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电图检查(EEG)与经颅多普勒检查(TCD)对偏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均行TCD与EEG检查.EEG检查是通过单、双极描记,并作睁闭眼、过度换气诱发试验;TCD检查主要检查患者双侧大脑中、前、后动脉的相关血液动力学情况.结果 TCD检查显示本组患者中有84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异常率为84.0%.其中,49例血流速度加快,占比为49.0%;28例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占比为28.0%;7例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占比为7.0%.EEG检查显示异常38例,异常率为38.0%.其中,轻度异常29例,占比29.0%;中度异常9例,占比9.0%,均为5~13岁的小儿.结论 偏头痛患者TCD改变比较明显,通常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减慢与不稳定、不对称,其中,多数患者为血流速度加快,并且常伴有血流音与频谱形态的改变.偏头痛的EEG异常明显低于TCD,异常表现以儿童患儿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CD、头颅CT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脑血管意外的预防中的价值。方法:比较82例脑血管意外TCD、头颅CT及颈动脉彩超的发病前的诊断结果。结果:TCD、头颅CT及颈动脉彩超阳性率平均为90%、52.4%及65.9%。结论:TCD、头颅CT及颈动脉彩超联合检查对预防脑血管意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颍  陆景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24-1325
目的探讨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7例临床诊断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患者行24h内脑电图(EE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发病1周内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5例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检查。结果7例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中6例EEG正常,1例可见少量慢波;TCD均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头颅CT或MRI检查,6例正常,1例腔隙性脑梗死;5例SPECT均显示不同脑区有低灌注情况。7例患者随访3~24个月,6例无复发,1例复发1次,复查SPECT左颞叶血流灌注减低。结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脑缺血,提示本病可能与颞叶及海马局部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 在入院时对临床拟诊为病毒性脑炎病人分别进行脑电图检查,其中有50例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分析病毒性脑炎病人的头颅CT、磁共振(MRI)以及中度或重度异常脑电图的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头颅CT异常率为16%(8/5 0),MRI异常率为36%(18/50),中度或重度脑电图的发生率为68%(34/50),采用配对χ 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有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相对于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轻度度异常脑电图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脑电图、头颅CT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评价中脑电图、头颅CT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病脑)结合脑电图(EEG)、头颅C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EEG检查68例,异常63例(异常率92.6%):头颅CT检查61例,异常26例(异常率42.6%)。结论:EEG确是监测脑功能早期改变及病情变化较为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脑内病变转归的客观依据,而头颅CT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病理形态结构的显示则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6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入院7d内行常规脑电图检查,所有病例均行脑脊液(CSF)检查、头颅CT扫描,观察其异常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入院7d内脑电图异常率达78%,EEG异常与意识障碍程度之间有较好的平行关系,与腰穿压力增高及脑脊液异常无显著相关性,与头颅CT扫描从不同角度反映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状态,彼此有相互补充的作用。结论:EEG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有所帮助,EEG改变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威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经颅多谱勒(TCD)超声检查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MRI、MRA及TCD检查结果。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TIA40例(66%),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44%);MRI检查发现脑梗塞22例(36.6%);MRA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10例(16.6%);TCD检查颈内动脉系统TIA异常率90%,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率95%。结论:TCD为诊断TIA提供了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客观指标,有利于结合临床作出病因诊断。MRI有利于发现超早期脑梗塞,而与TIA相鉴别,为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王贵春  方经宏  朱光宇  陶小虎 《安徽医药》2011,15(11):1400-1401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及颈椎CT检查,29例患者行颈髓MRI检查;头颅CT均有异常发现,颈椎CT异常33例;颈椎CT正常,颈髓MRI异常5例。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可在行头颅CT检查的同时行颈椎CT检查并及时行颈髓MRI检查,尽早明确诊断,以免不当护理造成进一步颈椎或颈髓的损伤,同时又能明确无放射影像异常的颈髓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药四物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100例临床明确诊断的偏头痛患者进行EEG描记及TCD检测,并给予中药治疗.结果 TCD正常患者有效率92.42%,TCD异常患者为72.09%.结论 采用EEG与TCD相结合对偏头痛的诊断有指导价值,EEG有鉴别诊断价值,加减四物汤对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颅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患者采用CT和MRI诊断,为提高临床诊断率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82例接受颅脑术治疗且出现颅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MRI进行诊断,对诊断准确率以及影像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数据显示,MRI技术、CT技术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2.92%、65.85%,相对于CT技术来说,MRI技术诊断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MRI检查早期异常、后期异常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85.36%、36.58%;CT检查早期异常、后期异常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39.02%、15.85%,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异常类型的阳性诊断率对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采用CT技术、MRI技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颅内感染患者采用MRI进行诊断有着更高的确诊率,使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对比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诊治为脑血管疾病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进行CT和MRI检查,分析并对比CT与MRI检查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检出率及检查效果。结果观察这9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CT与MRI检出率分别是98.0%和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动脉瘤CT与MRI检出率分别是89.5%和100.0%,脑动脉或静脉畸形CT与MRI检出率分别是90.5%和100.0%,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检出中较CT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结节性硬化患者的脑电图(EEG)、CT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8例结节性硬化患者分别进行EEG、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EEG正常1例,边缘状态1例,异常6例,表现为痫样放电4例;8例CT均有异常,表现为侧脑室室管膜下或侧脑室体外侧壁散在性类圆形结节状钙化灶,不同程度向侧脑室内突出.结论 结节性硬化患者EEG异常率较高,痫样放电多见,能客观反映患者的脑功能状况,对癫痫的早期诊断、癫痫病灶的定位,治疗及判断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CT检查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能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时的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对127例癫痫儿童于癫痫发作间歇期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显像,并与脑电图(EEG)、脑CT和MRI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PECT脑血流显像阳性率高达82.7%,EEG、脑CT和MRI的阳性率分别为50.4%,18.4%和32.1%。EEG出现异常时,SPECT脑血流显像常亦有异常,二者定位结果的一致及相对一致率为78.1%(25/32)。脑CT出现局灶性异常时,SPECT脑血流显像亦会有相应部位的异常。说明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灶的检出和定位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在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检查特点。方法研究分析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治疗的90例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均进行头颅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不同阶段脑梗死检出率。结果 CT检查脑梗死检出率为75.6%明显低于MRI检查脑梗死检出率94.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不同阶段经头颅CT和MRI检查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脑梗塞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多见。随着CT及MRI的应用,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脑梗塞(SCI)日益受到重视,而国内对其诊断、治疗及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尚少。我院自1988年6月~1995年4月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SCI患者68例,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6.
脑电图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及脑电地形图(BEAM)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以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EG资料,并与头颅CT作对比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的CT异常率63.5%,EEG异常率8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G异常以局限性及广泛伴局限性改变为主(84.4%);BEAM的α和δ频带功率值局限性改变有助于定侧定位。结论EEG、BEAM检查急性脑梗死优于CT,具有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脑炎125例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作比较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的发病以儿童和青壮年为主(88.0%),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98.4%);首发症状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脑电图异常率86.4%,脑脊液异常率60.8%,CT检查异常率28.1%,MRI检查异常率50.7%.结论:脑电图检查较CT和MRI检查更敏感,优于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58例病毒性脑炎进行脑电困(EEG)及头部 CT 检查,47例脑电图异常,异常率81%,有头部 CT材料的33例中3例异常,异常率9%.因此,EEG 能尽早地较灵敏地反映出脑功能改变,并对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和CT在癫癎诊断、分型、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VEEG监测和CT对80例癫癎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常规脑电图(EEG)出现瘸样放电33例(41.2%),监测到临床发作2例;VEEG癎样放电62例(77.5%),监测到临床发作15例,VEEG瘸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常规EEG.CT异常24例(30.0%).VEEG与CT两种方法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EEG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癫瘸EEG的瘸样放电率,特别对不典型临床发作表现和无先兆指征的可疑性癫瘸患者进行诊断和分类尤为有用.CT的应用,成为癫瘸病因研究的重要手段.VEEG与CT二者相互结合,对癫癎的病因、诊断、分型、治疗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科学》2019,(20):219-22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部血管超声(CUS)联合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8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本组患者行TCD检查、CUS检查以及TCD+CUS检查,均行螺旋CT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动脉成像(MRA)检查,分别计算TCD检查、CUS检查以及TCD+CUS检查对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分析具体诊断结果。结果 TCD+CUS检查对脑梗死阳性、梗死分布和患者血流异常诊出率与CTA/MRA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显著高于TCD检查和CUS检查对脑梗死阳性、梗死分布和患者血流异常诊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CD检查对脑梗死阳性、梗死分布和患者血流异常诊出率与CUS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CD与CUS联合法对脑梗死患者诊断效果与影像学检查相近,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展、病灶分布有更好的了解,对其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值得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