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硬膜外自控持续输注泵镇痛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5例确诊为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对应节段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后接自控持续输注泵镇痛,VAS和QS评估1次/24h,共记录7次。结果本组治疗后镇痛良好,睡眠明显改善。VAS和QS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持续输注泵镇痛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8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观察组为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较严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阶段,观察组疼痛程度逐渐改善,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17.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中采取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方案利于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保证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赵秀云  刘卫校 《中原医刊》2005,32(22):57-58
我们对2003年6月~2005年3月18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病人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镇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电针内麻点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一组)、电针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电针二组)和硬膜外镇痛联合普瑞巴林(硬膜外组).观察3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1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并对治疗期间补救药物奥施康定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3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VAS评分、SF-MPQ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下降(P<0.01);两两比较显示硬膜外组和电针二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均低于电针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二组与硬膜外组的各项评分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补救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镇痛组治疗期间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结论电针针刺内麻点+夹脊穴+局部围刺联合普瑞巴林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邓红  丁永永 《重庆医学》2017,(30):4220-4222
目的 评价脊神经根脉冲射频联合神经妥乐平(NTP)硬膜外注射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该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60例,年龄60~85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NTP硬膜外注射,观察组给予神经根脉冲射频联合NTP硬膜外注射,观察对患者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改善情况,并计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1、3、6个月各时间点,两组患者VAS、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脊神经根脉冲射频联合NTP硬膜外腔注射是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疼痛,降低PH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早期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的止痛效果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带状疱疹患者182例随机分为药物组(117例)和联合组(65例),其中药物组行抗病毒治疗,联合组除抗病毒治疗外,另依据患者带状疱疹所在的部位、疼痛范围及受累神经,选择相应的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连接PCA泵,PCA内含0.5%利多卡因300ml,泵速为3~5 ml/h,单次量为2 ml,根据患者主诉症状调整泵入量.用药后每日观察疗效,出院后的第1、3、12个月时随访PHN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止痛起效时间短于药物组,联合组未见PHN发生,药物组PHN的发生率为6.25%(7/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状疱疹早期硬膜外置管持续给药的止痛疗效确切,并可降低PH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药物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60例临床诊断为PHN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n=30)为药物治疗组,Ⅱ组(n=30)为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药物综合治疗组,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和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并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1周后VAS、PSQI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Ⅰ组比较,Ⅱ组治疗后1、2、3和4周时VAS、PSQI评分明显降低,总有效率升高(P〈0.01)。结论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药物是治疗PHN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电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7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围刺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电针围刺治疗的57例PN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治疗1~5个疗程后,34例(59.6%)疼痛完全消失,17例(29.8%)遗留局部轻微疼痛不适,无需辅助药物镇痛治疗。6例(10.5%)虽然疼痛明显减轻,但仍然需要适当的辅助药物镇痛。结论:针灸围刺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HN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根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7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5例)给予神经根阻滞加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达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4,P< 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根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缓解疼痛,不良反应少,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消退后4周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疼痛.儿童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或脊髓背根神经节处,如果再次激活,可引起带状疱疹感染[1].河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术(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c pump,PCEA)治疗PHN患者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药物与有创结合治疗探讨T4以下带状疱疹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神经支配节段作硬膜外穿刺,并连接电子镇痛泵作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使用更昔洛韦等药物对T4以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结果:31例患者治愈30例(96.8%),显效1例(3.2%),有效率100%,整个过程无1例出现疼痛等自觉症状。结论:在有条件开展硬膜外穿刺的单位,采用药物与有创治疗相结合的办法治疗T4以下带状疱疹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多模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模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4例随机分为2组:A组(多模式治疗组,n=12),硬膜外或静脉自控镇痛,同时加用神经阻滞和皮内注射,并静脉给予神经妥乐平6 m1,稀释在0.9%氯化钠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口服用药;B组(传统治疗组,n=12)神经阻滞加口服用药,两组神经阻滞药物配方和口服用药相同。皮内注射药物与神经阻滞配方相同,用法一致,连续治疗1个月后,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以BCS舒适评分评价舒适状态。结果与B组比较A组VAS、BCS评分的优良率明显好于B组(P〈0.05),A组优良率66.7%(8/12例),B组33.3%(4/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25例,将硬膜外导管植入相应的硬膜外腔节段,用0.125%~0.175%左旋布卡因和(5.8)&#215;10。%芬太尼阻滞,第1周采用PCEA技术,然后采用皮下埋植(chenl-pon)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每日疼痛评分,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连续2个月。结果 22例患者治愈,获得满意效果。另外3例症状减轻,口服镇痛药可耐受。2例皮下感染,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硬膜外阻滞可有效控制现有方法无法控制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药物治疗PHN 12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富刚 《海南医学》2009,20(12):78-79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局封联合中波紫外线UVB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12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予曲安奈德局封联合UVB照射治疗,对照组(62例)予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安奈德局封联合中波紫外线UVB治疗PHN疗效高、起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4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药等;神经阻滞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与病变区域相对应的神经支配节段于鞘内注射镇痛液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一周后VAS评分首先降低,对照组起效慢,两周后开始明显下降;治疗结束时两组镇痛总有效率均≥70%,但观察组疼痛完全缓解率(65.38%)及总有效率(84.6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椎旁神经阻滞疗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PHN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90例PHN患者进行临床双盲护理试验,随机分成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皮肤护理、营养干预等),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开展疼痛护理(药物镇痛、心理护理及非药物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 d、1周、1个月时NRS评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647例带状疱疹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59例的年龄、性别、部位、首诊时间、诱因及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疗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单因素的分析。结果:PHN发病率9.12%,相关因素为患者年龄及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疗,无关因素为性别、诱因,相对相关因素为部位、首诊时间。结论:在带状疱疹早期密切PHN相关因素,可减少PHN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喷昔洛韦联合干扰素α-1 b治疗重症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重症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喷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α-1 b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止疱时间、皮损消退时间及50%皮损结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01);治疗15 d后,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随访3个月,观察组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9.03%( P <0.05)。结论喷昔洛韦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重症带状疱疹安全有效,可缩短病程,减少PH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激光与TDP(特定电磁波)2种物理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与预后。方法5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超激光组和TDP组(n=25)。2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局部皮疹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超激光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照射治疗,TDP组采用TDP治疗仪局部照射治疗,观察各组疗效。结果超激光组的痊愈率(72%)及总有效率(96%)均明显高于TDP组(P<0.05),且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明显低于TDP组(P<0.05)。结论2种物理方法治疗带状疱疹,超激光治疗效果明显优于TDP治疗,疗效显著,且减少了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