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祖国医学史上有许多卓识成就,回顾这些成就,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急症与急救 祖国医学对急救学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内经》里就记有“薄厥”、“大厥”、“尸厥”的证候。其描述颇似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即中风的证候。《素问·缪刺论篇》对“尸厥”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急救方法:“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隐白穴),后刺足心(涌泉穴)……”。  相似文献   

3.
用三棱针或圆利针(也可用注射针头或缝衣针),分别刺入两拇指及两大趾的爪甲根部内侧和外侧离抓甲角一分许,即相当于隐白、大敦、少商穴及少商穴对侧部位。  相似文献   

4.
八了穴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十几年来,笔者采用八了穴推拿及拔火罐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略述管见.1 八了穴的概念及归经八了穴即上、次、中、下四对,总称八了穴.了,窟也,深孔貌,是邻近骨部的缝隙.古人对八了穴部位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素问·骨空论》“八了穴在腰尻分间”.《甲乙经》“上了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次了“在第二空侠脊陷中”;中了“在第三空侠脊陷中”;下了“在第四空快脊陷中”.此与常说的四对骶后孔是一致的.关于八了穴的归经,目前,都认为属足太阳膀胱经.但《甲乙经》指出“上了足太阳、少阳之络”.《素问·骨空论》王冰说:中、下了“足太阳、厥阴、少阴三脉左右交接于中”.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民间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本病12例,收效满意,其中10例放血2次治愈,2例放血4次而愈。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分别刺入两足(?)趾及两手拇指的爪甲根部内、外侧离爪甲角一分处,即相当于隐白、大敦、少商及少商穴对侧部位。  相似文献   

6.
十二足厥阴肝经1.大敦穴当足大趾,肉起如敦状之三毛处是穴。考肝为木脏,主春主生,故名大敦2.行间行者经过也,穴在足大、次趾之间,《灵枢·本输篇》:“肝脉溜于行间”,故名行间。3.太冲《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  相似文献   

7.
八足少阴肾经1.涌泉:出处曰涌。穴属肾经,位于足心,为肾经的井穴,是脉气的出所,故名涌泉。2.然谷:考足内踝前下高起之骨,名为然谷,是穴正当然骨下缘,《甲乙经》:“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以骨名其穴,因名然谷。3.照海:照者光明所及,海为百川之会。由于该穴主治目疾之广似海,因名照海。4.太溪:太指大.甚的意思。考肾水出于涌泉,通  相似文献   

8.
<正> 十一、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外去眦五分”。考“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髎”有深空之义(其义详前释)。此穴在目外眦五分处的陷凹中,此处目瞳子,故名瞳子髎。  相似文献   

9.
②十二井指头是人身最灵敏的敏感点,所谓十井与十宣,从《灸绳》中所列举的感传规律及临床效果来看,其作用基本是一致的。而且外侧爪甲角与内侧爪甲角其功用亦大体相同,以咽喉与腮颊肿痛来论,取大指内外侧爪甲角皆可有效,故大指甲角内侧之少商,也有甲根之中商与甲角外侧老商之说。为了应用上的习惯与解说上的便利,故把十  相似文献   

10.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11.
<正>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心陷者中”。考“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说文》:“滕也”。杨基诗:“酒酣文思涌”。“泉”水自地出为泉(其义详前释)。《释名·释水》:“水上出曰涌泉”。此穴在足底,当足跖屈时的凹陷处是穴。足少阴肾脉由此向上腾溢,如泉水自地涌出,故穴名涌泉。  相似文献   

12.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大包穴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足太阴脾之络,名曰公孙,即从公孙穴处,由足太阴经脉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一寸(公孙)处分出后,走向足阳明经脉;另一支则沿同名经脉浅层上行直络于肠胃。十五络脉既有脾之大络,又有足太阴脾之络,本文通过分析脾之大络与脾之络的关系,分析其临床运用,为临床诊断治疗脾胃疾病及全身痛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阴交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阴脾经 ,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之交会穴。别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因其为足三阴之交会穴 ,故名。“三阴交者 ,是足三阴经之交会 ,故名三阴交” (《会之针灸学》) ,三阴交穴主治范围极广 ,不仅应用于脾经之腹胀、泄泻等消化系统的病变 ,而且善治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病变 ,作者在妇科的临床中 ,以三阴交为主穴 ,根据病症配以不同的腧穴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病案举例1 1 痛经患者 ,女 ,2 5岁 ,工人 ,月经 15岁初潮 ,周期尚准。主诉每于经前、经期腹部胀痛拒按半年。平素…  相似文献   

14.
秩边穴位于人体躯干与下肢交接处的的背侧,且居脏腑气血输注于背部背腧之最下端,附于最长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排列边侧最下处,故名秩边。本穴不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更为突出的是它具有其他腧穴所不能替代的某些独特治疗作用。如腰腿痛、下肢痿痹、阳萎早泄、带下、月经不调、痔疮、阴痛、阴痒、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病证,疗效显著。秩边穴的定位取穴针刺深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然历代著述对此穴的定位取穴针剌深度诸说不一,兹结合个人体会浅述之:供同道验证。 考:秩边穴,《甲乙经》载“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针灸大成》“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图翼》《金鉴》皆云:“去脊中三寸半”;  相似文献   

15.
<正> 曲鬓本穴出于《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皷颔有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十四经发挥》(简称《发挥》)、《针灸大成》(简称《大成》)、《针灸聚英》(《聚英》)皆云:“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类经图翼》(《图翼》)描述同《甲乙》,惟“陷者中”作“陷者”。《医宗金鉴》(《金鉴》):“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  相似文献   

16.
第一跖关节脱位较少见,(足母)趾脱向跖趾的较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7岁,农民.1989年11月29日驾驶机动三轮车,不慎将左膝内侧及立足内侧撞在树上.致左第一跖趾关节、左膝、左内踝,足跟部受伤.伤后3小时就诊.查体,全身情况良好,左第一跖趾关节背侧塌陷畸形,左(足母)趾较右(足母)趾缩短.左膝内侧肿胀,淤血.左内踝处有一伤口长10cm.足跟后部皮肤有多个小裂口,跟腿处凹陷.在第一跖趾关节主被动活动均受限.左膝左踝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不受限.X线片示:左第一跖趾关节脱位,趾骨近节脱向跖内侧.(附图)左股骨内踝粉碎性骨折,内踝轻度向后侧移位.  相似文献   

17.
<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起止、走向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  相似文献   

18.
<正> 七、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内眦外。”考“睛”,意指眼睛,《玉篇》:“睛,目珠子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明”,《说文》:“照也”,《左传·昭二十八年》:“照四方日明。”此穴在目内眦角,《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  相似文献   

19.
三阴交穴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腧穴,顾名思义它又是足大阴、足少阴、足厥阴三条经脉的交会穴。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能补能泻、运用广泛、疗效迅速的特点,是临床上意义重要的一个常用穴。笔者现就三阴交在临床上的运用,浅谈一些心得体会。1定位与操作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处,当胫骨内侧后缘取穴。以局解上看,它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指卡肌;深层还有大隐静脉、胫后劲:静脉;深层后方有胫神经。针刺时应选卧位或端坐位,直刺1-1.5寸,可灸。另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妊娠河刺也”,故对于孕妇应慎用三阴交。2主治范围2…  相似文献   

20.
<正> 作者自1962年以来曾对 Lapidus 拇外翻手术进行了改良。通过对78例、119只足的手术疗效经2—16年的长期随访观察,优秀或良好者共110只足(优良率占92%)。手术方法:患肢上止血带。从拇趾近节趾骨中线至第一楔状骨作略弯曲的背侧切口,且勿损伤拇趾内侧之趾背神经。从第一蹠骨头处分离内侧囊及其韧带,用骨刀切开第一蹠骨头内侧外生骨疣的皮质,进而切除外生骨疣,继用骨锉锉平残端松质骨的粗糙面。分离第一蹠趾关节旁紧张的拇外展肌腱,剥离第一、二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