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21-1323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所选104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第一次TCD检测,记录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经治疗3个疗程后再次记录平均血流速度。结果:通过针刺四神聪等治疗可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有所减慢,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有所增快。结论:针刺四神聪为主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步长头痛宁胶囊对不同血流改变的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头痛宁胶囊治疗本病85例,其中血流速度增快者50例,血流速度减慢者12例,两侧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者14例,血流速度无明显异常者9例。结果:血流速度增快者有效率94.00%,血流速度减慢者有效率80.00%,两侧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者有效率为92.86%,血流速度无明显异常者有效率为77.78%。4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步长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肯定,尤其对血流速度增快和双侧血流不对称的偏头痛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技术(TCD)对251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检测,观察脑血流变化。结果:251例中,血流速度减慢者125例,占总数49.8%。血流速度加快者80例,占总数 31.9%, TCD诊断为血管痉挛或血管狭窄。单支血管血流信号消失, TCD诊断为血管闭塞者5例,占总数1. 99%。血流速度正常者40例,占15.9%。 TCD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者卫例。结论:提示经颅多普勒(TCD)可动态地监测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从而对(VBI)的诊断、定位、观察疗效及指导治疗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灸和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TCD检查并予针灸和手法治疗,对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27例,减慢3例,其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针灸、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灸联合手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疗效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3.0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13%;观察组眩晕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9.63±3.71)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16±3.39)分;观察组治疗前脑动脉血流减慢者或增快者治疗后脑动脉血流Vm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VBI所致眩晕可双向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缺血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脑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丽  黄亮  黄燕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188-119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发病后中医证候与脑动脉血流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进行研究。按病灶侧血流速度分为血流速度减慢组、增快组、正常组。以血流速度为应变量,以证侯积分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多因素采用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缺血中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有影响的证候。结果:风证、火热证积分是血流速度增快的重要影响因素,痰证和气虚证的积分是血流速度减慢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缺血中风患者的证候与TCD所测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存在相关性。表现为风证、火证的积分越高,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可能性越大,痰证、气虚证积分越大,血流速度减慢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衡刮痧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平衡刮痧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并且予口服西药颈椎牵引作对照,经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者,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上升幅度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者,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刮痧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有肯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4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2星期后对其治疗前后的症状、TCD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解。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指标、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使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Vm回升,也能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Vm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能使椎-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和Vs/Vd比值DI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指标、体征,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颈试验经颅多普勒(TCD)在颈性眩晕诊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对对照组30例健康受试者以及罹患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辨证分型后进行中立位和转颈试验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①罹患组常规中立位检测血流速度异常者91例,阳性率为75.8%;行转颈试验后,TCD检查血流速度异常者为107例,异常率提高到89.2%。②各型颈性眩晕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各自的特点。痰湿阻络组血流速度增快,呈低阻力波型;肝阳上亢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但呈高阻力波型。肝肾阴虚组血流速度减慢,呈高阻力波型;气血亏虚组呈血流速度减慢;结论:①转颈试验TCD检查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有其特殊价值;②椎动脉痉挛与狭窄、脑动脉弹性减退或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下游小动脉闭塞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病因之一,各中医证型患者的TCD表现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调节作用。方法:75例颈性眩晕病人经颅彩色多普勒仪(TCD)检测,根据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为血流加快组和血流减慢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TCD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流加快组治疗后血流减慢,血流减慢组治疗后血流增加,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研究彩超检查在CSA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CSA患者35例,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挟肝风、挟痰、气血亏虚4型,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于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管径、阻力指数(RI)等参数变化情况。并与30例健康成年人VA及BA的参数作比较。结果35例CSA患者与正常人比较,VA、BA血流速度减慢、RI增高、VA管径缩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1.4%;VA及BA的血流速度增快、RI降低,而管径变化不大。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对CSA有较好的疗效,能使VA、BA的流速增快,降低其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彩超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监测CSA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手法和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骨质发生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椎一基底动脉及交感神经,使椎一基底动脉痉挛,血流速度减慢,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肢麻等症状。笔者自2001年8月~2003年8月采用手法和中药治疗61例颈性眩晕患者.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头痛TCD与临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对200例经临床与经颅多普勒(TCD)确诊为血管性头痛的患者,详细观察了TCD表现与临床的关系。发现血管性头痛的患者是以血流速度增快为主,以血流速度减缓及两侧相应血管的血流速度不对称为辅;头痛的程度与血流速度及累及血管的多少有明显关系;典型偏头痛发作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且多为患侧提示头痛侧血管痉挛,非典型偏头痛血流速度轻度增快多为双侧提示血管张力性增高,两者发病机制有所不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例患者均系1995~1998年门诊患者,经临床与TCD,部分患者做了CT检查而确诊。典型偏头痛42例,一般血管性头痛158例…  相似文献   

14.
王强  朱广旗  胡蓉 《中国针灸》2009,29(11):861
目的:观察针刺、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效应差异及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VBI患者按经颅多普勒(TCD)提示的血流速度不同分为针刺组(31例)、药物组(29例).针刺组针刺风池和"供血"穴,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2周后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TCD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_s)、舒张末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回升,亦能使血流速度增快的V_s、V_d、V_m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改善幅度与药物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及药物治疗前后,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V_s/V_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风池及"供血"穴对VBI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一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尚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VBI患者依照经颅多普勒检测表现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系统观察了针刺风池、天柱及C4.6夹脊对两种不同类型VBI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针刺风池、天柱、C4.6夹脊穴既可使椎-基底动脉异常减慢(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升高,又可使异常加快(高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减慢,即可针对椎-基底动脉的不同病理状态调节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使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类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采用血府逐瘀胶囊(大黄、红花、桃仁、柴胡、当归等)配合针刺(风池穴)治疗本病58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粘度改善有显著疗效,并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的功效,有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花注射液抗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CTL)对休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探讨红花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复制家兔休克动物模型,把21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和CTL治疗组,利用显微录像技术观察休克发生后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口径的改变并定量测定红花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 休克发生后肠系膜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灌流量减少,CTL可使肠系膜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液灌流量增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微血管口径改变不明显.结论 CTL可以增快休克时肠系膜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液灌流量,具有抗体克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不是通过改变血管口径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主观症状多而客观依据少 ,对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带来一定困难。本研究采用颈颅多谱勒 ( TCD)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血流速度检测 ,并与健康者作比较 ,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根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诊断标准 [1]  ( 1 )曾有猝倒发作 ,伴有颈性眩晕 ;( 2 )转颈试验阳性 ;( 3) 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 4 )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0例病例均选自门诊病例 ,且经 TCD检查均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者为入选对象 ,其中男3…  相似文献   

19.
活血汤治疗血管性头痛对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性头痛是以血管紧张 ,血流速度增快 ,5 -羟色胺减少 ,组织胺增多等因素引起的头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症状。近年来应用TCD发现血管性头痛的病人大多有脑动脉痉挛 ,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中医认为血管性头痛 ,为内伤头痛范畴 ,病因多为气滞血瘀。笔者应用活血法治疗该病 ,并用TCD观察了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 ,发现活血汤对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有明显影响 ,使血流速度减慢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选用 74例血管性头痛患者为门诊患者 ,其中女性 5 2人 ,男性 2 2人 ;年龄最大者 5 7…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项针治疗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将90例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患者采用头项针,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2组病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对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患者的症状改善,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改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的改善作用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项针治疗小脑性梗塞共济失调疗效显著,同时可以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状态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