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9,8(4):28-31
张仲景运用附子药对既能治疗寒证,又能治疗热证,还能治疗寒热夹杂证,而合理运用附子药对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用量调配关系,常用附子药对有附子配大黄、附子配黄连、附子配乌头、附子配甘草、附子配白术、附子配黄芩、附子配细辛、附子配茯苓、附子配薏苡仁、附子配人参、附子配大枣、附子配粳米、附子配灶心黄土、附子配干姜、附子配栝楼根等,临证若能合理运用附子药对常常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3.
附子多糖(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polysaccharides, AP)是从附子药材及其各种炮制品中提取得到的一类生物活性大分子。自1986年首次分离得到附子多糖以来,陆续发现其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抑郁、脏器保护、降血糖和抗炎等药理作用。近年来,随着多糖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技术的发展,已从附子及其炮制品中分离得到20多种附子多糖,它们在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糖苷键等结构特征以及生物活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附子多糖在发酵、浸泡、蒸煮等复杂炮制环境下可能发生溶解、降解或变构,导致附子多糖结构的多样化,这为深入理解附子多糖的结构-活性关系提供了可能。因此,该文系统梳理了附子多糖的结构、构效关系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附子多糖的生物活性以及潜在的起效机制,并对附子多糖开发应用所面临的技术挑战进行了讨论,以期促进附子多糖的质量控制与深度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唐宋时期记载治疗肢体痹方剂中附子的应用研究,梳理附子使用剂量、炮制及配伍方法,以期指导现代临床应用。方法 整理唐宋医籍中治疗肢体痹方剂,筛选其中含附子的方剂,经古今剂量换算等,分析附子的使用范围、剂量、炮制及配伍情况。结果 唐宋时期肢体痹方中,附子应用范围广,不仅用于寒邪所致之痹,通过药物配伍,也运用到热痹的治疗中;痛痹、行痹、着痹三痹之中,以痛痹使用附子为多。唐宋时期肢体痹治疗方药中,汤、丸、散剂的附子常用剂量相仿,以汤剂剂量跨度最甚,最大使用量为160 g。宋代煮散剂中附子的每服剂量远远低于唐代剂量。肢体痹方中附子无特殊煎煮法;附子-防风是常见的减毒配伍药对。结论 疼痛是应用附子治痹之契机,根据是否兼热酌情佐以清热;中小剂量、常规煎煮或许更能发挥附子抗炎镇痛之效,且无中毒之虞;防风与附子相配治痹,既能增效又可减毒。唐宋时期附子治痹经验对当今风湿病中医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w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和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主要成分,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附子主产四川江油、安县、北川、青川及陕西汉中地区等,以四川的“江油附子”最为著名。国内外对附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有效成分及其药理药效等方面,而贮藏生理还缺乏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附子GAP和产品质量。本研究对附子采用室内自然堆放、麻袋覆盖、沙藏、冷藏4种常见贮藏方法,通过对含水量、呼吸速率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初步探讨了附子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为附子产地贮藏与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经方附子丸散的状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四逆汤,金匮肾气丸,药王续命散,偏正头风散,类关乌头酒;李可附子丸散的研发:李氏破格救心丸,李氏麻细梅参丸,李氏培元固本丸,李氏偏正头风丸,李氏四逆丸,李氏青龙丸,李氏金匮肾气丸,李氏乌头丸,李氏附子理中丸,李氏奔豚丸;附子丸散的设计思路:附子丸散的基础方,附子丸散的基础有效量,附子丸散的改良,附子丸散的变通,附子丸散的禁忌。  相似文献   

7.
附子毒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为亮  徐楚江 《广西中医药》1997,20(3):43-44,51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附子与去毒附子的镇痛和常压耐缺氧作用,观察附子毒生物碱对附子药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附子所含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既是毒性性成也应是有效成分。提示附子的炮制不但要考虑减毒,更应重视存效。  相似文献   

8.
附子、乌头在中医临床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方中多次出现。据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用附子之方剂有36首,张景岳将附子列入“四味”药之一(指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四味药是拯疾扶危要药),学习掌握好附子、乌头的药性及功用在中医临床上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学习掌握附子、乌头,以便在临床上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援  刘国庆 《江西中医药》2006,37(10):41-42
附子,辛、热。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急病用附子,救病人于危急之际;虚寒病用附子,起沉疴于举手之间,现将多年临证使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有,几近廿方之多,竟占全书112方的六分之一强。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附子为常用的大宗传统药材,其质量关系到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对古代及现代附子的品质评价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综述。研究发现,加工过程炮制不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缺乏,存在过度炮制,是导致附子饮片质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同时附子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如在附子重金属、农残、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以及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等强心成分的质量控制方面均较为薄弱,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建立附子炮制质量规范;此外,种质、产地、栽培方式、采收、加工、贮藏及商品规格等均是影响附子品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与成分及功效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深入,上述问题的阐明,是附子品质提升和科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郭一多  刘静毅 《河南中医》2009,29(9):839-84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组方用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如附子生用,取其回阳救逆,附子炮用,取其温阳散寒,炮附子重用,取其祛寒湿痛,炮附子轻用,取其寒热错杂,炮附子常用,取其温肾化气。  相似文献   

13.
附子临床配伍运用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410007)方立成主题词附子/治疗应用,中药配伍附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人心、脾、胃三经。根据本人多年临床实践,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才能发挥应有效能。现将附子在临床上的...  相似文献   

14.
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元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附子的应用很广,由于附子应用不当易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安全用药非常重要,为了促进临床安全应用附子,本文探讨了影响附子毒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镇痛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镇痛抗炎作用比较研究邱明义,曹远礼,俞良栋,李波(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均为《伤寒论》之方,三方均有止痛之功。为了验证三方的镇痛作用,特作如下有关实验。1实验材料1.1药物附子汤(附...  相似文献   

16.
附子贮藏过程中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1]。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和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主要成分,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2]。附子主产四川江油、安县、北川、青川及陕西汉中地区等,以四川的“江油附子”最为著名。国内外对附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有效成分及其药理药效等方面,而贮藏生理还缺乏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附子GAP和产品质量。本研究对附子采用室内自然堆放、麻袋覆盖、沙藏、冷藏4种常见贮藏方法,通过对含水量、呼吸速率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初步探讨了附子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为附子产地贮藏与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例附子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过程,分析附子中毒与附子用量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附子大剂量使用以45g为宜。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文中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各有所见,颇多发挥。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各种杂症,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9.
薛盟举  李永勤 《北京中医》2006,25(12):743-744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药,若临床运用得当,往往立起沉疴。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毒之品。历代医家在用附子之时,每每慎之又慎不无顾忌。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在临床上虽有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  相似文献   

20.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旁生根块。辛、甘,大热;有毒。生附子,剧毒。归心、脾、肾经。笔者在临床中重用附子治疗多种难治性疾病,均获良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