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喻昌的《尚论篇》进行了探讨,认为喻氏赞同方有执的错简观,力主重新编次《伤寒论》;重视以纲带目,提出“三纲鼎立”说为其治伤寒学的主要思想。在研究《伤寒论》的同时,对其中的温病内容也另立专篇进行了归纳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700余年而不衰,除著作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还与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工作分不开。 在芸芸众多的《伤寒论》研究者中,新安医家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撰写了大量著作,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现择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创错简重订 开伤寒学派 尽管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名家辈出,但形成学术上的流派却始于明代方有执。  相似文献   

3.
喻昌(公元1585~1664年),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是中国医学史上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氏生平著述甚多,流传后世且影响深远的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本文拟对喻氏“三纲鼎立”学说及其意义和启示作一探讨。1“三纲鼎立”学说的内容喻昌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是一位具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的医家,他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论篇》一书中,喻氏源于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钻研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活动,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对《伤寒论》的篇章结构作了新的调整,他认为《伤寒论》经晋…  相似文献   

4.
从“伤寒”的涵义、“学科”的涵义、《伤寒学》和《(伤寒论)学》各自应包含的内容等几方面来剖析《伤寒学》教材名称的科学性,认为原《伤寒论讲义》教材无需更名,如果为了与原有教材有所区别,认为叫做《(伤寒论)学》要比《伤寒学》更恰当。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研究者日众,伤寒学研究蔚然成风,伤寒学派开始形成,“经方”崛起,使《伤寒论》研究走向新阶段,为明清时期的伤寒分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旭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7):32-33
李克绍(1910~1995),山东牟平县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都有所开拓。著作有《金匮要略浅识》(王万杰、刘洪祥合作),《伤寒论讲义》,《伤寒解惑论》和《伤寒论语释》等。现择其以经方治胃痛经验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绍派伤寒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伤寒学派,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奠定了绍派伤寒的体系基础。此书经过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等几代人的修订,内容及卷数有所增添。何秀山首次注解其义,何廉臣历经13年修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曹炳章重新整理,徐荣斋引用现代学理给予重订,何廉臣修订《通俗伤寒论》,大大充实和丰富了《通俗伤寒论》的理论,使之更臻于成熟,对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喻昌作为伤寒学派中错简派之中坚,其学说尚论仲景伤寒,倡导三纲之说;重订突出治法,释义不落俗套;虽嫌标新立异,却开创了《伤寒论》学术争鸣的先河,亦开启了后世医家们从多角度研究《伤寒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国内出版的数十本伤寒著作中,我对李克绍教授的《伤寒解惑论》和陈亦人教授的《伤寒论求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印象最深。再读《伤寒论求是》,益感本书见解独到,论说中肯,不尚玄谈,不落窠臼,诤诤之言,凿凿之据,洋洒十三万余言,一气呵成。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诚为伤寒专著之佼佼者。  相似文献   

10.
在金元时代医家争鸣的影响下,伤寒学在明代也出现了争鸣局面.最有代表性的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王肯堂《证治准绳·伤寒》、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他们立足于临床辨证研究之,各具特色,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现简述于下.理论上各树一帜方有执认为三纲学说是《伤寒论》理论的精华,也是方氏“竭二十余年精力,寻求端绪,排比成编,矫正前失,以见仲景之真”之依据.从此出发,方氏始用三纲学说研究伤寒.三纲学说基本内容有二.  相似文献   

11.
在金元时代医家争鸣的影响下,伤寒学在明代也出现了争鸣局面.最有代表性的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王肯堂《证治准绳·伤寒》、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他们立足于临床辨证研究之,各具特色,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现简述于下.理论上各树一帜方有执认为三纲学说是《伤寒论》理论的精华,也是方氏“竭二十余年精力,寻求端绪,排比成编,矫正前失,以见仲景之真”之依据.从此出发,方氏始用三纲学说研究伤寒.三纲学说基本内容有二.  相似文献   

12.
试论《伤寒论》六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说《伤寒论》六病的意义,首先要明确"伤寒"的涵义,《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云:"伤寒有五。"张仲景在原著《伤寒杂病论》的太阳病中,分别论述了中风、伤寒、温病、风温以及痉、湿、眒等外感病证,由此可见该书所论的伤寒,是包涵各种外感及流行病在内的广义伤寒。既然伤寒包涵多种外感流行病,那么,仲景为什么只在太阳病中,分别作简单的论述,而不对各种外感病作深入的跟踪研究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分析对比,论证了中风与伤寒的差异。中风并非外感风寒所引起,也非伤寒的表虚证,而是风中含有温热病邪。  相似文献   

14.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编订颁发的大型医学丛书 ,编辑之时正适国力鼎盛的乾隆时期 ,乾隆务求标榜文治 ,下谕太医院“尔等衙门该修医书 ,以正医学”,并先后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 ,吴谦等人编著 ,于公元 1 742年 (乾隆 7年 )大功告成。此后本书为太医院及民间习医之士学习所用 ,广为流传。至今我国台湾省中医师特种考试依然沿用《医宗金鉴》作为主要参考书目。我院海外教育学院在国内率先开设《医宗金鉴》教学 ,我们承担了伤寒部分的教学工作。《医宗金鉴》伤寒部分可以说是由吴谦主编的《伤寒论》教材 ,与中医院校开设的《伤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如何掌握常见的疑难点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笔者体会对怎样学好《伤寒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伤寒教学与临床──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探讨蒋小敏(中医系伤寒教研室)关键词《伤寒论》,教学方法,临床应用由于有些医家认为《伤寒论》是专论外感病,与内科杂症无关,因而得出该书只能指导外感病证治的错误结论。这主要是误在围于书名,错误理解“伤寒”涵义。今日的...  相似文献   

17.
郝印卿,男,58岁,湖北中医学院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伤寒论》专家洪子云教授和李培生教授。1981年毕业,现任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郝教授舌耕之余,阐编撰出版《中医多选题题库·伤寒分册》、《中医学问答题库·伤寒分册》等论著七部,发表《论伤寒内经是脏腑、经络、气化的有机结合》、《伤寒论·递变源流叙议》等学术论文30余篇。问:郝教授,近年来中医界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空气已不如八十年代那么浓厚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也在减少。您一直从事《伤寒论》教学和研究,对此您感想如何?郝印卿:研究不敢当,只能说是一直在孜…  相似文献   

18.
李心机教授,师从伤寒巨匠李克绍先生,从事《伤寒论》研究40余年,颇有心得,见解独到。近六年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三部专著——《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通释》、《伤寒论图表解》,是先生40余年对《伤寒论》学习、讲授、研究,尤其是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实践体会的总结,其达到的学术高度,反映了先生在伤寒论研究领域深厚的学术造诣。  相似文献   

19.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20.
陈亦人教授对《伤寒论》的见解及其运用林真寿(浙江省椒江市中医院317700)主题词《伤寒论》,仲景学说,经方南京中医学院陈亦人教授致力于《伤寒论》教学和研究三十多年,颇多创见。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和《伤寒论求是》,在全国影响较大,为继承和发扬《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