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静  秦侃 《医药导报》2021,(2):268-273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肠外营养处方的基本情况,评估处方合理性,促进NICU早产儿肠外营养合理使用,保障患儿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地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NICU2017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使用肠外营养的早产儿按胎龄(GA)分为>34周和<34周两组,对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性别、双胎比例、分娩方式、母亲合并症、氨基酸起始采用时间、氨基酸起始剂量、脂肪乳起始采用时间、脂肪乳起始剂量、出院体质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和胸围、体质量增长速度、肠外营养维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外营养处方配比存在以下问题:热氮比过高或过低,外周静脉置管肠外营养处方的糖浓度和渗透压过高等。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肠外营养维持时间及住院时间越长;该院新生儿肠外营养处方仍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6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14 d以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是否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结果早产儿中PNAC发生14例(25%),其出生体重为(1257.56±215.34)g,胎龄为(29.81±1.52)周;非PNAC组有42例(75%),体重(1310.23±254.34)g,胎龄(32.52±1.82)周。PNAC组的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以及脂肪乳的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均大于非PNAC组。结论PNAC易发生于胎龄较低的早产儿,并且与肠道外营养的持续时间、提供热卡、脂肪乳最大剂量、静脉营养中的非蛋白质热卡过高有关。PNAC的防治应尽早开始从肠道外营养过渡口喂养,不过分追求热卡。要配比适宜的静脉营养,并及时调节肠道菌群,使用降胆酶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不同胎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随机选取120例,根据新生儿胎龄的差异性将其划分成足月儿组与早产儿组,每一组有60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外周动静脉的同步换血手术进行治疗,利用统计学理论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与出血量进行对比性分析(P<0.05)。结果两组患儿换血后的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且换血前、中、后三个阶段相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足月儿组患儿的输血量高于早产儿组患儿,且总换出率低于早产儿组患儿。早产儿组患儿体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血钾程度与足月儿组患儿相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利用换血疗法对不同胎龄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具有极好的临床疗效;足月儿可对血钾、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不良症状进行有效自我调节,但早产儿仍需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临床药师对新生儿科不合理肠外营养医嘱的干预对策,探讨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我院新生儿科3 869例患儿的肠外营养医嘱,统计不合理医嘱数量、比例,根据是否接受临床药师干预,将3 869例患儿分为干预前组与干预组,比较两组患儿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干预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较干预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降低了新生儿科不合理肠外营养的发生率,保障了新生儿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 《安徽医药》2004,8(6):455-455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喂养时易发生胃肠不耐受,从而延长了胃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本文对30例早产儿采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增加其喂养时胃肠的耐受力,使早产儿能够及早摄入足够的、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及热卡,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减少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腺苷蛋氨酸(SAMe)治疗不同胎龄段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疗效。方法:将发生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小于33周胎龄儿(41例)、大于33周胎龄儿(45例)、足月儿(44例)三个胎龄段新生儿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护肝、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及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对比各胎龄段治疗组与对照组入院治疗后第2周的各项生化指标。结果:小于33周胎龄患儿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33周胎龄患儿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后2周GG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LP、T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早产儿PNAC,对小于33周胎龄早产儿无效,对大于33周胎龄和足月儿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肠外营养策略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肠外营养,观察组予以早期肠外营养,对比两组早产儿的肠外营养效果。结果实施不同肠外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到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体质量增加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的影响,为小于胎龄早产儿制定更为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67例我院住院的小于胎龄早产儿进行头围和体重的监测,并将其按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分组,观察早期全肠外营养对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的影响;统计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肠外营养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①33~35周组和〈1.5kg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大,住院时间短,〈33周组和〉2.0kg组患儿头围和体重增长最小,住院时间较长;②早期"全合一"肠外营养从外周静脉24h均匀输入,未见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结论积极地早期应用肠外营养,防治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窒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及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64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早产儿组中重度窒息的早产儿与轻度窒息的早产儿两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月儿组中重度窒息的足月儿与轻度窒息的足月儿两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轻度窒息组中,早产儿与足月儿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中早产儿与足月儿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发生窒息的新生儿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特别早产儿,应及时治疗,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红霉素促进早产儿胃排空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儿科近2年采用小剂量红霉素促进早产儿胃排空,防止胃食管反流,使早产儿摄入足够的奶量,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及热卡,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及分组2002年9月 ̄2004年6月,我院住院早产儿73例,入院时均为无合并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胎龄29 ̄36周,平均(33±1.6)周;出生体重1530 ̄2300g。对照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胎龄(29 ̄36)周,平均(33±1.8)周;出生体重1530 ̄2350g,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方面大致相似。1.2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保障新生儿肠外营养(PN)支持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的PN处方(共计6 557张),从病种、PN处方常用药品品种、处方配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生儿PN合理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6 557张PN处方中,病种符合新生儿PN适应证,药品品种选择合理;处方配比方面存在问题,其中热氮比不合理2 149张(32.77%),糖脂比不合理1 984张(30.26%),K+浓度不合理128张(1.95%),氨基酸与葡萄糖比例不合理922张(14.06%)。结论:我院新生儿PN处方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处方配比方面存在问题。药师应严格审核处方,以保障临床新生儿P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存活出院。平均应用静脉营养5.2 d后患儿体质量开始稳步增长,应用静脉营养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静脉营养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其处方设计仍存在问题有待改进。结论:该院早产儿静脉营养处方设计需改善,临床医生和药师可以共同合作提高临床静脉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优化肠外营养审核与点评模式,规范我院肠外营养处方,促进合理用药,降低医疗风险.方法 分别调取我院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前后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用药信息,综合点评,比较优化审核规则和审核模式前后肠外营养处方合格率.结果 药师通过对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规则库进行维护,使我院全肠外营养、补充性肠外营养处方整体不合理比例均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加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静脉营养与否分为静脉营养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体重增加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营养组存活率为92.00%,对照组存活率为70.00%:静脉营养组体重增长为(225.37±16.32)g,对照组体重增长为(120.68±20.58)g;静脉营养组平均热量摄入量为(85.43±25.68)kcal/(kg·d),对照组平均热量摄人量为(67.76±22.71)keal/(kg·d);上述指标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营养组患儿未发生静脉炎、高血糖、胆汁淤积、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营养能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更快更早地增长体重,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不良反应少,对早产儿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自主设计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并调研其应用实效。方法:基于微软电子表格软件设计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肠外营养医嘱两组,由审方药师分别进行人工计算审核和智能计算审核,比较分析其审核速度和准确度;回顾性调研某院2017年1月至10月和2018年1月至10月期间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的住院患者病例,点评其肠外营养医嘱合理性,比较分析工具应用前后肠外营养医嘱合格率变化。结果:运用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审核肠外营养医嘱的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人工审核(P<0.01);该工具推广应用后,2017年和2018年同期相比肠外营养医嘱合格率平均由13%提升至80%。结论:肠外营养医嘱智能分析工具的开发应用有助于提高医院审方药师的工作效率和肠外营养医嘱合格率,临床药师在肠外营养临床规范化应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全静脉营养(TPN)处方决策支持系统,方便临床医务人员合理开具及审核TPN处方。方法:自主设计和开发基于B/S结构的TPN处方决策支持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对医院TPN处方进行审核。结果:该系统包括患者标准能量管理模块、全营养混合液(TNA)药品当量管理模块、处方合理性评价模块等功能模块。通过该系统对TPN处方的综合评价,确实发现了我院TPN处方存在的缺陷及不足。结论:该系统的应用方便了临床医务工作者开具及审核TPN处方,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TPN处方的合格率,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及临床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编制的《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制剂选择、配制、输注装置、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药事管理干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结果:选用适宜的新生儿肠外营养制剂、静脉输液配置中心集中调配肠外营养、临床药师审核肠外营养处方和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材质作为肠外营养输液袋等多项措施,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的应用,结论:通过药事管理有效规范新生儿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并通过持续改进取得良好成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肠外营养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某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使用肠外营养制剂病历,随机抽取540份,结合患者营养状况,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其肠外营养医嘱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540份肠外营养医嘱中,不合理用药医嘱161份,不合理用药率为29.8%。肠外营养医嘱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途径不当(39份,占24.2%),药品遴选不适宜(38份,占23.6%),溶媒不适宜(37份,占23.0%)等。结论:开具肠外营养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兼顾肠外营养制剂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Hospital pharmacies compound neona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olutions for administration to premature infants until enteral feedings are tolerated. The majority of these solutions pose no problem for the hospital pharmacist to prepare. Occasionally, premature infants are prescribed low volume solutions that challenge the pharmacist to ensure the proper mixing and dilution of ingredients. Formulation and dilution protoco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guide the pharmacist in determining the safest procedure for compounding neona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olutions. Staff members of Charlton Memorial Hospital pharmacy have developed a computer assisted calculation program that aids the pharmacist in following these protocols. Formulation changes suggested by the computer program should be verified by the pharmacist. Computerized documentation of formulation changes ai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harmacist and the physician. Infant safety is the primary goal of these formulation changes.  相似文献   

20.
吴海燕  韦炳华  陈杰 《广东药学》2014,(10):732-734
目的调查结直肠癌术后肠外营养的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随机调查2012年我院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348张全肠外营养液(TPN)处方进行合理性分析,依据《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评价其合理性。结果处方中存在热量供应不合理(83.33%)、热氮比不合理(35.06%)、糖类供能的比例不合理(61.78%)、组分不合理(73.28%)等问题。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肠外营养给药方案;药师有必要对TPN的不合理使用进行干预,确保TPN处方用药合理、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