管注入封闭胶和区域胆管、肝动脉、门静脉阻断;对肝内型胆管囊肿经肝门分离病变胆管开口注入封闭胶后行区域动脉、门静脉、胆管阻断。所有患者术后3d、1周、2周复查肝功能,术后2周、1月、6月、1年行肝脏B超或CT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无肝衰、大出血、胆漏、严重感染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周行肝脏B超或CT检查示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术后1月和6月复查肝脏CT示病灶完全消失,病灶所在肝脏萎缩消失,残余肝脏代偿增生。结论通过病变区域胆管、肝动脉、门静脉联合阻断治疗某些难治性区域性良性肝内胆管疾病,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该类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多种肝胆手术特别是肝移植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国内外同行对肝脏在冷缺血或热缺血及再灌注后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等病理生理变化和损伤防护方面均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胆道系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却极少有报道。然而,肝内胆管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如胆管炎、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狭窄、胆管消失综合征等,严重影响着术后肝脏的功能和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16.
超声导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导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探讨黄洪勋赵友仁施亚周赵华沈理方超超声导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UG-PTBD)在肝胆疾病的诊治中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我院从1986年9月~1994年9月共施行154例,其中并发症11例,...  相似文献   

17.
采用西德Wolf牌经皮胆囊镜及超声碎石装置,对15例左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了经腹肝内胆管超声碎石。结果表明,碎石成功率为100%,结石残留率为6.7%,而同期器械取石的左右肝内胆管结石手术23例,结石残率为78.2%,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意义(u=4.29,P〈0.01)。随访12例,没有发现因超声波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人术前胆道症状除1例外均消失,经2 ̄4次B超复查,未发现胆道残留结石。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结石应用术中B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1年10月~1992年11月,作者应用术中B超指导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45例。其中指导硬质胆镜取石30例;肝切除术11例;肝实质切开取石4例。本文对其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院 1999年 8月至 2 0 0 1年 2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LCDE)结合耐高压球囊导管施行Oddi括约肌或胆管扩张术(LPBD)、胆道内涵管引流术 (LPBDE)和即时缝合术 (LPBDP) 2 8例。1.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 ,男 11例 ,女 17例 ,年龄 36~ 77岁。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2 1例 ,原发性肝胆管结石 7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黄疸。诊断主要依据B超 ,静脉胆道造影 (IVC) ,内镜逆行胆道造影 (ERC)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PTC)和术中胆道造影 (IOC)确诊。仪器采用德国Storz电视腹腔镜系…  相似文献   

20.
对30只兔胆总管(CBD)进行在体急性加压实验,并与正常对照组(n=5)进行比较,探讨CBD内压力与其组织构筑的关系。结果显示:兔CBD内平均基础压为1.27±0.47kPa,在基础压上增加1.95kPa,CBD全部破裂。正常兔CBD直径为1.31±0.20mm,随着腔内压力的增高,CBD直径增大达6.44±0.75mm。组织学观察发现:随着腔内压力升高,胆管上皮由高柱状变为矮柱状,着色加深,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张力增高,直至完全断裂。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上胆道高压一般不会导致维持胆管张力与弹性的纤维发生断裂而出现疤痕修复,当胆压恢复、胆流通畅后,这种扩张的胆管可望有较好的形态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