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输血反应发生率不断下降。现将我院近5年开展成分输血后出现的49例输血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在高龄患者输血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高龄输血患者采取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及输血前,中,后的护理,并进一步探讨高龄患者各种血液成分的输注和护理,以指导临床应用。结果 60例输血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输血反应,发生率为5%,加强输血前查对制度,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及输注速度,可减少高龄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结论高龄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中,后加强护理是减少输血反应,达到有效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医院2000~2005年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情况.方法 查阅2000年以来河源市中心血站发血记录和查阅病历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分析用血量和各种血液成分用量.结果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发生率随着红细胞使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全血用量逐年减少.全血输注导致的NHFTR发生率为0.28%,总的输血反应率为0.19%.结论 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少,并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多.护理方法也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但输血常引起输血反应 ,通常有以下几类 :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发热、过敏反应 ) ;2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血型不合 ) ;3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如血液或输血器材 )。后两者随着血型检验技术的进展和严格的交叉配血 ,因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逐渐减少 ,在使用一次性封闭塑料采血器材后 ,血液污染也十分罕见 ,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却有增多的趋势 ,这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广大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 15 %~ 37% [1 ,2 ] ,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注含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优点。方法对8个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应用成分输血。结果应用成分输血后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均提高。结论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应用成分输血效果显著,降低输血反应,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6.
栾玲  陈丹  曾澍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275-276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325名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主要出现在多次输血、多次妊娠等患者中。单纯白细胞比全血、血浆、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时的FNHTRs的发生率高(P<0.01)。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降低FNHTRs的发生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的受血者;通过查阅病史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14549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有189例,其中发热反应84例,占44.4%;过敏反应99例,占52.4%;溶血反应6例,占3.2%;结论:通过健全制度、合理安全输血宣教、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与输血新技术和实施临床输血质量监督考评等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输血和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但对输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白细胞导致的输血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某些病毒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深入研究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减少白细胞的输入,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关键.通过观察国产一次性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效果,以证明其对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方向,当前用血原则更加科学合理化。在临床输血中,积极推行按血液成分针对临床实际需要用血,这是衡量临床输血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临床输血治疗的需要。纠正了以往临床上盲目要求输全血,影响了科学、有效、安全输血的效果,出现不少输血反应。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成分输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对临床输血对象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其预防和处理方式以期提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方法对各种输入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此130例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反应在所有输血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0.97%,主要的两种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占所有反应的28.5%,过敏反应占67.7%,在各类血液制品中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占所有反应的49.3%,白细胞占1.5%红细胞占22.4%,血浆占26.8%,洗涤红细胞几乎为零。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反应为主,运用新的配血技术、血细胞过滤技术以及明确输血反应的对症治疗,科学有效处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对88例急性失血患者进行输血前及输血后定时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监测结果分析成分输血对酸碱平衡的影响。结果:观察期间14例患者存在其他影响酸碱平衡因素退出。纳入分析的74例中,44例输血前存在不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输血后26例酸中毒消失,17例减轻,1例略加重。74例患者中输血后发生输血相关性碱中毒24例,其24h内新鲜冰冻血浆(FFP)平均用量2063ml,明显高于非碱中毒患者。输血相关性碱中毒的病例未使用酸性药物进行治疗,停止输血后13~48h自动恢复。结论:急性失血患者输血前大部分存在程度不同的代谢性酸中毒。经有效止血、输血后多能缓解。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罕见。输血相关性碱中毒一般为自限性,停止输血后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中的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对36例产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5名DIC患者分为成分输血组(15例)和输全血组(21例),比较两组输血后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成分输血组中的HGB、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D等指标与输全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FGB的改善优于输全血组(P<0.05)。结论产科DIC的抢救应以血液学指标检测为依据制定成分输血方案,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DIC的患者较输注全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临床用血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现状,以便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00—2008年临床用血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临床成分血使用率呈上升趋势,其中O型血用量最大。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一种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对甲功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生产的无抗凝真空采血管,对20例健康人进行采血测试,考察两种无抗凝管的血清分离效果及在三个不同的检测平台上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值的差异。结果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采血后分离血清,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没有纤维蛋白挂壁情况;TT3、TT4、TSH在贝克曼DXI800、西门子Centaur、雅培i2000检测平台上检测,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3.10、2.38、2.07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42、0.38、0.31;TT4均值分别为102.44、102.34、103.15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5.49、16.25、17.56;TSH均值分别为2.25、2.21、2.29 mIU/L,标准差分别为1.29、1.27、1.38;未经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2.06、1.99、2.08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28、0.48、0.30;TT4均值分别为102.82、103.46、101.80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6.48、16.66、16.17;TSH均值分别2.26、2.25、2.23 mIU/L,标准差分别为1.33、1.28、1.28。TT3在贝克曼DXI800检测平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某些检测平台上,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L-720会对血清TT3检测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肝移植术中各血液成分输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74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按照性别、年龄、病理诊断和术前凝血酶原时间进行分组,采用单变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变量与血液成分输注量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中平均血液成分输注量为悬浮红细胞(9.65±8.73)U、新鲜冰冻血浆(7.74±6.34)U、冷沉淀(12.03±17.69)U、单采血小板(0.62±0.87)U。男性组和女性组间各血液成分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病理诊断可作为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用量的预测因素,不能用于预测悬浮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的用量;术前门异常组的患者术中各个血液成分的输注量明显高于PT正常组(P〈0.05)。结论年龄、病理诊断、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可用于预测肝移植术中血液成分用量,指导临床输血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对贫血早产儿调节性T 淋巴细胞(Tregs)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儿科需要输血治疗的贫血早产儿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浓缩红细胞输注) 和观察组(洗涤红细胞输注)各48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s的比例。结果:输血后两组患儿的输血量、输血次数、输血后血红蛋白以及输血后血细胞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Treg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对照组Tregs比例比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输血后观察组Tregs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呼吸暂停、体质量增加缓慢、喂养困难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分别为60.4%、22.9%、36.3% 和(32.14±6.21)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0%、39.6%、14.6%和(41.25±8.16)d (P<0.05)。输血后观察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贫血早产儿输注洗涤红细胞后对Tregs无显著影响,并且有利于早产儿贫血临床预后好转,因此符合输血指征的贫血早产儿推荐使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60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析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种成分血的使用比例。结果 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中以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占33.7%;血浆占22.4%。结论大量输血患者在各种成分血的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郑州市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相关检查证实为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50例:年龄10~48岁。所有患者共367例次输血。应用统计软件对100例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率为71.79%,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输注Ⅷ因子浓缩剂、冷沉淀治疗血友病有效率分别为97.30%、100.00%,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4.9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注全血治疗贫皿的有效率为65.6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输注粒细胞治疗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有效率为67.8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5%。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并且可以分离血液成分,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近5年临床使用血液制品情况,为用血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用血情况和科室用血结果及成分输血率进行比较。结果:全院血液制品使用总量变化不大,成分输血率在99.1%左右,科室用血量比较,以普外科用血最多。输血指证符合率为93.5%,输血不良反应率为1.1%。结论:临床用血情况已逐步走向正规化,但仍需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和使用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与记录NHFTR的发生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输血成分的NHF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例患者发生NHFTR,其中11例为首次受血者,16例为多次受血者,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均与NHFTR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次受血者发生NHFTR的概率略高于首次受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TR的发生率较高,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血液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增加,并有效预防NHFT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