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从 1985年以来共收治非霍杰金氏病(NHP)原发于泌尿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 15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5例恶性淋巴瘤中 ,发生在睾丸 5例 (单侧 4例 ,双侧 1例 ) ,精索 2例 ,膀胱 3例 ,肾脏 2例 ,肾上腺 2例 (双侧 1例 ,单侧 1例 ) ,阴茎 1例 ;年龄 4 6~ 69岁 ,平均 57 5岁 ,3例膀胱恶性淋巴瘤均为女性 ,其余 12例均为男性。发病到来院就诊时间最短 7天 ,最长 3个月。二、治疗方法  15例恶性淋巴瘤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 5例睾丸 ,2例精索 ,2例肾脏 ,1例肾上腺恶性淋巴瘤均作根治性切除 化疗 放疗。 1例双侧肾上腺肿…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Primary gastric m aligmamtlymphoma)较少见 ,占胃恶性肿瘤约 5 %左右 ,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笔者收集我院 195 9~ 2 0 0 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 12例 ,对其 X线表现及传统胃肠钡餐或数字胃肠 (DR)检查对本病诊断价值作一回顾性分析与讨论。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均作胃肠钡餐透视及照片 ,其中误诊为恶性溃疡或胃癌者 4例 ,6例患者行胃镜及胃刷细胞学检查 ,4例诊为胃恶性淋巴瘤。发病部位 :肿瘤累及全胃 2例 ,胃窦 5例 ,胃体小弯侧 2例 ,胃大弯侧 1例 ,贲门 2例。发病年龄 14~ 6 2岁 ,平均 38.8岁 ;男 8例 ,女 4例。…  相似文献   

3.
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卫  李莉 《江苏医药》1997,23(10):745-745
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占恶性淋巴瘤的17.4%,占结外淋巴瘤的57.0%。经手术切除和术后放疗、化疗,5年生存率达85.0%。但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相似。因此在初诊时容易造成误诊,为提高早期的确诊率,我们对48例原发胃肠道的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临床资料1988年卫月至1996年12月,我院住院且经病理证实为PGll一的患者47例,海军414医院经尸解证实PGll。患者1例,男ZI例(胃10例,肠11例),女27例(胃18例,肠9例)。诊断标准根据1985年成都会议制定的分类标准。原发于胃的恶性淋巴瘤28例…  相似文献   

4.
焦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198-1198
我院1997年3月至2007年1月诊治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为我院1997年3月至2007年1月诊治的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35~60岁,平均48岁.临床均符合Dawson提出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结果:B细胞性淋巴瘤14例(低度恶性),T细胞性淋巴瘤1例(高度恶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我院1983~1989年住院病人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以下简称胃淋巴瘤)共10例,其中9例术前均未能确诊,仅1例诊断为胃淋巴瘤。本文浅析其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其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夏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167-168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湖南省津市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所收治1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中男性13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内窥镜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性为主。病灶位于肠道9例,胃7例。给予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随诊12例,存活8例,3年存活率为50%。结论: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效果良好。应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8例患者胃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性或结节状胃壁增厚,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胃壁外周脂肪间隙存在,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强化均匀,其中2例出现局部坏死改变。1例出现胃窦梗阻,2例见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CT对胃淋巴瘤的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吕哲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235-23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0年至2007年期间收治10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上肠部不适感、黑便或腹部肿块,术前误诊8例,术前明确诊断2例、均为胃镜下确诊,术后病理分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切除辅以术后化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30例GIST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为恶性、8例为潜在恶性、12例为良性,超声诊断符合率83.3%(25/30)。28例GST均为单发,超声定位准确率96.4%(27/28)。7例IST中3例超声拟诊为IST,2例定位定性不明确,2例误诊。结论:经腹超声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查手段,特别是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以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是恶性淋巴瘤最常累及部位 ,为了提高对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认识 ,笔者整理了1 988~ 1 998年我们两院诊治的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共 1 2例 ,结合文献复习 ,对其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原发于胃者仅占 4例 ,而原发于小肠占 8例。 4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平均年龄 55岁 ,均为男性。主诉上腹部疼痛纳差者 3例 ,仅有上腹部饱胀不适者 1例。 4例患者经纤维胃镜均误诊为胃癌而行手术治疗。 8例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7例为男性 ,年龄在 1 9~ 70岁 ,平均45岁。以急腹症为临床特征而首次就诊者 5例 ,其中因急性下…  相似文献   

11.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3例(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以来共收治胃肿瘤2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3例,占1.2%。这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2、40和27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疼痛,未扪到腹部包块.胃镜检查均示溃疡型胃癌改变;钳取活组织检查的2例中仅1例组织内找到少量可疑肿瘤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瘤组织浸润至肌层。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脑恶性淋巴瘤 (Primarybrainlym phoma ,PB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占颅内原发肿瘤的 0 5 %~ 1 3% ,占全身恶性淋巴瘤的0 7%~ 1 7%。我院自 1991年 7月~ 2 0 0 1年 11月共收治 12例 ,均经病理证实并随访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2例中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病因及发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方法 复阅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42例,在HE诊断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CD45(LCA)、CD20、CD45RA、CD3、CD45RO、CD21、CK标记。结果 42例中25例为低度恶性;17例为高度恶性。低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高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细胞为主。在低度和高度恶性病变中均可见到或多或少的淋巴上皮病变特征;反应性或肿瘤性滤泡结构存在。免疫组化标记42例CD45(LCA)、CD20、CD45RA均呈阳性表达,示B细胞来源。结论 4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均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均来自B淋巴细胞。低度恶性淋巴瘤可向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近年不少学者研究认为该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刺激自身免疫诱导产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继而发生MALT淋巴瘤。目前WHO命名该肿瘤为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罕见,我们共收治4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4例子宫恶性淋巴瘤有3例经手术切除子宫,1例经诊断性刮宫而获取病理确诊,同时排除了子宫外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4例均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时均发现子宫和/或子宫颈增大,下腹部疼痛、发热、下腹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分析15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本组病例中,12例出现中上腹痛,患者中只有2例经胃镜确诊;肿瘤位于胃小弯侧9例;溃疡型8例;全部病理结果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是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在胃小弯侧多见,病理类型主要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镜诊断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胃镜征象和特征等。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纳减、腹痛、体重减轻等,胃镜下形态表现多样,主要为溃疡型(7例,41.2%)、肿物型(3例,17.6%)、小结节型(3例,17.6%)、粗大皱襞(3例,17.6%)和潮红水肿(1例,5.9%)。结论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胃镜诊断的形态具有多样性,通过深度活检和多点取材能够提高胃镜诊断的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对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9例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均见肠壁不规则增厚、T1WI信号减低,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累及肠管周径1/2以上,长度39 cm,伴壁结节或肿块;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4/9),与肠壁增厚并存;6例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征。结论小肠原发淋巴瘤以肠壁围管性增厚为主,T1WI信号减低,T2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显着高信号,肠壁增厚的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MRI常规扫描结合DWI有助于提高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小肠肿瘤中约1/4为良性,3/4为恶性,其中恶性淋巴瘤最为常见。小肠恶性淋巴瘤可原发于小肠淋巴组织,或为其他器官恶性淋巴瘤累及小肠。恶性淋巴瘤包括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及巨滤泡淋巴母细胞瘤。据统计,原发于小肠淋巴组织者只占恶性淋巴瘤的2.1%,但恶性淋巴瘤侵犯小肠者可占5~20%。现将我院收治并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淋巴瘤9  相似文献   

19.
1980年4月至1989年3月底我科收治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简称“胃恶淋”)12例,占同期胃恶性肿瘤的1.15%(12/1042),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其诊断及外科处理。临床资料本组男女各6例;年龄为30~73岁,平均47.6岁;病程1~24个月,平均5个月。术前行GI 检查11例,1例诊断为胃恶淋,8例诊断为胃癌,1例考虑为平滑肌瘤,1例未发现异常;胃镜检查10例中均发现胃粘膜病变并活检,活检病理报告为:胃恶淋5例,胃癌5例(术后复验,又有3例可见胃恶淋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涎腺恶性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涎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结果涎腺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病理确诊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涎腺恶性淋巴瘤诊断困难;确诊需要行包含部分腺体的完整肿物切除术,并依赖病理;病理分型上多属B细胞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