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又称凝血因子Ⅲ,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机体内活性最强的促凝物质之一。它在钙离子、磷脂存在的条件下,能与第Ⅶ因子(FⅦ)结合成复合体,同时使FⅦ裂解为有活性的FⅦa。TF-FⅦa复合体迅速活化X和Ⅸ因子,从而启动凝血系统。 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发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的冠脉缺血性事件(包括猝死、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因粥样斑块破裂后触发血栓形成所致.凝血功能失调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发挥主要作用,凝血因子Ⅶ(FⅦ)是该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方法 循环酶法检测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ELISA法检测其ET-1、TM和vWF,对各组Hcy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排除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后,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Hcy、ET-1、TM和vWF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血清Hcy、ET-l、TM和vW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与ET-1、TM和vWF水平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y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ET-1、TM和vWF水平均显著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通过介导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脑皮质微血管血栓模型中组织因子(T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方法: 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血栓2 h、4 h、6 h、24 h组,每组10只,应用光化学法诱导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脑血栓2 h、4 h、6 h、24 h血浆和脑血栓形成局部TF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HE光镜和电镜观察的病理形态变化显示复制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成功。血浆中TF含量4 h、6 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血栓局部微血管内皮细胞TF表达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血栓6 h和24 h组TF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高于2 h和4 h组(P<0.01)。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2 h(P<0.01)、4 h(P<0.05)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凝血酶(AT)活性24h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 结论: 光化学诱导大鼠脑血栓形成模型操作简单,稳定可靠,与人体血栓形成过程相似: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下TF暴露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易化因素增强,表明TF参与大鼠脑皮质微血管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重组可溶性人CD40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重组可溶性人CD40L(rsh CD40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损伤作用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sh CD40L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MTS法观察HUVECs的生存活性,ELISA法测内皮细胞E-选择素(E-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表达的变化,比色法测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不同浓度的rsh CD40L(0.5、1、2、3 mg/L)对内皮细胞的生存活性无明显影响;0.5 mg/L rsh CD40L即可增加内皮细胞E-selectin、s ICAM-1、TF、TFPI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增加内皮细胞MDA的含量、降低SOD活性(P0.05)。结论:0.5~3 mg/L rsh CD40L对内皮细胞生存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已经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增加内皮细胞炎症和外源性凝血反应,诱导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物损,使其抗氧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周薇  胡豫  魏文宁 《微循环学杂志》2004,14(3):66-67,F009
目的 :探讨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凝血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5 0只SD雌性大鼠 ,应用光化学法诱导脑皮质微血管梗塞模型 ,观察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 2h、4h、6h、2 4h等不同时相大鼠血浆中组织因子 (TF)含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的动态变化。结果 :光镜和电镜的病理形态学显示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血浆中TF含量 4h、6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vWF含量 2h、4h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分别小于 0 .0 1~0 .0 5。PT 4h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1) ;APTT 4h、6h组比对照组显著缩短 (P <0 .0 5 )。结论 :光化学法可诱导脑皮质微血栓形成。TF、vWF含量增高 ,PT和APTT缩短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和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宁夏回、汉族冠心病以及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候选基因及病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420例回族冠心病患者及508名回族健康者,以及600例汉族冠心病患者和604名汉族健康者行FVH基因的R353Q、-323 0/10 bp和HVR4多态性分析,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血浆FⅦa水平.结果 (1)回、汉族冠心病组的血浆FⅦ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回、汉族心肌梗死组的血浆FⅦa水平均显著高于心绞痛组(P<0.05).(2)R353Q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回族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323 0/10 b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回、汉族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3)回族人群RR基因型血浆FⅦa水平高于Q等位基因携带者(P<0.05).结论 回、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R353Q、-323 0/10 bp和HVR4多态性;Q等位基因是回族人群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FⅦa水平受其基因的R353Q多态性影响;10等位基因可能是回、汉族人群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凝素诱发的凝集反应对血浆组织因子(TF)、D-二聚体及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42只SPF级SD大鼠(雌雄不限,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浓度(5、10和20 g/L)植物血凝素组及灭活的植物血凝素组,每组6只。通过尾静脉向大鼠体内注入生理盐水、植物血凝素及灭活植物血凝素,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TF和D-二聚体的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果:5、10和20g/L植物血凝素组大鼠血浆TF和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相应浓度的灭活植物血凝素组(P0.05)。电镜下,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各浓度植物血凝素组出现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溶解,胞质疏松,边界不清,线粒体肿胀,基膜增厚。各灭活植物血凝素组内皮细胞结构正常。结论:体内发生的凝集反应可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紊乱。  相似文献   

9.
SSc治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和系统性硬皮病(SSc)的关系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密度梯度方法检测循环内皮细胞记数(CEC),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利用Griss方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本文对52例SSc病人作了治疗前后的血浆水平的检测。结果:所有SSc患者均存在高CEC、ET、ICAM-1、P-S血症,存在低NO、6-K-PGF1a血症。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变化同SS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血浆水平的检测有助于SSc发病机制的探讨.有助于SSc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 (CHD)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抗原水平及抗凝血酶 Ⅲ(AT Ⅲ)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TF抗原 (TF Ag)、TFPI抗原 (TFPI Ag)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 ,AT Ⅲ活性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TF抗原水平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水平接近 (P >0 .0 5 ) ;各组治疗前后TFPI抗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各组治疗前AT Ⅲ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后 ,AMI组和UAP组AT Ⅲ活性升高至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SAP组和OMI组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AMI及心绞痛患者发作期 ,外源性凝血途径被启动 ,TF过度表达 ,TFPI反馈性增高 ,AT Ⅲ活性因被过多拮抗和消耗而降低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