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名利、金钱都是身外之物,欲望的无休无止终将耗尽人的元气.做一个修德之君子,包容万物以求内心之清静,"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相似文献   

2.
“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自《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燥。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3.
颐养文萃     
《长寿》2011,(3):56-59
早晚静坐助长寿"静则神藏,燥则消亡",此语出自《黄帝内经》,是说神宜静而不宜躁。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安宁  相似文献   

4.
历代养生家都把静心作为摄养之首务。《养生四要》中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心养神、以静制躁,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重要条件。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退。《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有无一颗平静的心对其健康长寿至关重要。静心乃是长寿之要诀。《养生四要》中说:“心常清净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历代养生家都把静心作为摄生  相似文献   

6.
古代养生家极力提倡"静神",要求人们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和宁静,通过神气的清净、杂念的去除来内存真气、清静养神。老子根据"清静无为"的思想,极力主张"致虚极、安静笃",排除杂念,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以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静神思想,认为静和无为能使人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憺虚无,真  相似文献   

7.
历代养生家都把静心作为摄养之首务。《养生四要》中说:“心常清净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心养神,以静制躁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重要条件。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退。《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8.
<正>"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自《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燥。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9.
王延群 《长寿》2013,(5):24
古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痹论》);"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淮南子》);"静者寿,躁者夭"(《养性延命录》)。可见,我国历代养生之论,无不强调清静养神。一般说来,年轻而体健者不易为情志所伤,而年老体弱者则甚易受其所损。因而,主张老人心安志闲而思虑有节、有常,适时进行心理调适,以清静养神为主,酌情静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这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养生的过程中,我认为只要元气足,则百病消,元气衰弱,就会疾病缠身。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气"多有描述。《医学初编》认为:"人之生死,全赖元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相似文献   

11.
养心篇     
《健康大视野》2009,(16):28-28
养生首重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黄帝内经》认为“心藏神”。《素问&#183;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素问&#183;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合也”,均指出神出于心。  相似文献   

12.
<正>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相似文献   

13.
孙洪文 《长寿》2006,(8):7-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的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  相似文献   

14.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李福章荐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相似文献   

15.
《健康生活》2008,(9):7-7
祖国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肾气与耳相通.而目为肝气所通.所改肝肾充足,受略耳聪目明,若肝肾虚衰.则不能养目养耳.会出现耳聋眼花的现象。《苏沈良方》中有“摩熨耳目,以助真气”的论述(真气即为维持生命活动之元气)。明代《修龄要旨》中载:“摩熨两目及耳,能令耳目聪明。”中年人是否一直维持聪耳明目,也是判断是否健康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指出秋天的摄生要领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其总的原则是要修身养性,思绪宁静,不让意志外驰,以适应秋季的寒凉肃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荣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相似文献   

18.
冬季气温骤降,寒风凛凛,万物皆都潜藏,人们也相应减少活动,这是适应节令的养藏行为。在冬季,房事调摄也应掌握“养藏”的原则。保精是冬季房事调摄的首要任务。从中医而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其中尤以精为根基,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所以也正如古人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神全,神全则身健”,“善保精者多高寿,过损精者必早衰”。冬季是保精的好时机,其既与冬令养藏之性相吻合,且阳气已衰,性欲相对减少,性冲动而交之机也相应减少,有利于保精而不泄精。然而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节欲保精也有不同的措…  相似文献   

19.
田光林 《现代养生》2006,(12):33-34
回风混合之法是风火炼精的关键工程。《心印经》曰:“回风混合,百日功灵。”这是什么意思呢?回风即是回旋呼吸气之喻。在回风中神气自然混合为一。故曰:回风混合。因元神在脑,元气在肾。二者相隔甚远。无恰当方法,即不能使之混合。而用回旋呼吸气之法,即可使神气归根复命而混合为一。回风混合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的呢?那是在二候采牟尼、药气归炉之后,火逼金行,就要用回风混合之法以逆吹之。这是炼精化气中的风火之功。周天运转,神气合一。再加后天巽风的吹动,则金炉火炽、阴精溶化也。在行功中如不用回风混合之法则阴精不化,再遇阳生时,就会与前所积存的未化之阴精会合而外泄矣。  相似文献   

20.
深冬养生经     
朗轩 《食品与健康》2009,(12):37-37
《礼记》说:“北方为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