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图舌(良性游走性舌炎)是一种常见的浅表性良性舌部炎症,临床表现为丝状乳头剥脱红斑区伴周围黄白条带状微凸边缘,病理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大多数患者无症状,病损可自愈,常有复发,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当病损累及舌部以外口腔黏膜时称异位性地图舌(游走性口炎),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均似地图舌。地图舌病因尚不明确,与年龄相关,儿童多发;危险因素复杂,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过敏体质、精神压力、吸烟、内分泌因素以及缺锌等;可伴发其他疾病如沟纹舌、银屑病、糖尿病、胃肠紊乱、灼口综合征或唐氏综合征等。地图舌是否为银屑病的口腔表征尚存争议,其与沟纹舌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地图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Unna于1881年叙述“舌的剥脱斑”为一种舌损害,其特征为形状和大小多变的红斑环绕以肥大的丝状乳头。红斑位置和大小之迅速变化导出了一些名称:“游走疹”,“游走性红斑”,“良性游走性舌炎”和“地图样舌”。一些作者最近推荐用“舌和口腔粘膜剥脱斑”为叙述之名称。游走性舌炎的发病率按一些研究者的资料为0.28%—14.4%。关于病因见解不一,有些作者认为是先天性异常,有些作者则认  相似文献   

3.
小儿地图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图舌 (Geographictongue)又名游走性舌炎 (Migratoryglossitis) ,是儿童常见的舌粘膜疾病。一、流行病学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地图舌患病率的报道[1~ 8]。虽有不少报道认为地图舌无明显的性别和种族偏向 ,但Banoczy[9]认为女性多于男性 ,两者之比为 2 :1 ;而Chosack的普查结果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1];国内也有报道认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8]。Kleinman[5 ]在普查中发现白人儿童的地图舌患病率是黑人及其它肤色儿童的近两倍 ,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Chosack也认为地图舌…  相似文献   

4.
地图舌又称游走性舌炎,为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地图舌超微结构的报道。为了更好地了解本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应用电子显微镜对两例典型地图舌的活检标本进行研究。标本取自两个年轻患者患舌的前半部,每例包括白色高起的边缘区和红色光滑的剥脱区。标本经过固定、包埋,制成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前者以亚甲兰(mettnyleue blue)  相似文献   

5.
良性游走性舌炎(BMG)又称为“地图舌”,是一种临床上易于诊断的炎症性病变。其特征是影响舌背粘膜。各年龄组发病率大致相等。有人认为BMG有遗传倾向,大概为多基因遗传。业已证明,BMG患者HLA-B15组织型较多。而同样也有研究证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即青少年糖尿病)患者HLA-B15组织型亦常见。本文作者即试图证明BMG与IDDM可能存在的关系。本组病员87人,均最近诊断为IDDM,年龄1岁~49岁,平均15.5岁。全部作了全面的口腔检查,对其中82人测定HLA-A、B、C和D位点总共80个组织抗原,方法为Bodmer等和  相似文献   

6.
灼口综合征     
灼口综合征(Burningmouthsyndrunce,BMS),有很多不同的命名:有舌灼痛、舌痛、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感觉异常、口舌感觉异常、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等。有人认为“舌痛”易与舌及舌咽神经痛混淆,提出“舌异常感症”更符合本征的特征。亦有称“舌灼感”(glossopyrosis)的[1~3]。一、病因BMS的病因不明。有许多资料分析一些发病因素[4~9],目前常将有明显的“致病”因素列入为本征的病因:①局部刺激因素,如不良修复体、残根残冠、咬紊乱等,②裂纹舌、地图舌、菱形舌、萎缩性舌炎、叶状乳头炎等;③全身…  相似文献   

7.
1831年以来,许多文献都描述了地图舌。1955年,Cooke首先描述了发生于舌部以外的地图性口炎(geo graphic stomatitis)。至今,地图性口炎病因仍然不清,但因其组织学上有类似银屑病之处,因而被认为是银屑病的一型。地图性口炎的同义名有;游走性红斑、环状游走性红斑、异位地图舌、Cooke氏病、游走性口炎、簇状游走性口炎,游走性粘膜炎等。地图性口炎可能发生于颊粘膜、唇粘膜、粘膜皱折、前庭、口底、软腭、悬雍垂、牙龈等多个部位。尽管并非所有的地图舌病人都伴有地图性口炎,但几乎所有的地图性口炎病人都伴有地图舌,也常伴有沟裂舌。地图性口炎的损害表现为扁平环状的红斑性区域,外围为平坦或微高起的角化性白色边缘。损害周界清  相似文献   

8.
黄腐植酸钠(简称黄腐酸钠)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皮肤科等临床医学的许多领域。本院在使用黄腐酸钠治疗口腔溃疡的同时,发现对地图舌(慢性剥脱性舌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未发现不良反应。黄腐酸钠治疗地图舌尚未见报道。本院自1981年12月至1986年8月试用黄腐酸钠治疗地图舌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1987年曾报道过灼口综合征(BMS)患者98例,其中绝经后妇女占3/4,舌部单独或与其它部位同时受累者占78%,除游走性舌炎外,无其它明显的粘膜病变。精神因素似乎是最重要的病因,其它尚有口干和念珠菌病。义齿、贫血、高血压、过敏和高血糖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进一步描述BM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图舌为原因不明性丝状乳头剥脱的非特异性舌疾患。1881年首先由Unna提出称之为区域剥脱性舌,又观察到损害能扩大融合类似“地图边界”而称其为地图舌。1955年Cooke又描述了发生于舌外口腔粘膜上的类似损害称之为地图样口炎。近年来,地图舌与系统性疾病,特别是与全身性脓型疱型银屑病之间关系争论很大。在口腔临床工作中,地图舌并非罕见,而系统报告所见不多。本文拟结合本病特征作一综述,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萎缩性舌炎患者的舌背细菌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舌背菌群在萎缩性舌炎状况下的变化,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60例萎缩性舌炎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志愿者,检查两组的一般情况、口腔健康状况、唾液流量及pH值,采集舌背菌群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舌炎组以疼痛、口干、味觉障碍为主要症状,女性患者占75.00%。2)舌炎组中,系统性疾病以胃炎、冠心病、贫血较多见。3)与对照组相比,舌炎组的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唾液流速和pH值均较低。4)舌炎组与对照组、伴有不同系统性疾病的舌炎患者与对照组、完全型与局限型舌炎患者相比,舌背某些细菌(如血链球菌、口腔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等)的菌落数量和检出率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萎缩性舌炎是宿主、口腔环境、微生物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舌背菌群的改变与萎缩性舌炎之间的具体关系尚无定论,但舌背菌群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联系。  相似文献   

12.
萎缩性舌炎是指舌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可由多种全身性疾病引起。除舌乳头萎缩消失外,舌上皮全层以至舌肌都可萎缩变薄,全舌红绛,光滑如镜面,故又称光滑舌或镜面舌[1]。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是复杂的,慢性贫血、干燥综合征及维生素缺乏等均可导致舌乳头的萎缩。因此,临床治  相似文献   

13.
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是多种疾病引起的舌粘膜的萎缩性改变。本文对它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面作了初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口疮的病因尚不明确,对其发病机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不少人认为系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病可归纳为下列一些特点:(1)病因不明;(2)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3)女性患者较多;(4)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5)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6)病变组织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7)血清抗体球蛋白高于正常水平;(8)有相应的血清抗体。上述(1)~(6)条均符合复发性口疮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慢性剥脱性龈炎(DG)不属于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这一论点已得到公认。DG的临床特征为附着龈和游离龈的红斑。红斑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病变有时以红斑占优势,脱屑很少;部分病例有大面积的剥脱面,暴露结缔组织创面。用手指揉压外观正常的粘膜可产生剥脱,或很快隆起形成血疱。本病病因不明,致病因素有慢性刺激、慢性炎症、激素代谢失调、营养不良、特发性及皮肤病。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及准确判断原发病,不难发现多数DG病人其病变是慢性大疱性  相似文献   

16.
<正> 正中菱形舌炎一般认为是舌的发育畸形,而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至于正中菱形舌炎局部癌变的报道并不多见。我们从1981至1983年,对临床上8例正中萎形舌炎进行了活体检查,经过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1例为恶性变,1例为疣状白斑,特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8例病人中男性5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57岁。最短病程为1个月,最长6年。局部检查:病变均位于舌背正中轮廓乳头  相似文献   

17.
萎缩性舌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对与消化系统疾病及慢性贫血有关的20例萎缩性舌炎患者采取了针对病因治疗,疗效满意。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2岁(45~68岁),病程为5个月~3年。20例患者经治疗后,贫血及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舌背充血、舌灼痛、食物刺激痛均消失。菌状乳头及丝状乳头全部增生长出者8例,乳头部分增生长出者12例  相似文献   

18.
正中菱形舌炎是发生在舌盲孔前、舌背中线区的一种特殊的疾病。1907年首先由法国医生Brocq 提出,1914年Brocq 和Pautrier共同报告了17例病人,第一次对此病作了较详细的描述。1924年Lane 公布的资料使用了“Glossitis rhombica mediana”的名称,此后,通用的专业命名为“median rhomb-old glossitis”,国内译为“正中菱形舌炎”。(简称MRG)。  相似文献   

19.
萎缩性舌炎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舌背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可伴有口干及烧灼感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该病的病因复杂,临床难以进行特异性的治疗而多采用对因、对症治疗。本文将从系统性疾病、维生素缺乏、微生物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对萎缩性舌炎病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有无作为舌癌前病变研究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舌的癌前病变到舌癌 (2 4例舌白斑和 16例舌鳞状细胞癌 )发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TGF - β1的表达研究。结果 TGF - β1在舌正常粘膜和舌单纯性白斑上皮中均被广泛染色 ,其染色程度和染色范围二者表达一致 ;舌白斑伴有重度异常增生病变和舌癌病变于上皮及癌巢中染色不均匀癌 ,巢上皮染色范围和染色强度均高于或大于舌单纯性白斑病变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正常粘膜与单纯性白斑 ,单纯性白斑与异常增生性白斑 ,舌高分化鳞癌和舌低分化鳞癌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