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住院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合理评价.方法:随机收集我院儿科病例180份,对其使用的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0份病例中,抗菌药物使用率93.33%,单独用药率21.65%、二联用药率68.24%、三联用药率12.5%,做过药敏试验的占18.89%,抗菌素中以头孢菌素及青霉素为主占96.21%,均为静脉给药.结论: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出院病历920份进行回顾分析,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522份,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71份,占所抽查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13.60%;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表现为药物选择不恰当、用药方法不合理、抗菌药物粉针剂溶剂选择不当、联合用药不妥、围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等。结论:住院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不容忽视,医院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监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调查2009年5月29日零点至二十四点期间的247例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7.3%,其中治疗用药比例占70.2%,预防用药比例占29.8%;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例为14.7%,其中适应症选择不合理占53.5%,用药方法不合理占14.4%,用药疗程不合理占32.1%。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并在整体上存在用药起点高、档次高的问题,医院药事委员会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6年1~10月出院的病历,按设计好的项目进行分类、汇总整理。结果:抽查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129份,有46份病历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无病原学检查、用药疗程不适宜、药物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适宜、用法用量不合理等。结论: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继续加强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及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本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的完整病历410份回顾性调查,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出入院时间、用药方式、细菌种类、药敏试验、药物联用情况及药物的使用频率等.结果:383份病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3.4%.共使用9类抗菌药共计34种.用药最长时间32d,最短3d,平均(15.2±4.1)d.单联用药198例(51.7%),二联用药125例(32.6%),三联用药23例(6.0%),四联用药7例(1.8%).383例患者中有227例送检286例次,送检率为59.3%.41例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占10.7%.用药无指征5例,剂量不当16例,用药时间不当8例,高档次用药7例,重复用药5例.结论: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仍有部分不足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抽查2009年1月至11月期间的住院3天以上出院病历330份,门诊处方320张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调查覆盖所有临床医师。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2.7%,其中治疗用药比例占74.2%,预防用药比例占25.8%;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例为13.8%,其中适应症选择不合理占54.5%,用药方法不合理占21.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24.3%。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4.7%,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为4.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并在整体上存在用药起点高、档次高的问题,医院药事委员会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杨靖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1):1876-1878
目的:探讨普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浙江省平阳县萧江医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55份病历,调查分析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用药时间、使用频率、联合用药,分析不合理用药原因。结果:术前〉2小时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为25.16%,术前≤2小时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为70.32%,术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为4.52%。术后3~7小时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为27.09%,术后〉7小时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为72.91%;抗菌药物种类依次为头孢呋辛、头孢尼西钠、头孢他啶、甲硝唑等,其中头孢菌素用药最多;Ⅰ类切口单一用药为66.19%,二联用药为29.58G,Ⅱ类切口单一用药为41.67%,二联用药为50%;Ⅰ类切口合理用药为36.62%,不合理用药为16.91%,Ⅱ类切口合理用药比例为26.19%,不合理用药为19.05%。其中合理48例,基本合理79例,不合理28例。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原因主要包括用药时间不当,占53.57%;治疗时间长,占21.43%;用药种类不当,占17.86%。结论:针对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围术期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调查2009年6月1日零点至二十四点期间的276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4.6%,其中治疗用药比例占71.4%,预防用药比例占28.6%;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例为11.2%,其中适应症选择不合理占56.5%,用药方法不合理占13.0%,用药疗程不合理占30.4%。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并在整体上存在用药起点高、档次高的问题,医院药事委员会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评估其使用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随机选取的360份病历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别从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费用、科室分布、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0例病历中155份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3.06%,其中产科使用例数为67例,使用率(77.91%)最高,联合用药比例为18.07%,62份病历为不合理用药,占17.22%。结论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少数病历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的管理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医师应严格用药指征,临床药师应加强培训,医院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对2006年7月-2009年6月间本院呼吸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的62例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我院呼吸内科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7%,易感因素主要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营养不良,放化疗等;其中患有COPD的32例,占总数的51.6%,COPD是呼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的常见基础疾病;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约占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60%;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真菌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综合治疗为主.结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营养不良,放化疗等因素是呼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COPD是呼吸内科真菌感染的常见基础疾病,白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肺部感染中的发病率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ICU2008年1月-2009年1月肺部感染患者150份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学的分离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0株,占13.3%,细菌呈多重耐药趋势。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ICU肺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并呈多重耐药趋势,其耐药率的普遍升高,应引起广泛重视。临床以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规范中医临床处方行为找到思路。方法:按处方管理办法,对50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对处方书写、实付药物、用药合理性、剂型选择、药物的特殊用法、用药禁忌等几方面对中医处方进行了分析。结果:2811份处方不合规范,占调查总数的56.22%,90%以上的中医处方没有注明煎煮方法。结论:中医处方规范率之低很有普遍性,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药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案例教学法是中医课程良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且在中医教学中已得到了普遍重视。从构建合理的的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推行合理的教学方法3方面进行论证,并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临床各科送检标本,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同时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测定。结果:统计分析5年中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1134株,在痰中检出率最(61%),对羧苄西林耐药率最高(52.4%),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1.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加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缓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难治性高血压(RH)的病因,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R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有40例(87.0%),继发性高血压6例(13.0%);治疗依从性差(56.5%)和生活方式不良(17.4%)是主要原因,其次为治疗方案不合理(13.0%)和白大衣高血压(8.7%)。联合使用3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足剂量给药,进行正规化治疗后,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者38例(82.6%),5例(10.9%)控制在150/95mmHg以下;3例(6.5%)继发性高血压因没有根除原发病,血压未达标。结论:RH要根据病史以及检查结果分析原因,治疗时联合使用3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足剂量给药,在提高依从性的基础上,改善生活方式、制定合理降压方案、个体化实施降压,以提高控制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住院病患者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方法:在医院信息科抽取有使用中成药的病历287份,按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药品说明书》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中成药的病历占病历总数的26.52%;中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为11.8%,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为88.2%;有中医理论描述的病历为10.8%;使用超说明书的病历为31.7%;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3%,主要为静脉用药;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为85.4%;静脉用药占首位(72.1%),其次为口服(18.8%),再其次为外用和肌内注射。结论:住院患者对中成药的应用基本合理,应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能力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的特点。方法: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及现代医学防治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病因病机和治疗特点。结果: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治疗短暂脑缺血综合征各有优势和不足,中医药可从多靶点、多种途径防治短暂性脑缺血。结论:中医药治疗短暂脑缺血综合征疗效显著,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东省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中医药科普需求和宣传的调查分析,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中医药科普宣传的内容和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广东省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计收集147份问卷。结果:82.31%的大学生就诊时会选择中医;75%以上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中医知识的科普工作,认为"非常必要"的占21.77%。"家庭影响"是获得中医知识的最主要途径(44.22%);其次为从网络上获得(34.69%)。大学生们最需要的中医知识是食疗方法以及养生保健基本理念;最需要中医知识科普的疾病前三位分别是中医脾胃病(胃炎、胃溃疡等)、感冒(包括流感)和肝炎。大学生学习中医科普知识的主要目的集中在"个人养生、防病治病、强身"(58.5%)、"个人兴趣"(48.98%)、"增长中医药知识"(42.66%);有67.35%的大学生喜欢文字加图片形式的科普形式;高达72.11%的大学生对各类中医药知识讲座持半信半疑态度。36.73%的大学生们认为,浅显易懂的中医科普知识是促进中医科普发展的关键。结论:大学生是中医知识普及的主要人群之一;加强中医基本理念的科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进行中医科普应发挥网络和影视传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出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与药品、患者、时间等因素的关联性,从而为ADR监测提供信息,使ADR得到早期警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扬州市中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20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涉及药物、给药途径、给药剂型、发生时间、主要症状、损伤类型、危害程度等多个角度展开综合分析、统计.结果: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以皮肤及胃肠道反应为多见.秋季发生ADR的频率较大.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履行报告职责的积极性.结合ADR 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