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及探索行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科室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接收的施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48例患者,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随访资料,观察患者的术后情况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情况,以详细分析其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8例患者术后出现相邻椎体再发骨折患者10例(20.83%),单因素分析发现,研究组的骨密度较对照组显著更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率与椎体高度恢复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更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骨密度(OR值=6.812,P0.01)、椎间隙渗漏(OR值=6.061,P0.05)与椎体高度恢复(OR值=6.553,P0.01)等。结论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骨密度、椎间隙渗漏及椎体高度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后,椎体发生再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到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或PVP的患者148例,其中再发椎体骨折29例(共42个椎体),未再发椎体骨折119例,所有患者随访(34.4±26.8)个月。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有无糖尿病、有无合并其他骨折病史、受伤节段、是否再次骨折、再次骨折与首次手术的间隔时间、再次骨折的节段、有无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用量、手术方式(PKP或PVP)、单侧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渗透、骨水泥弥散好坏、椎体前缘高度纠正的百分比、术后Cobb角的改变、腰椎骨密度T值,并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相邻椎体骨折有16人(55.17%,16/29),非相邻椎体骨折13人(44.83%,13/29)。3个月内再骨折人数占总人数的31.03%(9/29),1年内再骨折人数占总人数的55.17%(16/29)。高龄(P=0.027, HR=1.051, 95%CI=1.006~1.098)、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P=0.012,HR=0.386, 95%CI=0.184~ 0.812)是预测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其他因素与再骨折无关(P>0.05)。结论:高龄、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是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多是由于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程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6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3个月的定期复诊情况,将出现再发骨折的患者纳入再发组,未出现再发骨折的患者纳入非再发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响因素的截断值,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术后1~3个月的定期复诊情况,出现再骨折的患者占33.33%(56/168),未出现再骨折的患者占66.67%(112/168)。再发组的年龄、糖尿病、骨密度(BM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以及骨钙素(BGP)水平与非再发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BMD≤0.45 g/m~2、P1NP≤35.75μg/L、ALP≤84.76 IU/L、BGP≤1.64μg/L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及BMD、ALP、P1NP、BGP水平下降与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密切相关。在诊治过程中重点关注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 PVP)后预测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其中术后12个月相邻椎体再骨折23例(经影像学证实),根据相邻椎体是否再次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病椎相邻椎体和髋部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dle molecular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N-MID)和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 25(OH)D]检测。结果未骨折组强化椎体的相邻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术后6、12个月降低(P=0.000),组内两两比较术前至术后12个月BMD持续降低,降低率分别为7.80%和18.50%(P=0.000);术后6、12个月再骨折组髋部BMD低于未骨折组(P<0.001,P=0.000);再骨折组血清N-MID和25(OH)D浓度均低于未骨折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骨折的发生与血清N-MID浓度呈负相关(P=0.033),与25(OH)D的浓度呈负相关(P=0.031)。结论PVP术后相邻椎体和髋部BMD、N-MID、25(OH)D降低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相邻椎体的再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9例(212个椎体)行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行PVP术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其中21例(29个椎体)术后再发骨折,分析再发骨折的原因。结果:填充材料、术后平均后凸角矫正度数大、胸腰椎活动度大、骨密度(T值)低、初始骨折节段为T_(11)~L_2、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VP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密度、胸腰椎活动度、术后平均后凸角矫正度数大、初始骨折节段T_(11)~L_2是PVP手术椎体骨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因此建议后凸角矫正度数应根据患者骨密度情况,避免过度矫正,骨密度低的患者应减少胸腰椎活动度,并坚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阻止或延长椎体再发骨折的周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其他椎体再发生压缩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的患者160例,对术后新发生的骨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3%的椎体新发骨折为相邻椎体的骨折,分析同一患者发生2次以上椎体骨折的病例,发现高龄、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发生2次以上椎体骨折的风险较高;将发生1次骨折和2次以上骨折的2组病例进行比较,发现骨水泥注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比例较大,其中高龄、骨密度较低的患者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更大,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的患者相邻椎体新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骨密度、骨水泥分布指数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s)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合肥京东方医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s患者83例。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邻近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n=19)和无再骨折组(n=64)。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OVCFs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再骨折组患者年龄高于无再骨折组,而骨密度、术后规律接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骨水泥分布指数、PNI低于无再骨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高、PNI高、骨水泥分布指数高、术后规律接受骨质疏松治疗为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NI、骨密度、骨水泥分布指数分别取40.82、-4.12、2.5时预测OVCFs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627~0.858)、0.797(0.690~0.904)、0.806(0.705~0.906)(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对于术后未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第425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646例,根据骨折类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542)和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发骨折发生率.根据再发骨折发生情况将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102例(18.82%),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再发骨折53例(50.96%).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影响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PVP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是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谢建毅  石道敏  徐卫星  刘杰 《浙江医学》2018,40(12):1374-137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单侧PKP治疗的单节段OVCF患者162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非伤椎再发骨折,分成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身高、体质量、BMI、骨密度值、骨水泥量、骨水泥渗出、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后凸角等因素。根据再发骨折节段的不同将骨折组分为相邻椎体组36例和远端椎体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项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均是导致术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4.73和4.58,均P<0.05)。相邻椎体组和远端椎体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身高、体质量、BMI、骨水泥量、随访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后凸角方面、骨水泥渗出所占比例和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是OVCF患者PKP术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OVCFs行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患者共4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随访中的OVCFs行PVP术后非手术椎体无骨折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各因素的差异。结果2组单因素比较中,在年龄、骨密度(BMD)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是OVCFs行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与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是OVCFs患者PVP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轩冲  李健  周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11):1824-182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对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3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2年随访期内有无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采用Cox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列线图。结果:370例患者(骨折组55例,对照组315例)纳入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CT值、胸腰段、骨水泥的渗漏、抗骨质疏松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列线图AUC值分别为0.827,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最优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在整个阈值概率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结论:患者在椎体成形术后,CT值、胸腰段、骨水泥的渗漏、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脊柱科医师能采取有效预防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老年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住院行PKP术治疗的140例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开展研究,术后3年持续进行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骨折组(n=22)与正常组(n=118),探讨分析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患者年龄比正常组显著高,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骨密度(BMD)比正常组显著低,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损伤椎体数量、单节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发生渗漏、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变化及后凸角变化与正常组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再发骨折危险因素发现,患者的年龄、BMD水平、损伤椎体数量、单节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发生渗漏、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变化及后凸角变化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防控措施,有利于预防老年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2年3月椎体压缩性骨折急性期行择期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200例,新发骨折分为骨折组,未出现新发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1周及随访截止日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新发骨折34例,发生率为17.00%,骨折组和对照组骨折程度、手术部位、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例数及骨水泥渗漏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骨折组年龄、女性比例、BMI、骨折病史率、BMD的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体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的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体数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高龄、骨质疏松、伤椎及手术椎体数多为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陈昌礼  陈硕 《四川医学》2015,(3):382-385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因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并定期随访的患者共246例(298椎)。术后再发骨折需要手术治疗36例(38椎),其中接受一个椎体成形术的有34例,接受两个椎体成形术的有2例。比较首次及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比较首次行椎体成形术且未再发椎体骨折的患者(A组)及再发椎体骨折的患者(B组)术前骨密度水平。结果首次与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A组患者骨密度为(-2.9±0.29),B组患者骨密度水平(-3.2±0.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后均未发生再发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成形术对于患者疼痛的改善方面与首次治疗效果相当。低骨密度水平是术后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 BMD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 PVP 治疗的12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和未再发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后凸 Cobb's 角的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 PVP 术患者再发骨折发生率;分析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 Cobb's 角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 Cobb's 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未再发骨折组改善更为明显;年龄≥70岁、BMD 较低、BMI 较低、有椎间盘有无发生渗漏和胸腰段损伤 PVP 术患者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年龄、BMD 和椎间盘有无发生渗漏是 PVP 患者术后发生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 PVP 患者再发骨折受年龄、BMD 等多种因素影响:BMD 越低,发生再发骨折的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21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268例OVCF患者。比较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时间、焦虑抑郁状态、术前骨密度T值、骨折椎体数、腰椎合并病、术前筋膜损伤、术后Cobb角度、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平均椎体压缩率、手术入路、术后功能锻炼、骨折部位、存在第三方责任等病历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VP术后下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68例OVCF患者PVP术后下腰痛46例,发生率为17.16%。腰椎合并症、焦虑抑郁状态、骨折部位、术前筋膜损伤、存在第三方责任,导致PVP术后下腰痛发生率更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部位、焦虑抑郁状态、术前筋膜损伤是PVP术后下腰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治疗OVCF,部分患者术后仍有下腰痛,与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影响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接受PVP的112例OVCFs患者,其中38例42椎出现骨水泥不同程度的渗漏,均无神经症状.74例74椎无骨水泥渗漏.应用mimics测出骨折压缩程度、渗漏体积.以术后骨水泥的渗漏发生率作为研究结局,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的偏相关分析法,评价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椎节段、注入量、骨密度及压缩率等因素是否为影响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椎节段及骨密度对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而骨折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对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有明显影响(P<0.05).经过多因素的偏相关分析发现,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与骨折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呈正相关(r=0.635,P<0.05;r=0.41,P<0.05).结论: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是很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与骨水泥注入量、骨折压缩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宫德峰  吴昊  刘冲  曾浩 《吉林医学》2023,(9):2409-24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椎体再骨折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手术治疗后,能定期随访的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是否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用药种类,用药持续时间,是否规律用药,有无药物副作用,停止用药的原因。是否出现腰背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无新的骨折等。按术后1年有无椎体再骨折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抗骨质疏松治疗的用药差异,筛选出椎体再骨折与抗骨质疏松治疗之间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用药的合理性及药物依从性。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3.8个月。其中18例术后1年内发生椎体新发骨折,占随访患者的17.48%。骨折组(85例)以及再骨折组(18例)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的用药持续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双膦酸盐、降钙素、中成药等的用药持续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抗骨质疏松治疗主要用钙剂和维生素D及衍生物分别为36.4%及3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胸腰椎体骨折合许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诊断为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分析患者生存状况,许根据患者生存状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6例)与预后差组(24例),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该类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恶化表现,随访1年24例(30.0%)患者未达到预后良好标准。治疗后预后良好组患者脊柱后突Cobb's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的压缩率均较预后差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椎管侵占率及使用激素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生存状况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病程≥7 d、椎管侵占率>50.0%是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生存状况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即时使用激素是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生存状况差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病程长、椎管侵占率大是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早期规律使用激素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