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脊髓炎检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和MRI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例中脊髓肿胀增粗呈均匀一致性:9例均有脊髓增粗,但多数呈轻度肿胀,且均匀一致,外缘光滑,5例少数肿胀显著,但仍具有均匀一致特点;病变累及颈髓者5例,颈髓至上段胸髓者3例,中段胸髓者7例,胸下段脊髓受累3例;病变范围长达3个椎体者2例,4个椎体者3例,5个椎体者10例,6个椎体以上者3例;T1WI上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11例;T2WI上均呈高或较高异常信号影;横轴位上T1WI上异常信号影位于脊髓中央部13例,脊髓中央部和周边部信号均增高5例;有7例在T2WI上高或较高信号的病变中可见小斑片状等信号影;7例行MRI对比增强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中度强化,局限于脊髓前外侧,呈条状;另3例强化呈不规则斑片状,主要位于病灶周边部脊髓表面,无占位效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病变及其病变程度和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是急性脊髓炎的影像首选理想影像检查和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
低场强MRI在急性脊髓炎检查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在急性脊髓炎检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2例急性脊髓炎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例中病变累及颈髓者5例,颈髓至上段胸髓者1例,颈髓中、下段至上、中段胸髓者4例,下段胸髓受累2例;病变范围达4个以上椎体者10例;病变在T2WI上容易识别,均呈高或较高信号影,矢状位结合横轴位观察才能避免误判;5例脊髓轻度增粗,3例较明显增粗,4例脊髓形态改变不明显,脊髓形态改变在矢状位T1WI上显示清楚;3例行MRI对比增强检查,其中1例呈中度条状强化,2例呈轻度斑片状强化,无占位效应。结论MRI能直观地反映急性脊髓炎的病理改变,是该病的一种理想影像检查和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分析9例脊髓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处脊髓形态、MRI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发生在颈髓4例,颈胸髓同时受累3例,单纯胸髓受累2例。病变呈条带状、斑点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轴位上病变以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MRI有助于脊髓多发性硬化与其他脊髓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18例脊髓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部MRI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8例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发生在颈髓8例,占44.4%,颈胸髓同时受累7例,占38.9%,单纯胸髓受累2例,占11.1%,全部脊髓受累1例,占5.6%。病变呈条带状、斑点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轴位上病变呈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征性MRI表现,MRI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管内脑膜瘤的MRI表现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行MRI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脑膜瘤,观察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缘、信号特点、邻近脊髓及硬脊膜情况及增强后表现。结果:肿瘤位于颈段6例,胸段7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2例,硬膜外1例,肿瘤均边缘滑楚,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Gd—DTPA增强后肿瘤脊髓面可见强化带,硬脊膜增厚可表现为“硬膜尾征”,瘤体具一定的强化特征。结论:椎管内脑膜瘤表现与颅内脑膜瘤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肿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间隙,多见于脊髓背侧或外侧,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最后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诊断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7例,女4例,年龄27-74岁.本组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T2WI矢状位及T2WI轴位,部分病人行脂肪抑制扫描.6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9例位于椎管内背侧脊髓后方,2例位于椎管内背外侧.病变范围覆盖4-5个锥体节段,颈段8例,胸段3例.血肿呈长条状及长梭形.5例血肿呈T1WI,T2WI高信号,4例血肿呈T1WI,T2WI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T1WI及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2例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 MRI是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区分急慢性血肿,判定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7.
杨蕊梦  许乙凯  冯婕 《广东医学》2006,27(12):1856-185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临床确诊M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 T1WI,T2WI,FLAIR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MR图像进行评估,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及强化特征。结果24例患者MRI显示:MS病变为多发,可见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半球、颈段及胸段脊髓,主要位于侧脑室周围及其深部脑白质,颈髓较胸髓多见。病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或无占位效应,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强化程度不等。结论MRI对发现MS病灶十分敏感,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特点及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7例NM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疾病病史、首次发作及复发情况、临床检查及影像资料。结合MRI检查分析NMO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 37例NMO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发病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眼部症状首发者64.86%显著多于其他首次发作表现患者(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正常的患者占比有明显差异(P0.05);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异常患者占比有明显差异(P0.05)。37例NMO患者脊髓MRI病灶分布颈髓病灶18例(48.65%),胸髓病灶15例(40.54%),颈、胸髓同时受累4例(10.81%);脊髓MRI表现为多于3个椎体节段的连续性长病灶,矢状面扫描脊髓正常粗细或增粗,节段性或弥漫性信号异常,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37例NMO患者中头部MRI异常29例(78.38%),包括病灶于皮层下及深部脑白质12例、脑室室管膜周围6例、胼胝体4例、丘脑3例、脑桥3例、延髓1例,病灶呈斑片样、点状及类圆形;DWI未见异常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结论 NMO患者以眼部症状首发为主,多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脑脊液蛋白定量偏高;脊髓MRI可见颈髓病灶、胸髓病灶受累、头部MRI异常等,MRI对NMO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室管膜瘤10例,分析肿瘤部位、信号特点及肿瘤强化特点。结果肿瘤位于颈髓5例,胸髓3例.终丝及马尾2例.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等、高信号。1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脊髓内室管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临床资料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NRI检查诊断,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分析其MRI征象.结果 脊髓多发性硬化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其次为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 WI中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变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强化.结论 脊髓多发性硬化的N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治疗、随访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宇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87-88
目的分析MRI在急性脊髓炎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8例经确诊为急性脊髓炎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MRI扫描后所见的特征。结果18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病变段脊髓均增粗,增粗程度略有不同,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结果显示,12例患者的病变区无明显强化,4例患者有细条状强化现象出现,2例患者有斑片状强化现象出现。结论根据急性脊髓炎的特征性MRI表现,并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对急性脊髓炎作出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EV71型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急性期MR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EV71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其伴CNS并发症的6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所有患儿均行头颅和/或脊髓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11例临床诊断脑膜炎者MRI均阴性;10例临床诊断为脑炎者仅1例MRI阳性,主要表现为右顶叶皮质下长T1长T2信号,伴轻度强化。41例脑干脑炎有30例MRI阳性,主要为脑桥延髓交界处长T1长T2信号;11例轻-中度强化,其中5例平扫阴性。17例脊髓炎者11例MRI阳性,9例为脊髓中央灰质长T1长T2信号、未见明显强化,(颈、胸和腰分别为4、3、2例),另2例表现为颈髓横贯性脊髓炎,均同时合并脑干。结论 EV71型手足口病CNS并发症MRI检查阳性主要是脑干脑炎,表现为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增强MRI可发现平扫为阴性病灶,脑干脑炎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合并颈髓横贯性脊髓炎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大道太平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入院的25例经临床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患儿的头颅及脊髓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FLAIR、DWI呈等或低信号,无强化;10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界模糊,FLAIR、DWI正常或呈高信号,其中5例表现为斑片状强化;2例脊髓炎病例均呈纵行长条状T2WI高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边缘清晰;横断位病灶呈对称性类圆形,位于脊髓前角,脊髓无增粗。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MRI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关系,MRI检查可以显示脑部及脊髓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2例脊髓多发性硬化 MRI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所有病例均为临床(Poser 分类)及实验室检查所证实。对脊髓 MS 病灶按部位、信号强度及形态特点分别进行分析。结果:颈段脊髓为脊髓 MS的好发部位,其部位特点与该病临床症状有很强的相关性。脊髓 MS 病灶分为斑块灶和弥散信号异常区两类,前者 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高信号,边界清楚,见于慢性期及少部分急性期病例。后者以 T1WI 等信号为主,少数呈低信号;T2WI 均呈较高信号,边界模糊不清,均见于急性期。急性活动期脊髓肿胀,而慢性期脊髓萎缩。平扫矢状位 T2WI 对病灶的显示最敏感。脊髓 MS 与脊髓感染性炎症和脊髓缺血梗死的 MRI 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结论 MRI 对脊髓 MS 的定位、定性及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结合文献比较与Von Hippel-Lindau(VHL)病相关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差异.结果:6例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均为髓内单发病灶,其中3例位于胸髓,2例位于颈髓,1例同时累及延颈髓;病灶长径1.7-7.3 cm.5例病灶为实性,1例为囊实性,肿瘤均位于脊髓背侧,边界清楚,肿瘤实性部分表现为以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强化明显,囊实性病灶囊壁亦明显强化,1例胸髓病例邻近软脊膜线样强化的“尾征”;合并流空血管影、脊髓空洞各4例,1例囊实性肿瘤并囊内出血,矢状位T2加权图像见液-液平面.结论: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与VHL病相关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灶常多发、体积较小,预后较差且易复发相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髓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MRI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为21岁~64岁(平均年龄32岁),全部病例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伴活动不良,颈部疼痛、感觉异常,视神经损害,共济失调,尿便功能障碍。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WI呈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灶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有重要作用,因此脊髓多发性硬化的检查应首选MR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MRI在急性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3例脊柱外伤患者可疑损伤部位采用CT平扫,所有患者于伤后8 h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横断面,T2WI及脂肪抑制STIR序列矢状面行脊柱常规MRI扫描检查。就MRI对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结果:73例脊柱外伤患者中,经CT扫描颈椎椎体有骨折块移位及椎管狭窄18例,胸椎椎体7例,腰椎椎体及附件46例,骶椎2例。脊椎骨折73例中有83个椎体骨折。脊髓损伤MRI检查的检出率为32.88%(24/73)明显高于CT检出率13.70%(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5,P〈0.05)。韧带损伤MRI的检出率63.01%(46/73)明显高于CT检出率5.48%(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55,P〈0.05)。结论:MRI为非创伤性的脊髓损伤检查方法,准确有效,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岗  刘文义 《黑龙江医学》2007,31(4):297-298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资料。结果(1)28例患者69个椎体受累,单椎体4例,2个椎体11例,3个椎体10例,4个椎体以上3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31个,混杂低信号38个。T2WI及T2-TIR呈均匀高信号33个,混杂高信号36个。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2)21例32个椎间盘受累。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TIR呈不均匀高信号。(3)椎旁寒性脓肿19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T2-TIR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称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4)6例8个椎弓根受累;6例脊髓受压。结论 MRI多平面成像有利于观察脊柱、脊髓及周围软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表现。结果28例中12例位于颈段,5例位于胸段,11例位于腰段。血肿累及1~11个椎体高度,平均3.5个椎体高度。血肿呈短T、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1者8例,呈等T1、短T2或短长混杂T2信号者16例,呈等短混杂T1、短T或短长混杂T信号者422例。血肿在T1WI上均与脊髓间有低信号线相隔,T2WI上与蛛网膜下腔间有低信号线相隔者12例,不明显者16例。结论MRI对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显示,明确范围及对脊髓受压损伤程度等有明显优势,是目前评价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MRI(磁共振影像) 增强检查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对33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 使用GE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Signa 1.5 Tesla MR扫描和使用Gd-DTPA (顺磁造影剂- 钇二乙烯五胺乙酸) MRI增强检查。结果:Gd-DTPA增强MRI检查能很好显示脊柱转移瘤数目及椎旁肿块和周围组织关系,同时探讨脊柱转移瘤生物学与影像学之间的特征联系, 揭示了脊柱转移瘤典型MRI征象。结论: Gd-DTPA增强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转移瘤, 并在脊柱病变中有一定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总结出显示脊柱转移瘤MRI检查最佳影像学组合是用SE (自旋回波) 序列T1WI(加权像) 与Gd-DTPA T1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