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伤寒论》第21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我将此方付诸实践,每有所得,现举三例谈谈。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该方具有调和营卫、扶阳固表之功效,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可以应用在多种疾病,并且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应用举隅报道如下。1自汗、漏汗患者刘某,男,26岁,体态微胖,曾因某夏天贪凉久呆于空调屋达数月,此后出现自汗不止,易感冒,后背发凉,阵阵恶风,他自己的话比别人都怕冷,纳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予桂  相似文献   

3.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证共15条,其适应证是: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藏无他病,时发热、汗自出者;头痛发热、不大便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等。柯琴在评价桂枝汤时说:“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见,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亦证实了这一论点。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药在药物的七情配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架起药物与方剂之间的桥梁,也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临床多为二联配伍,三联对药应用相对较少,今就三联对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认识,敬请批评与指正。1 芍药甘草附子药对《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附子汤为芍药甘草汤加附子,主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五版教材第6 8条)。麻黄汤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后表当解,此不仅不解反而更重,这种情况多见于阳虚患者,且常常伴汗漏不止,身体湿冷。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因恶寒而加附子,想必还有四肢拘急冷痛诸证。结合桂枝加附子汤…  相似文献   

5.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 调和营卫法治肺卫表证是仲景指导临床较为普遍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葛根二越婢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均为调和营卫之品。再如大青龙汤方证亦包含有调和营卫的法则。“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方药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其中桂枝、炙甘草加姜枣予调和营卫之意。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均论述了桂枝汤的方证,提示出调和营卫在肺卫表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1其人短气但坐《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相似文献   

7.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应用于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  相似文献   

8.
解肌和营法,《伤寒论》12条云:“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指其人腠理疏松、感受风寒、营阴不能内守,故汗出,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表解则汗自止也。柯韵伯说:“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证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可见,外感风寒辨清有汗无汗,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伤寒误下所致变证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伤寒后人体内环境处于碱血症 ,血钠离子高于正常指标 ,这已由 H— H方程式得到验证 ,故伤寒表证的寒气可由血钠离子升高体现出来 [1 ]。1 伤寒病论治的认识按中医伤寒理论表述 ,伤寒首先是六经中的阳经承受 ,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太阳经。“寒气侵入 ,人即发热以拒之 ,是为发阳 ,助阳散寒 ,一汗而寒热尽解矣。不发汗而反下之 ,热反内陷 ,寒气随热而入 ,入于胸必结 ,瘀热在里故也”[2 ] 。“欲自解者 ,必当先烦 ,乃有汗而解……若其人自烦而脉浮者 ,知其邪必将从汗而解。盖自烦为邪正相争之候。寒气外入先中皮肤太阳之经……盖寒邪稍深 ,即变…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 ,此为逆也。”“伤寒 ,筋脉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发之乃法之之说也。法者 ,道也 ,道者自然也 ,其中无穷无尽矣 ,此乃圣人立方于法之中 ,后人错看而至。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引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此汤险峻 ,须风寒俱甚 ,又加烦躁 ,乃可与之 ,不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稳 ,尤不若九味羌活汤加石膏、知母、枳壳也。”徐大椿对此持怀疑态度云 :“此条必有误。脉…  相似文献   

11.
桂枝一药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应用较多 ,其用途各异 ,运用之灵 ,用法之妙 ,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本文就其在《伤寒论》中与其他药物相伍时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1 桂枝与麻黄相伍1.1 解表发汗 ,祛除外邪 主治外感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苔白、脉浮之证 ,如麻黄汤以麻黄发汗 ,桂枝解肌 ,共同达解表发汗、祛除外邪之目的 ;兼表证轻者以微发其汗 ,故减轻麻黄用量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1.2 通阳散寒 ,发越水气 主治表寒阴郁、水邪停聚而致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水气内停者 ,如大青龙汤以桂枝通…  相似文献   

12.
1 治太阳病伤寒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第一峻剂,是《伤寒论》治太阳病伤寒证的主方,是证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即所谓“表实证”,用麻黄汤以开腠发汗使营卫调和。“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是仲景阐述麻黄汤治太阳病伤寒的主要条文,它明确指出了麻黄汤证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火攻。内湿用利小便法,使湿从尿去。常用通阳化气利小便和健脾除湿法。在历节病篇中提出肝肾气血不足,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流入筋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引起四肢关节肿大,不能屈伸,局部出黄水;其治法,偏风湿历节者,用乌头汤温经散寒,化湿止痛。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演变的四经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对小儿咳喘的治疗尤为明显。1 麻黄汤《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藩篱疏,卫外不固,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容易感受风寒之邪,风寒束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表现太阳伤寒证。临床特点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少或喘,苔薄白,脉浮紧。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予麻黄汤方:麻黄、桂枝、甘草、北杏仁。在本方基础上可加苏梗、瓜蒌、桔梗、前胡、僵…  相似文献   

15.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始见于赵本《伤寒论》,论中第147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减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本方是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牡蛎、栝楼根、炙甘草七味药组成,张仲景原意是用来治疗伤寒发汗误治后,邪气人于少阳兼痰饮内结之证。故可见胸胁满结、小便不利、往来寒热、渴而不呕等证。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1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20余首;后世医家在临证及著书时也颇重视此方。其临床应用已远不局限外感太阳表虚证,其功效也远超过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范畴。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杂病,成得用此…….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寒论》关于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方法: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第14条、第15条、第18条、第20条、第21条、第22条、第43条及第62条,并参成无己的注释,进行分析。结果:①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读作qing jīji),是邪阻经脉和汗多伤津,筋脉失养共同导致的结果,故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表养津,舒缓筋脉。②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津液过盛,筋脉受到浸滋,柔韧过度,弹性不足,就会出现瘫软乏力,湿气盛的病人即会如此,和动物皮筋浸泡后失去弹性一个道理。如果阳气过盛,阴津匮乏,则筋脉失于濡润,刚性有余,柔韧不足,就会出现拘急痉挛,就像动物皮筋风干太过有如干柴一般缩紧坚硬。③漏汗症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是纠正气津损伤的原因,加用附子是弥补汗出过多的结果,前者是"急则治其标",后者是"缓则治其本"。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是手少阴心阳受损,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是手、足少阴心、肾阳气均受损伤。⑤"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并非是太阳中风兼证,而是喘家罹患太阳中风的治疗措施。结论:《伤寒论》关于太阳中风兼证治疗的条文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瞤管窥     
目瞤者,胞轮跳动也。因多在上胞,故又名眉眼跳。病虽小羌,源宜细究,不可因风动而安于镇肝之药,必据脉证而为之。爰就临床经验,略陈管见。 火衰风动 神气浮越 “太阳主目上纲”,与少阴相表里,少阴者,水也。倘火衰水盛,阳气消亡,必神气浮越,心悸肉瞤。所以然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者养筋”,筋失所养,而风象露矣。人卒惊而心悸肉瞤者,神乱于内而气动于外也。大青龙汤过汗亡阳”筋惕肉瞤”,心气不治,神气浮越,病水肿“四肢聂聂动”者,水气四  相似文献   

19.
解表剂是治疗由于外感六淫所致表证的方剂,具有发汗、解肌、透疹、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属于八法中的汗法。外感六淫致病,一般是肌表首先受邪,由于太阳主表,故《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素问·评热论》说:“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其常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薄白,脉浮,无汗或自汗恶风等,此时邪轻病浅,可用解表剂进行治疗,每在得汗之后,表证随之而解。《素  相似文献   

20.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 解词(每小题1分,计10分)  ①小促其间 ②恍惚心乱 ③乍有轻时 ④振振欲擗地 ⑤捻衣摸床 ⑥喘冒 ⑦潦水⑧心下支结 ⑨脾家实 ⑩下厥上竭2 填空 改错2.1 填空(每空1分,计15分)  ①太阳病,发汗,,其人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③阳明病,发热,汗出者,,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④,,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⑤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