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常见的左至右心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应用主动脉弓的测量,根据Stoever氏(1)的A/V比值法(即主动脉结宽径/第8胸椎体高径)及胡氏(2)的A/T比值法(即主动脉结宽径/胸横径),具有相当价值,此二者均可称之为主动脉指数测量法,作者设计了另一种主动指数测量法即A/Tr比值法(主动脉结宽径/第三胸推体中部气管横径),选择了符合测量条件的无心肺疾患的204例胸片与手术证实的263例先天性心脏病胸片,进行了测量研究,并对照Stoever氏及胡氏的测量方法,探讨使用A/Tr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海拔5200m重体力劳动45天心肺X线改变及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海拔5200m从事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在劳动前后现场摄取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性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性肺水肿。在海拔520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海拔5200m从本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劳动前后在现场拍摄两次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结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4.
原发淀粉样变病的胸部表现(附九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原发淀粉样变病累及胸部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5例局限性病变患者均行X线胸片、气管分叉体层及支气管镜检查 ,其中 3例做了CT检查 ;4例全身性病变患者行X线胸片、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2例经尸检 ,7例经全身多部位组织活检证实。结果  5例局限性病变患者均有气管支气管树的狭窄或闭塞 ,其中 2例分别合并左舌叶与右上叶阻塞性肺不张 ;4例全身性病变患者中肺间质病变 3例 ,胸膜增厚 4例 ,胸腔积液 4例 ,室间隔与左心室肌增厚 3例 ,心包积液 1例。结论 局限于气管支气管树的原发淀粉样变病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 ,而全身性原发淀粉样变病累及胸部的有关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诊断依靠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两个不同海拔高度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血管X线10项指标及有关参数改变,旨在探讨高原相对缺氧环境对高心病的影响及其意义。根据高心病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高心病患者120例,男性,平均年龄55 ̄71岁。X线胸片均系同一类型X线机拍摄。常规测量心血管径线。常规统计学处理。右肺下动脉横径、肺动脉段突度、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心脏横径等九项指标改变与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海拔愈高该参数改变愈趋显著,并与肺纹  相似文献   

6.
周建胜  易亚辉   《放射学实践》2012,27(9):963-966
目的:探讨CT对气管支气管破裂的诊断价值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气管支气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胸片及CT影像资料,其中外伤性12例,自发性10例。结果:X线片诊断颈肩部皮下及纵隔气肿3例,可疑纵隔气肿8例,气胸4例,胸腔积液2例,肋骨骨折2例,均未能提示气管支气管破裂。CT诊断颈肩部皮下及纵隔气肿18例,气胸6例,胸腔积血4例,肋骨骨折2例,肺挫伤4例,肺气囊1例;CT发现气管或支气管破裂22例(23处);支气管破裂口宽1~3mm,气管破裂口宽1~12mm,涉及管腔周径均<50%,其中2例气管裂口纵径分别为28和40mm。破裂部位位于气管5例,其中外伤性2例,自发性3例;位于右主支气管8例(9处),位于右上叶后段支气管4例,位于左主支气管5例。10例外伤性支气管破裂均发生在右侧,自发性支气管破裂5例发生在左侧,2例发生在右侧;主支气管破裂均在隆突附近1.0~2.5cm范围内。结论:胸部CT对气管支气管破裂的定位明显优于胸片,对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8例气管支气管的影像特点,6例行平扫检查,2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平片检查.CT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URED)和三维重组(3D),重点对气管、主和段支气管的开口、分叉及行径采取追踪观察,并全面重建此种变异.结果:8例气管支气管中3例直接开口于气管,1例从隆突发出.4例起源于主支气管,并且5例为移位型气管支气管(移位的右上尖段支气管3例,移位的右肺上叶支气管2例),3例为额外型气管支气管(额外的右上叶尖段支气管),从CT冠状位重组图像中测得气管支气管与隆突平均间距约为1.52cm,与气管或主支气管的平均夹角约为62.,开口处的管腔径均值约为0.38cm.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37.6岁.仅有2例呼吸道症状与此直接有关.其中1例为气管支气管肺癌,1例合并右肺发育不良.同时,4例有胸片对照者中均无阳性表现.结论:MSCT扫描便捷、安全、准确,对其分型和观察明显优于其他检查手段,采用多平面重组是诊断气管支气管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经临床、X线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非淋巴瘤性淋巴样肺部疾病22例。1例Castleman氏病胸片表现为肺门腺样增大,3例浆细胞肉芽肿胸片一开始就均显示拟诊为局限性肿块或结节性肿瘤性病变;4例假性淋巴瘤;3例胸片显示为与转移性肿瘤相似的多发性结节,其中1例随后发展成淋巴瘤,另1例为孤立性肺部结节;5例淋巴性间质性肺炎中,3例基底部间质性病变显著,2例病灶广泛分布。有1例转变为浸润,病变可持续数  相似文献   

9.
Pancost 氏将发生在胸腔入口一定部位,具有颈8、胸1.2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手部肌肉萎缩和Honer 氏综合征症状者称肺上沟瘤,即Pancost综合征。肺上沟瘤一般为鳞癌或腺癌。本文报告四例小细胞肺癌均表现伴Pancost 综合征的肺炎病变:例1,胸部平片示左上叶后段肺不张及肺尖肿块。例2,表现为右肺尖肿块,气管受压移位,未见肋骨破坏,右肺门有一小肿块。例3,胸片显示右肺尖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梅育医院对4618名45岁以上男性重度吸烟者(每天一包以上),以每四个月的间隔拍胸片正侧位及痰细胞学检查,作肺癌的普查。六年中共检测山109例肺癌,其中85例胸片阳性,15例由痰细胞学发现,7例胸片及痰均阳性,2例两者皆阴性。胸片检测出的92例肺癌中,50例为边缘型小结节,内6例并有肺门、2例并有右侧气管旁淋巴结增大;36例为中心型肺癌,其中16例有肺门周围(距肺门4厘米之内)结节,20例有肺门肿块、肺门淋巴结增大或纵隔淋巴结增大;6例以肺炎为主要X 线所见,无肺门累及证据。90例肺癌在正位胸片中见到,2例仅在侧位片中被见到。边缘型肺癌大  相似文献   

11.
在侧位胸片上,作者偶于主动脉弓上方观察到一重叠于气管之上的结节样阴影,在后前位胸片上则见不到。这迄今尚未见诸报道。为确定其出现率、特征及解剖基础,作者复习了连续的500份10~80岁(平均47岁)男女的侧位和后前位胸片。这些胸片均采用了高仟伏摄影技术(120kVp),见有能改变上胸部正常解剖关系的情况者都不包括在内。500例患者中15例(3%)的侧位胸片上存在上述节影。15例中7例年龄小于50岁(其中3例小于20岁)。该影直径0.5~2.0cm、边缘不锐利、密度均匀,仅1例在结节影前缘有钙斑。结节影位  相似文献   

12.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诊断(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直背综合征为原因不明的胸部发育障碍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1,2],临床较为少见,国内文献渐有报道[3,4]。例1 男,22岁。胸闷、气促3年,加重1周就诊。3年前即常有此症状,尤以活动后为甚。体检:胸廓扁平,背部平直,左2~3肋间Ⅱ~Ⅲ级sm,P2>A2。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X线检查:正位胸片心脏大小、形态正常,胸廓横径26.5cm;侧位胸片见脊柱胸段平直,后凸消失,心脏前移致胸骨后心缘接触面增大,胸廓前后径9.0cm,胸廓前后径/胸廓横径为0.34。X线诊断为直背综合征(图1,2)。 图1 正位胸片示心影不大,肺血正常,胸廓横径26.5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与食管气管瘘的X线、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先天性食管闭锁与食管气管瘘的影像学表现,7例均行X线平片和食管造影,其中3例进行了CT检查.结果 7例中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4例(Ⅲa型1例,Ⅲb型3例).X线胸腹平片显示胃肠积气4例、吸入性肺炎6例及右上肺不张2例;食管造影显示近端呈盲端6例、近端食管气管瘘1例;CT检查显示远端食管气管瘘3例.结论 综合应用X线、CT检查对先天性食管闭锁与食管气管瘘的确诊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进海拔5400m20天X线胸片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理,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进驻特高海拔地区的32名青年在上高原前(海拔1400m)和急进(4天)海拔5400m第3、8、20天分别拍摄后前位X线胸片,测量心肺12项指标并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急进海拔5400m第3 ̄20天内,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逐渐缩小;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降支与气管比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上腔静脉的 X线解剖学标志及其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末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PICC置管患者的胸片,其中57例患者1周内行胸部CT检查,测量并记录气管隆突至心影右上缘或心房腔静脉连接处(CAJ)、右支气管角以及PICC导管末端的垂直距离,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57例患者胸片和 CT中所测的数据分为胸片组和CT组并对2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片组患者的气管隆突至CAJ、右支气管角和PICC导管末端的距离和CT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胸片组的以上3组测量值和 CT组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4,0.332,0.778,P 值均<0.05)。胸片组判断PICC导管末端位置情况与CT组判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2组的吻合系数k=0.542,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219例患者胸片中气管隆突至心影右上缘的平均垂直距离为(3.21±0.84)cm;气管隆突至右支气管角的平均垂直距离为(1.38±0.28)cm,以上测量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 值<0.05)。结论采用气管隆突、右支气管角及心影右上缘作为成人上腔静脉和PICC导管末端 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科学且准确。气管隆突至右支气管角、心影右上缘的平均距离可作为临床判断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巨大胸内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指的巨大胸内甲状腺肿的主要特点有:(1)胸内与颈部甲状腺肿并存,瘤体大部位于胸腔上口平面以下,(2)X线胸片显示,其胸腔部分的横径或前后径大干颈部肿块阴影,气管受压移位、管腔狭窄或多处受压呈“S”形或有双侧对称性压迫使气管呈“刀鞘”式裂隙状狭窄,(3)临床上有轻重不同的气管、无名静脉或上腔静脉受压症状,如活动后心慌气短,头晕,夜间睡眠经常憋醒,不能平卧,颜面浮肿,颈胸部浅静脉迂曲怒张甚至发生窒息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3例心脾综合征,其中1例为回顾性复习,另2例为作出前瞻性诊断者。结合复习文献表明,右侧水平裂缺如是多脾综合征的一个新征象。当较长与较短支气管之比小于1.66时,是用较长还是用较短支气管的长度与气管横径比来确定是左侧或右侧型主支气管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所报道的1例右心房表面有左、右心房耳各1个,属罕见畸形  相似文献   

18.
心脾综合征的影响像诊断: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3例心脾综合征,其中1例为回顾性复习2例为作出前瞻性诊断者。结合复习文献表明,在水平裂缺如是多脾综合征的一个新征象。当较长与较短支气管之比小于1.66时,是用较长还是用较短支气管的长度与气管横径比来确定是左侧或右侧型主支气管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所报道的1例右心房表面有左、右心房耳各1个,属罕见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MSCT在诊断左肺动脉吊带及伴随气管畸形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SCT诊断的肺动脉吊带伴随气管畸形及气管狭窄患儿9例.结果 根据Wells分型,分为2种主型和2种亚型,其中1A型2例,1B型3例,2A型2例,2B型2例.9例患儿全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气管支气管狭窄.4例(1型)局限或短段气管支气管狭窄,5例(1型1例,2型4例)长段气管狭窄或支气管狭窄.结论 MSCT成为同时显示左肺动脉吊带畸形和伴随气管畸形的最佳成像方法.Wells分型对制定手术方案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右上纵隔增宽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右上纵隔增宽的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利于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胸片上显示右上纵隔增宽51例,年龄20~80岁;男31例,女20例。摄有正、侧位胸片,部分病人做了CT扫描。另外,任意挑选250例50岁以上有正、侧位胸片,对右上纵隔宽度作出测量。根据增宽程度,作出分度。结果右上纵隔增宽气管无移位时,常见有无名动脉扭曲、纵隔型肺癌、右上包裹性积液等,气管移位见有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右位主动脉弓、右下叶不张等。结论右上纵隔增宽,先应注意正位胸片气管有无移位,再根据其他X线征象并结合侧位片、透视及高仟伏摄影仔细分析,大多数病变都可以作出正确定位与定性,较为复杂的病例可进一步作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