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目的 研究红树林植物红树、拉关木、秋茄树、海桑、玉蕊、阔苞菊的ITS2(DNA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条码鉴定方法,为红树植物药用价值的开发和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提供鉴定基础。方法 对样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用CodonCode Aligner软件进行序列拼接,通过MEGA5.1软件比较各序列间的变异性,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NJ(近邻结合法,Neighbor-Joining)系统树及采用ITS2 数据库模拟各植物的二级结构。结果 6种红树林植物的ITS2序列间存在明显变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序列的碱基种类和数量上,更体现在ITS2序列遗传变异和二级结构上。结论 ITS2序列可准确有效地鉴别不同红树植物。  相似文献   

2.
药用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红树林植物在全球有红树植物约24科83种,其中,我国约20科37种.作为药用植物资源其药用价值在我国未得到研究、开发和利用。红树植物所具有的抗艾滋病病毒、抗肿瘤、抑茵和抗氧化等活性与其含有萜类、甾体、生物碱和多糖等化合物相关。本文主要介绍近20年来国际上对药用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以便于进一步揭示它们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海洋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红树植物药学领域研究现状,该文系统整理了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89-2020年红树植物在药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共2125篇中英文文献纳入分析。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红树植物药学领域相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探索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研究逐渐被重视,年均发文量逐渐增多;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红树植物药学相关研究的主体机构,这些主体机构的聚集具有明显的地区局域性;发表7篇以上文献的作者可称为红树植物药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的主体机构与核心作者群已初步形成;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放线菌、生物活性等方面,从红树植物及微生物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明显抗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其中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占较大部分,显示了巨大的药用潜力和挖掘价值,为红树植物药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老鼠簕是一种重要的具海洋药用价值的红树林植物。以分光光度法(齐墩果酸为对照品,5%香草醛-冰醋酸和高氯酸为显色剂)测定红树植物老鼠簕中总三萜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500nm波长条件下,齐墩果酸在0.04~0.20mg·mL-1范围内,0~60min间,吸光度与含量线性关系良好;首次测定得到,红树植物老鼠簕根的总三萜含量为0.62%,(RSD=0.91%,n=3);茎的总三萜含量为2.20%(RSD=3.94%,n=3);叶的总三萜含量为1.59%(RSD=5.04%,n=3)。  相似文献   

5.
广西药用红树植物种类及其民间药用功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回顾了近60年来广西红树植物分布面积、红树植物种数的变化,着重讨论了具药用价值的广西红树植物种类(真红树为6科9种,半红树为6科8种)与分布,同时对这些药用红树的药用部位及民间应用总结的功效作了挖掘整理,并提出开发研究药用红树的两点建议,为广西药用红树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宿主如人、动物和植物与其所寄生的微生物群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环境所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微生态学侧重研究微生物群对宿主的生理效应(微生态平衡)和病理效应(微生态失调)。它是细胞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或生态学的微观层次的研究领域。微生态学的应用包括微生态制剂和生态疗法。  相似文献   

7.
海南16种红树植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海南红树植物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用乙醇对采自海南文昌县的16种红树植物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分散于水中,用醋酸乙酯萃取后得到醋酸乙酯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利用MTT法测定各红树植物的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共有6种红树植物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显示了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卤蕨和银叶树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6.3μg.mL-1和9.5μg.mL-1。结论16种红树植物中有6种植物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对HeLa细胞显示了生长抑制活性,红树植物的水提物均未显示出活性。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于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独特土壤生境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然而,由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限制,至今人们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系统了解仍较为有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及其相关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引起了较多的关注。文中主要阐述了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物质,生物修复作用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摘要:勘探红树植物角果木树皮来源放线菌多样性,挖掘具有高效广谱抗农用真菌、高产多种功能酶和一定耐药性的放线 菌,为开发农用生防菌肥提供参考依据。应用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植物角果木中可培养放 线菌的多样性,并对其进行抑制植物病原菌、功能酶活性及其基因组DNA的聚酮合酶(PKS)基因与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 因筛选;同时对抑菌活性菌株开展有机磷农药耐受试验。结果表明,从角果木树皮中共分离到30种放线菌,隶属于10科12属; 从中筛选出10株放线菌在至少1个抗菌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且对多种有机磷农药均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此外,其中24株放 线菌具有至少一种功能酶活性,及18株放线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出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综上所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内红树植物角果木树皮来源放线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多种显著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
红树植物在全世界118个国家皆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沿海地区,且大多具有药用价值。据调研,中国的红树植物共有20科37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种。研究表明,23种药用红树植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本文主要对近20年来国内外97篇涉及中国现有23种药用红树植物抗肿瘤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文献进行综述,为利用药用红树植物开发抗癌药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分析湛江观海长廊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筛选具有抗肺癌活性的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其中1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H-9发酵产物4-甲基-3-甲氧基-2,4-戊二烯酸(GH-9-1)进行抗肺癌活性研究。方法 利用微生物培养和发酵技术对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液体发酵,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技术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特征峰追踪分离,根据核磁共振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技术评价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结果 从湛江市观海长廊采集6种红树林植物组织标本及红树林根部土壤标本,共分离得到130株内生真菌,从真菌Penicillium sp. GH-9的发酵产物中获得其主要特征性代谢产物4-甲基-3-甲氧基-2,4-戊二烯酸(GH-9-1)。化合物GH-9-1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H460细胞生长增殖,并可诱导A549和H460细胞发生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结论 湛江市观海长廊红树林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从其中1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H-9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得到的GH-9-1具有显著的抗肺癌活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研究广西3个主要红树林生态区土壤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为研发微生物药物提供菌种资源储备。 方法 从广西茅尾海、北仑河口、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27份土壤样品;采用稀释涂布法和8种分离培养基进行放线菌的 分离纯化;菌株纯化后,采用Chelex-100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并提交到 EzBioCloud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搜索比对;构建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进行多样性和新颖性分析;潜在放线 菌新种经发酵离心后,上清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 分离出菌株246株,其中放 线菌181株,分布于6个目12个科19个属,菌株M2SK6-2、M2SK3-10、M5SK3-12和M1QZ16-11分别与最近有效种Streptomyces avicenniae DSM 41943T、Rhodococcus olei JCM 32205T、Agromyces kandeliae Q22T和Humibacillus xanthopallidus KV-663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相似率分别为97.4%、97.7%、98.4%和98.4%,为潜在新种;4株潜在放线菌新种中,菌株M2SK6-2 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结论 广西沿海红树林放线菌资源丰富多样,新颖性高,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 和新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微生物是地球生物系统的熏要组成部分,深海微生物由于其在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深海微生物研究开发的历史和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植物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婷  蔡光先  吴海  文丹  谭周进 《中国药业》2010,19(18):19-21
植物的成分复杂多样。有些植物提取成分如各种寡聚糖、黄豆苷元、大豆蛋白肽等,能加强有益菌的功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改善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促进动物的生长。该文综述了各种植物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来源真菌为对象,筛选产抗炎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红树林真菌。方法 将pNFκB-luc 与pRL-SV40-C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Raw264.7细胞,脂多糖(LPS)刺激该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筛选体 系,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来源真菌的发酵粗提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CCK-8法检测粗提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影响;光学显 微镜观察粗提物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化作用。结果 从102株红树林沉积物来源真菌中获得5株阳性菌株,其发酵粗提物可 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活化,菌株编号分别为H788、H1458、H515、XT20-8和T2-3'。结论 5株红树 林沉积物来源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其活性成分值得开展进一步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is review details the contribution to modern medicine and pharmacy made by natural products and drugs derived from natural products, with an emphasis on essential medicines and new introductions to the market. Areas covered includ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ugs derived from marine organisms, microbes, terrestrial animals, and vascular plants, and current issues regarding botanical medicines. The role of natural products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is evaluated,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ir value as sources of drug leads with "drug-like" properties. A rationale for the success of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in providing new drugs and drug prototypes is presented, drawing on lines of evidence from chemical informatics and chemical ecology. Several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natural products drug discovery and evaluation of botanical medicines are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肝脏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脏通过门静脉与肠道紧密联系,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转移到肝脏,能够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随着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有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可能是慢性肝病潜在的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旨在为临床慢性肝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44(11):1261-1274
作为曾经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线临床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人类与病源微生物的抗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成就了这一类抗生素的辉煌。虽然,伴随着其耳毒性和肾毒性等毒副作用,以及日益严重的耐药性的严峻挑战,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许多不曾被了解的新的生物活性也正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着它新的潜能,使之依然成为人类医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基于此,本文从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及结构生物学角度对常见的天然和化学半合成氨基糖苷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广西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植物根部淤泥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别,研究放线菌的多样性和抗菌活性。方法 选用10种分离培养基,经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测序后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探测放线菌的多样性;针对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的有机相、水相及菌丝丙酮浸泡液共3类样品,采用纸片扩散法开展抗菌活性研究。结果 从8份红树林植物根围淤泥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244株放线菌,分布于5个目13个科29个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和小单孢菌属;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8.65%的放线菌共有4株,可能为潜在新物种;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3株放线菌的抗菌活性阳性率达71.1%。结论 广西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植物根围淤泥中抗菌活性放线菌的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20.
芦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蒿为菊科蒿属植物,为药食两用植物,不仅有很好的食用价值,且含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多.鉴于此,本文从芦蒿的营养成分、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生物学特性、鉴定.分类与评价、组织培养、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对芦蒿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芦蒿的食品及药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