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以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诊疗常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两组疗程均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且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以及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对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上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血脂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5,(6):645-646
目的:研究自拟瘫痪康复汤治疗以气虚血瘀为主证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152例,治疗组用自拟瘫痪康复汤加西医疗法治疗;对照组仅西医疗法。对比治疗后神经功能、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组有效率为93.42%,对照组78.95%,差异显著。结论:自拟瘫痪康复汤加西医疗法可显著提高以气虚血瘀为主证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以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诊疗常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2组疗程均4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且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对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和验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56.7%(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祛瘀止痛方辅助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70例),分别给予西医常规对症干预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祛瘀止痛方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CSS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血脂指标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等。结果:治疗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结论:祛瘀止痛方辅助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及对Hcy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以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诊疗常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两组疗程均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及检测血脂、Hcy水平对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和验证。结果:实验组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脂水平、Hcy水平,提高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脂及Hcy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89%,对照组有效率75.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T、NS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益气祛瘀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以及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益气祛瘀丸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1%,高于对照组的75.86%;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气祛瘀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气虚血瘀型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Hcy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减少中医证候,降低Hcy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血益气方联合康复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38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结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活血益气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hs-CRP、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90%)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hs-CRP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活血益气方联合康复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明显,可明显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络Ⅳ号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0例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另设健康组20例。对照组按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Ⅳ号;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4d、28d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清NSE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SE均下降;治疗28d时,治疗组NSE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Ⅳ号能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清NSE浓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益气祛瘀丸在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76例为研究对像,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祛瘀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临床检验结果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76.7%,观察组在治疗3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在血流变、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等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祛瘀丸能够有效的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血流变及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阳复元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家医院入选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23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5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温阳复元方,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治疗28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主要症状总积分。结果治疗组完成研究109例,对照组完成研究106例。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为76.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主要症状总积分均明显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主要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复元方可以明显提高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疗效优于补阳还五汤。  相似文献   

13.
脑梗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梗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脑梗通汤。均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76.25%(P〈0.0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通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方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脑梗死恢复期(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中风防治灵方药,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同时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2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方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参通络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选取缺血性中风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病例106例,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三参通络合剂;15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对照组仅为8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气虚血瘀证积分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参通络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112-2114
目的:分析益肾桂枝汤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外加益肾桂枝汤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巴氏指数评分(Bathel-Index)、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83.4%与对照组65.0%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Bathel-Index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thel-Index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兼阴虚证患者给予益肾桂枝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回医脑经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b F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半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1次/d;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3次/d)+中医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药物口服(同对照组)+回医脑经针刺法治疗。两组均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bFGF水平。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较前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较1个疗程时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血清bFGF水平: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较1个疗程时升高(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回医脑经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跟传统体针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的优点,且随着疗程的增加,疗效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风1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按随机单盲原则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在同等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风1号,14天为1个疗程,测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4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明显改善(P0.05);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水平降低(P0.05)。治疗组90 d的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风1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有效安全的,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水平,减少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风胶囊对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肌力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5),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中风胶囊,对照组以通心络胶囊为平行对照进行随机临床试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侧肌力分级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经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患侧肌力分级均有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中风胶囊能明显改善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肌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片,治疗组口服景芪扶正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30天。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临床症候评分、临床有效率及复发率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95.65%、对照组69.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0.00%、对照组1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景芪扶正通络汤结合西医能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