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郁证与阳气亏虚的机理相关关系,以及郁证用阳性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总结。提出:郁证从阳论治有临床显著疗效,有现代实验研究理论支持,总结得郁证从阳论治是临床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值得继续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多从五脏论治不寐,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不寐。结合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具体案例,发现主要导致不寐的证型有心血亏虚证、肝火上扰证、肝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浊内扰证、肺阴不足证、肾精亏虚证、心肾不交证。叶天士从五脏论治不寐,辨证清晰,治疗思路明确,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3.
郁证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传统思维重视肝在本病中的地位,治疗上多从肝论治,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李鲤教授治疗郁证以脾胃为切入点,本文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李鲤教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介绍李鲤教授从脾胃入手运用保和丸辨证治疗郁证的临床运用,为郁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探讨郁证性颤振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及现代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发现情志、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震颤,且震颤从郁论治或佐以从郁论治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郁证性颤振主要包括惊恐颤、思悲颤、肝颤,以及心劳、肺劳颤等,其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思虑伤脾、心胆气虚、肾气亏虚、肺失宣发肃降以致筋脉失养。其病位在筋,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也可涉及心、肺及其他脏腑。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补益心脾、滋肾养脾、宁心安神、益气养血等为主,辅以心理疗法。西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加重的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属中医学郁证"震颤"范畴,可从郁论治。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炎血尿病程较长,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阴虚为本,热、瘀为标.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故有“肝肾同源”之说.二者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肾阴亏虚,可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亏损.肝火亦可下劫肾阴,致肾阴不足;肾阴亏耗,水不涵木,可引起肝阴不足.肝肾阴虚则火旺,灼伤肾络而致尿血.从肝论治血尿,正是针对尿血的主要病机而设.但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治肝不忘调肾、伐肝亦需养肝、调肝勿忘活血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认为老年性便秘多由于气血渐衰、津亏肠燥、肾阳不足、肠失温润、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多从脾胃论治、从肝论治、从瘀论治、从气血阴阳论治等。我们认为本病主要以肾阴虚为主,肾阴虚为关键点,故本文从肾阴虚对便秘成因进行辨析,本病病机为肾阴亏虚、阴亏血少、肠燥气机不降。亦与肺、肝、脾、胃等脏器有关,治疗以滋肾润肠通便为主。  相似文献   

7.
痹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医家多以外邪致病的角度论证治疗,鲜有从肝脏论治.作者以古代医籍为基础,从肝气怫郁、肝血亏虚、肝风内动三个方面对痹证从肝论治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临床常见因肝之功能失调而致的皮肤病。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若气血亏虚,气机郁滞而致肝郁气滞、肝经湿热、肝阴不足等证,都会出现皮肤病变。女子以肝为本,故女性皮肤病更应重视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9.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贺玥认为痛经发生的病因病机为外感寒湿,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及素体禀赋不足,血海空虚,肝肾、冲任亏虚。常见证型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治疗此病分虚实论治,实证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寒凝经脉者,治以温化;湿热者,辅以清热凉血化湿;虚证表现为气血亏虚者,益气养血。肝肾不足者,以补益肝肾、调冲任为主,临床效果较佳。并附医案阐述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患者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近现代医家认为,RA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脾胃气血亏虚、阳气亏虚、营卫不和等正气不足为RA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等内外之邪阻滞经络为RA发病之标,治疗方面提出了"从五脏论治""从毒邪论治""从络论治"以及以现代中药药理为用药指导的论治思想。实验研究证实了中药复方治疗RA的有效性,并从缓解RA滑膜炎症,抑制滑膜增生和骨破坏等现代医学理论方面揭示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该文总结郭俊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经验,提出从脾、肝、肾三脏论治的治疗思路,依据脏腑辨证分为脾虚湿盛型、肝郁气滞型、肝肾亏虚型、脾肾两虚型4型,主张“补虚为主,疗本为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罗玮  刘玲  艾乐 《光明中医》2012,27(10):2070-2071
随着帕金森病发病率的增高,其伴发的失眠得到广泛关注,中医从其病因病机出发,主要责之肝肾亏虚、肝血不足,故从肝论治帕金森病伴发失眠常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阐述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的病脉证治。凡是七情内伤参与发病,具有郁证特点,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者,即可视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其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心脾亏虚、瘀血阻滞及痰湿蕴结;部分患者或许七情内伤及情志类表现不甚明显,但纷繁多彩的躯体症状本身就是郁证的临床特征之一。无论有无显性郁证,只要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即可判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部分热入血室是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的特殊类型。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心境恶劣障碍,也可见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及部分抑郁症和躯体化障碍。  相似文献   

14.
从辨治理论基础、分型论治(肝郁气滞、肝经湿热、瘀阻肝络、寒凝肝脉、肝肾亏虚、心肝血虚)、验案举例等方面分析介绍曾庆琪教授从肝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经验,为广大男科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七情内伤引起的绝经前后诸证称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两大类,其中躯体症状又可分为月经紊乱类和非月经紊乱类。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气血亏虚、痰瘀阻滞、阴虚风动、肝郁脾虚等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常见病机。当代中医已经逐渐意识到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存在,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补肾益天癸,而是越来越多开始运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抗抑郁、激素补充以及心理认知疗法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为郁证性绝经前后诸证学说提供了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肝脾两脏五行乘侮关系出发,探讨郁证的发生与发展。认为两者虽功能不同,但都在调畅情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且二者存在密切的生理与病理关系,若木郁乘土、土壅侮木、土木不疏都将导致郁证内生。因此临床上从肝脾两脏五行关系着手,将郁证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类,分别以疏肝解郁、清热除湿,理气疏肝、健脾化痰,行气解郁、益气健脾为治则,治疗湿热内蕴、痰气互结、肝脾亏虚型郁证,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7.
郁证病因复杂多样,疏肝理气,从肝治疗为主。郁证不独是肝,五脏病皆能产生郁证,七情皆能产生郁证;肝致郁,肝气郁结为本,精神抑郁、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善太息为标;心致郁,心神失养为本,精神恍惚、多疑易惊;脾致郁,脾虚血亏为本,多思善疑,纳差,面色不华为标;肺致郁,以肺失宣发为本,胸部胀满为标;肾致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为本,情绪不宁,健忘,五心烦热,盗汗为标。七情也是郁证根本因素,经脉病候多表现出"标证"如:胸满、肋痛等。治病必求其本,从标本着手,"本"在疾病中占主导地位,"标"是由疾病根本病因产生或次于主要表现的症状;针灸治疗安全、方便、费用低,涵盖面广,恰当选穴可覆盖各种病因,明确治疗方向和目标,丰富治疗思路,找到根本原因,结合自觉症状,全面寻找病因;本证选穴,证治分类,以脏腑、七情选穴,按病因论治本证,经脉选穴及耳针治疗;标证选穴,根据症状选穴。  相似文献   

18.
总结马建伟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经验。马教授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正气不足,脾气亏虚,致使冲任失调,血瘀痰浊凝结于乳络,遂成乳岩。在临床治疗中重视从肝脾论治,以益气扶正、疏肝健脾治其本,清热解毒、散结止痛治其标,标本兼顾,随证辨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心不藏神、心气不足、心阳失煦、心血亏虚、心脉不畅、心肾不交、心肝失畅、心脾两虚"8个方面论述了心在勃起功能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心虚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和五脏功能失调形成阳痿的机理,提出了"安心神、益心气、养心血、宣心志、通心脉、调水火、畅心肝、健心脾"的阳痿从心论治八法及常用方药,形成了理法方药具备"心虚阳痿"的观点,为阳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完善了笔者提出的"五脏皆可致痿,非独肾也"的阳痿论治理论,充实了临床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临证特色、施治及病案举例三方面介绍祝光礼教授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的临床经验。临证特色主要有从肝肾亏虚论治、从阴阳两虚论治、从气血亏虚论治,补虚为要,顾护脾胃。因需采用膏方治疗,在膏方制作时,注重基质及矫味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