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卵巢切除后大鼠骨小梁形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目的是建立大鼠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模型,分析骨质疏松后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选用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OVX和sham组,取大鼠右胫骨干骺端,对骨小梁微构筑进行观察。结论为OVX后骨重建,St,Nd-St区最显,OVX后MAR先升高后降低,这可能是骨质疏松后骨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量和松质骨显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相对较为成熟的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并借助工程学上的Euler定律,以活体无创三维成像方法,对小梁骨的结构和连接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横向排列的骨小梁逐渐消失,纵向骨小梁变细,与周围的小梁逐步失去其连接性;二维横断面图像在小梁连接性描述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小梁骨在垂直方向的走向并非规律有序。由于松质骨的显微结构具有不同的类型,它们之间不能等同比较。结论三维结构连接性和连接密度的结果显示板状型的小梁具有较高的连接密度和较小的连接性;而杆状型的小梁则连接密度较低和连接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瘦素通过对椎体骨质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性。方法获取12个6月龄雄性ob/ob小鼠(瘦素缺乏小鼠)和野生型小鼠(C57BL小鼠)的腰5椎体(各6个),通过Micro-CT检测比较两者骨密度、皮质骨厚度、小梁骨体积、小梁骨厚度、小梁骨数量、连接性密度、结构模型指数等显微结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6月龄ob/ob小鼠的椎体骨密度及小梁骨厚度增大,椎体连接性密度(Conn.D)明显增加;椎体骨小梁间隙明显减少;椎体结构模型指数(SMI)明显减小,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小梁骨体积((BV/TV)、小梁骨数量增加、皮质骨厚度增大,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瘦素可能通过对小鼠椎体骨质代谢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从而进一步影响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4.
卵巢切除后大鼠骨小梁重建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大鼠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模型,观察在卵巢切除诱发骨质疏松条件下骨小梁重建的电镜变化,分析骨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方法: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36只,分4、8、12周组,每组分OVX(卵巢切除组)和SHAM(假手术组)两小组。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胫骨近干骺端骨小梁的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①骨小梁骨重建活动分布于骨小梁微构筑各个部位,但以St、Nd-St区最显著;②OVX后骨小梁穿孔、断裂多见于水平骨小梁,骨小梁网状结构4周时完整,第8周和第12周后逐渐被破坏,12周最严重;OVX后骨小梁表面的胶原纤维逐渐变得杂乱、稀薄。结论:OVX后St、Nd-St区骨重建最活跃,这可能是骨质疏松时骨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对椎体骨折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负重功能依赖于椎体的组织结构特性及各种活动中的承重情况。随着机体衰老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椎体小梁骨强度及椎体结构的负荷能力都出现下降。椎体周围肌肉韧带系统的退化也对椎体负重产生不利影响。当椎体不能承受内部的应力 ,椎体骨折就随之发生。本文将对骨质疏松对椎体骨折的内在影响机制及其预防措施作一综述。1 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正常人的椎体主要由小梁骨构成 ,小梁骨彼此纵横交叉形成椎体的初级结构。当外力作用于脊柱 ,产生的压缩力通过椎间盘传导到椎体终板 ,由小梁骨中心向四周发散 ,在椎体内部形成应力[1] 。如果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体下腰椎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三具新鲜尸体捐献者,取出L3~L5椎体后剔除软组织。按脊柱两柱理论将椎体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并使用高精慢速锯,于椎体区垂直上下终板切割4片,右侧附件区沿椎弓根长轴切割1片,左侧附件区沿上下关节突长轴切割(1片),将骨骼制备成若干厚约3mm的骨组织切片,并经砂纸打磨。9块椎骨共计产生54分骨组织切片(椎体区36片,附件区18片)。应用维氏方法测量骨切片不同区域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显微硬度值(单位:HV)。采用50g力加载50s、维持12s的标准操作方法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硬度值,取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每块椎体选取11个区域,9块椎体共进行495次有效压痕实验并取得显微硬度值,观测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结果:下腰椎硬度范围为20.7~48.8HV,其中皮质骨骨硬度为32.86±5.35HV,松质骨骨硬度为31.25±3.55HV;其中皮质骨平均硬度为32.11±5.17HV,附件区皮质骨平均硬度为33.46±5.43HV;椎体区松质骨平均硬度为30.41±3.07HV,附件区松质骨平均硬度为32.10±3.83HV,附件区皮质骨骨硬度/松质骨骨硬度均高于椎体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3~L5不同受试者下腰椎同一部位的骨硬度数值不同,但是部位之间的变化规律与整体一致。结论:下腰椎不同部位的显微骨硬度值存在显著差异,附件区皮质骨和松质骨骨硬度分别高于椎体区皮质骨和松质骨骨硬度。  相似文献   

7.
髂骨嵴活检不仅显示与年龄相关的小梁骨体积减少,而且也显示与年龄相关的微结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引起小梁骨的连续性丧失。这两个因素可以造成随年龄增加的小梁骨的明显丧失。在负重的小梁骨中(如椎体的中央部分),小梁骨网架呈极度的各向异性——网架中的垂直柱很粗厚,而水平柱很薄。因之,与年龄相关的椎体小梁骨的改建可导致严重的小梁骨丧失。作者以前发现椎体小梁骨的各向异性随年龄而增加,此外还发现随年龄的增加,骨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椎体小梁骨面积比值与QCT骨密度值之间相关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6例病人,分为30~50岁和50岁以上两组,对第三腰椎行CT扫描,并以80HU、100HU和120HU不同阈值分别计算小梁骨面积比值(小梁骨面积/兴趣区面积),与此同时检测相同层面QCT骨密度值。结果两组中以100HU为阈值测得的椎体小梁骨面积比值与骨密度之间有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r1=0.789(P<0.0001)和r2=0.758(P<0.0001)。结论椎体小梁骨面积比值与骨密度间密切相关,由此我们可通过小梁骨面积比值对骨密度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在体外构建的具有仿生结构的双相磷酸钙(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组织工程骨块植入犬股骨头缺损内的骨再生情况及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效果。方法 以犬股骨头的松质骨样本Micro—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图像为基础,提取其中的图像信息,利用三维凝胶叠层成形法制备出具有仿骨小梁结构的陶瓷支架。在体外利用诱导分化的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与仿生BCP支架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块,将其植入10只犬的股骨头负重区骨缺损内;另取10只火作为对照组,在股骨头骨缺损区内打球植入自体松质骨粒,对比观察仿生BCP骨块的植入效果。结果 制备出的股骨头仿生BCP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支架小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板状模型;细胞在支架表面大量生长。植入动物体内30周后,实验组火股骨头外形基本完整,新生骨质包绕支架小梁并沿支架表面生长,而对照组犬股坩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结论 仿生BCP组织工程骨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犬股骨头负曩区骨缺损后,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股骨头塌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中分别取出3组患者少许椎体样本,椎体样本大小相等,不影响手术疗效的同时亦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均表示知情同意。随后分别对取出的椎体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以了解及对比3组患者之间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小梁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对比骨质疏松患者组、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下降显著(P0.01);骨质疏松患者组对比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下降显著(P0.01)。结论较低的椎体BMD和BMC是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患者和暂无骨质疏松人群需要预防BMD、BMC的下降,防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