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双胎妊娠孕周以及阴道分娩或剖宫产终止妊娠的临床分析,探讨双胎妊娠孕周及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92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孕周围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与34~36+6孕周及≥37孕周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4~36+6孕周及≥37孕周的围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围生儿窒息率和病死率高于剖宫产组,尤其阴道助产者围生儿窒息率最高。结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特别是〈34周的早产儿的出生;根据不同孕周,正确选择双胎妊娠分娩方式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围生期处理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为双胎妊娠的围生保健和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9例双胎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双胎妊娠并发症发生率高,早产49.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8.3%,贫血19.2%,胎膜早破25.3%。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随着双胎妊娠孕周的增加而下降,早产组与足月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及阴道助产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及阴道助产组围生儿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是影响围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双胎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较高,早产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主要并发症。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应加强围生期保健,积极防治并发症,尽量延长孕周,选择适当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3.
双胎妊娠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减少双胎妊娠妊娠期和分娩期母儿并发症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3~2005年9月97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双胎妊娠妇女并发症情况、剖宫产率及围生儿情况。结果(1)双胎妊娠并发症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和早产为主,其次为贫血、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死宫内等。(2)双胎妊娠剖宫产率为77·32%。(3)新生儿窒息率:孕周<34周与孕34~36 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孕34~36 6周新生儿与孕37周以上新生儿窒息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新生儿病死率:孕周<34周与孕34~36 6周的新生儿病死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孕34~36 6周与孕37周以上的新生儿病死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有组织地加强双胎妊娠的孕期保健,积极防治孕产期各种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特别是孕周<34周的早产儿出生;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4.
分析多胎妊娠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为临床多胎妊娠围生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住院分娩的247例多胎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和三胎妊娠发生率分别为1.5%和0.078%。早产60.3%,多胎围生儿死亡率8.5%。出生孕周和体重是影响围生儿预后的主要因素。经阴道分娩的多胎妊娠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结论:多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早产是主要的并发症,因此积极防治妊娠各种并发症,延长孕周,选择有利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对降低多胎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双胎妊娠并发症及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双胎妊娠和5364例单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单胎和双胎妊娠新生儿及孕妇的临床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宫颈长度预测双胎妊娠自发早产率。结果:5469例孕妇中,单胎妊娠5364例(98.08%),双胎妊娠105例(1.92%),双胎妊娠剖宫产率(78.1%)、低体重儿出生率(42.9%)、围产死亡率(10.5%)及新生儿死亡率(2.9%)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分别为30.1%、4.0%、3.9%、0.2%)(P均〈0.05),双胎妊娠早产率(42.9%)、产后出血率(22.9%)、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21.9%)、胎膜早破(20.9%)、妊娠合并贫血(18.1%)亦明显高于单胎妊娠(分别为4.6%、1.9%、9.2%、10.1%、8.1%)(P均〈0.05)。38例双胎孕妇22~24周宫颈长度为(3.48±0.64)cm,孕34周前自发早产率为13.2%,宫颈长度预测双胎自发早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93.9%、66.7%和97.0%。结论:双胎妊娠早产率高,并发症多,对母体影响较大;孕22-24周宫颈长度可以作为预测双胎妊娠自发早产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152例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善双胎妊娠新生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3年10月住院分娩的152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资料。包括并发症对新生儿的影响;分娩时孕周、方式、胎方位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新生儿分娩顺序及两个胎儿出生间隔时间与新生儿窒息关系。结果各种并发症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绝大多数为早产儿。孕周≤34周分娩的新生儿与孕周34~37周分娩的新生儿预后有显著差异。非头/头位的双胎妊娠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预后有显著差异。头/头位双胎妊娠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差异。第一个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发生较第二个低。两个出生间隔时间≤15分钟,第二个出生的新生儿窒息率较低。结论双胎妊娠要积极预防并发症,从而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特别是阻止胎龄≤34周的早产儿出生。非头/头位孕周>34周的终止妊娠时以剖宫产为宜,两个胎儿出生间隔时间尽可能≤15分钟。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多胎妊娠的临床管理与母儿不良结局的关系,回颐性分析58例多胎妊娠(双胎52例、三胎6例)的临床经过并比较双胎与三胎的妊娠结局。其中初产妇54例(双胎50例、三胎4例),经产妇4例(双胎2例、三胎2例)。平均分娩孕周34^+6周(双胎35^+1周、三胎32^+5周)。平均住院时间双胎(10.8d)明显低于三胎(30.2d)(P〈0.01)。并发症:早产率为74.2%,其中〈32周的三胎(33.3%)明显高于双胎(3.8%)(P〈0.01);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三胎(50.0%)明显高与双胎(7.7%)(P〈0.01);妊娠高血压、ICP的发生率双胎(30.8%、15.4%)与三胎(33.3%、16.6%)相比无明显差异。剖宫产率双胎(55.8%)与三胎(66.6%)相比无明显差异。新生儿平均体重2172.4g(双胎2206.9g、三胎1933.3g),122个新生儿中死亡2个,转入苏州儿童医院进一步治疗33个(双胎25个、三胎8个)。提示多胎妊娠的早产率随胎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延长住院时间及良好的住院监护,多胎妊娠的母儿不良结局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母儿的影响。②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早产孕妇的临床资料,按产前应用地塞米松的不同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③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母亲产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对于〈34孕周不可避免的早产孕妇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胎肺成熟,减少RDS,显著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孕周与围生期母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本院产科78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发病孕周分成3组,即A组(孕周〈28周)、B组(28周≤孕周〈32周)、C组(32周≤孕周〈34周)。比较分析各组孕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病死率。结果3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发病孕周延长而下降,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病死率均随发病孕周延长而下降,且3组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期待治疗时间均明显长于其他2组(P〈0.05),各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均以剖宫产为主。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严重影响母儿健康,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母胎情况,适当延长孕周,适时终止妊娠,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向云 《中外医疗》2011,30(2):1-2
目的了解早产的原因及其对母儿的影响,探讨临床治疗的方法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分娩总数3315例,其中早产200例(早产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住院分娩无产科并发症与合并症,年龄相仿,足月分娩的孕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组早产孕产妇200例,分娩早产儿210例,包括10例双胎,早产儿死亡31例,早产儿病死率9.698%。同期对照组200例早产孕产妇,分娩产儿204例,围生儿死亡6例,足月围生儿病死率2.94%,经χ2检验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200例早产中阴道自然分娩181例,占90.5%,剖宫产19例,占9.5%,分娩新生儿210例,发生新生儿窒息72例,新生儿窒息率19%。新生儿死亡31例,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病死率越高。结论引起早产的主要原因尚不清楚,胎膜早破及双胎较常见,防治早产是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双胎妊娠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附12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双胎妊娠120例,有妊娠并发症占71.7%,低体重儿占74.0%,不足37周分娩占37.5%。高的低体重儿发生率主要来自IUGR和早产。新生儿病发率与死亡率都较高(P〈0.01)。不同的胎位与阴道手术产对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认为防治孕期并发症,降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是促进双胎预后诸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胎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生儿预后,预防及减少多胎妊娠的发生,正确处理多胎妊娠并发症,减少多胎妊娠对母婴的危害。方法 比较121例多胎妊娠与同期3925例单胎妊娠的产科并发症、围生儿情况;分析多胎妊娠孕周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多胎妊娠分娩方式与Apgar评分、围生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多胎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产、贫血、羊水过多的发生率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多胎妊娠的死胎、死产、低体重儿、极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围生儿死亡率高,胎龄〈34周的围生儿,其死产率、窒息率、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胎龄≥34周者,足月围生儿死亡率与早产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胎妊娠母婴并发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严格掌握促排卵药物的适应证,实施选择性减胎术,减少多胎妊娠的发生,加强多胎妊娠孕期监护,正确处理多胎妊娠并发症,选择合理的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减少其对母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双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双胎PPROM(研究组)46例及同期随机选择的单胎PPROM(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胎膜早破的发生孕周、并发症合并症发生率、期待疗法、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早产儿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早产儿的窒息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等新生儿并发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破膜前32.6%新生儿有较明显宫缩,对照组破膜前18.3%新生儿有明显宫缩(P〈0.05)。研究组早产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31.7%)(P〈0.01)。结论双胎妊娠是导致PPROM的高危因素;双胎合并PPROM的临床处理棘手,早产发生率显著升高,并且新生儿预后差,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4.
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在我院分娩的早产病例231例,其中自然早产136例(58.87%),有指证早产95例(41.12%)。分析早产的原因,早产儿的窒息,围产儿发病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胎膜早破,原因不明,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居前四位。新生儿窒息率为25.51%,有指征早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自然早产(P<0.01)。围产儿死亡率24.30%,有指征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自然早产。孕周<32周,体重<1500g,围产儿死亡率大于50%。说明降低孕龄<32周,体重<1500g早产儿出生率,提高此组早产儿生存力,将大大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的原因及影响早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年间早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因素,双胎妊娠,占早产原因的前4位,妊高征和产前出血是医源性早产的主要原因,早产儿病率与孕周.体重是负相关(P〈0.05)。结论 早产病因复杂,早产是导致围产儿病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提高早产的预防及治疗水平,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病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3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4112例孕产妇,对其中的237例ICP患者的血清苷胆酸浓度、孕龄、胎儿体重、围产儿宫内窘迫、窒息及死亡等,与同期分娩的非ICP孕妇(3875例)的围产儿结局进行了比较。结果ICP发病率约为5.75%。ICP组平均孕龄和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的新生儿体重差别主要表现在孕龄37周以上者。双胎和孕龄〈37周者。ICP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除双胎妊娠外,ICP组和非ICP组巨大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ICP组早产儿和足月(≥37周)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P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龄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001。而新生儿体重与孕妇血清的苷胆酸浓度无相关性。同时,ICP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ICP组,分别为77.22%VS46.33%,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51%和0.88%)明显高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ICP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却明显低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死胎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ICP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儿、剖宫产儿增加及新生儿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也可能增加。ICP患者血清苷胆酸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影响。出生体重降低和早产率增加可能主要与医源性提前终止妊娠有关。通过有效处理和适时终止妊娠,可能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和死亡的发生并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7.
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不同孕周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2月因PPROM而早产的558例不同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28—31+6孕周PPROM保胎组的宫内感染率高于非保胎组,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非保胎组(P〈0.05)。32~33+6孕周PPROM保胎组的宫内感染率、剖宫产率高于非保胎组(P〈0.05),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发生率低于非保胎组(P〈0.05)。34—36+6孕周PPROM患者保胎治疗可导致宫内感染率增加(P〈0.05)。与非保胎组相比,剖宫产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NRDS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生儿的预后与胎膜早破的孕周密切相关。针对不同孕周的PPROM患者应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策略,34~36+6孕周PPROM患者建议在积极期待治疗期间及时分娩,以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葛嘉美  蒋琰瑛 《浙江医学》2003,25(7):429-430
双胎妊娠高危因素较多 ,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亦高 ,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 ,延长双胎妊娠的孕周 ,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间70例双胎妊娠早产和足月产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70例双胎妊娠中 ,孕<37周分娩者30例为早产组 ,早产发生率42.9 % ;孕≥37周分娩者40例为足月组 ,足月妊娠率57.1 %。1.2两组围生儿情况早产组围生儿数60例 ,发生死胎2例 ,死产1例 ,新生儿死亡11例 (畸形2例 ) ,围生儿死亡率23.3 % ,其中孕期<35周的围生儿死亡率高达56.3% ;足月产组围生儿数80例 ,新生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的原因及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1例早产胎膜早破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并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结果 早产胎膜早破的病因主要为生殖道感染、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不良孕产史等.28~33 6孕周组与34~36 6孕周组在剖宫产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病率、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重视产前检查及保健,积极预防早产胎膜早破.对于孕周小于34 w者,尽量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探讨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妊娠结局和正确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 10 1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膜早破合并早产发生于 34孕周前的新生儿窒息率、RDS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发生在 35~ 36孕周者。对 <34孕周发生胎膜早破 ,使用宫缩抑制剂、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及抗生素预防感染 ,可延长孕龄 ,减少围生儿并发症 ,增加成活率。结论 积极恰当处理胎膜早破合并早产 ,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