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肋骨移植治疗生长期患者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效果。方法 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肋骨移植同期治疗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生长期患者进行CT影像学分析,采用ProPlan CMF 1.4软件对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1年以上的下颌支高度、肋骨长度和颏点偏斜程度进行测量和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6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7岁,平均5岁。肋骨术后平均延长下颌支高度6.2 mm,颏点偏斜平均矫正5.3 mm;术后平均随访2.7 a,肋骨平均生长6.9 mm,健侧下颌支平均生长4.4 mm,患侧4.3 mm(P>0.05)。结论 肋骨移植可以同期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合并的颌骨畸形,具有生长潜能,但是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并评价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治疗关节强直的效果。方法 回顾2013—2015年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技术,设计并制作强直骨球切除和Biomet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安放导板,术中应用下颌下切口取出的皮下游离脂肪移植于髁突假体周围,预防异位成骨。对于合并严重颌骨畸形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假体延长前徙下颌支及Le Fort I型截骨术,数字化板辅助固定的方法同期矫正颌骨畸形。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临床和CT随访,评价开口度、咬合稳定性,以及假体周围有无异位成骨和假体与骨的结合情况。结果 11例患者15侧关节纳入研究,其中4例患者行下颌骨延长及颏后缩畸形纠正术。术后平均随访22.9个月(12~31个月),无假体感染、断裂和松动。患者开口度显著改善(术前平均5.5 mm,术后31.5 mm,P<0.05)。4例患者气道显著增宽。CT显示假体固定螺钉周围无骨吸收,人工髁突头周围无异位成骨。结论 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是治疗关节强直,特别是复发性强直的可靠方法,可同时纠正颌骨畸形,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的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的复发。方法:采用自体肋骨肋软骨移植对32例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患者进行了关节重建术,术后通过测量张口度,计算手术前后张口度的差值、下颌前伸和侧向运动范围,以及颞下颌关节x线片检查等,综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32例随访1~12年术前后张口度的差值均在2.0cm以上,效果优良,重建关节无骨质吸收,咬合关系良好,下颌具有前伸和侧向运动功能,无复发。结论:自体肋骨肋软骨移植的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我院应用牵张成骨序列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及继发颌面部畸形的效果.方法:40例关节强直患者,平均年龄24.5岁(9~53岁),其中单侧强直11例,双侧29例,伴发OSAHS者27例.所有患者一期手术牵张成骨,二期手术拆除牵张器并同期行颞下颌关节成形术,同期或三期行正颌手术改善面部外形.通过术前术后最大张口度、面型及打鼾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关节成形术后40例患者张口度基本恢复正常,面型均得到显著改善,打鼾症状全部消失.经过4~72个月(平均20.5个月)的随访,4例患者关节强直复发.结论:应用一期牵张成骨二期关节成形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及继发畸形能够精确控制面型和气道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牵引成骨术治疗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OSAHS 4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牵引成骨术治疗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效果。方法:4例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发OSAHS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5~13岁(中位年龄6.5岁)。均采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以恢复开口功能,下颌体牵引成骨术治疗OSAHS;其中3例行同期手术,1例行分期手术;单侧和双侧下颌体牵引各2例。固定期约3个月时行呼吸监护仪监测(PSG)复查和牵引器拆除术。结果:4例患儿OSAHS症状均消失,平均AHI由术前的42.7降到4.9,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4.3%上升到89.8%;平均开口度由6.5mm增加至25.5mm;面部畸形得到满意矫正。经过平均38.1个月(13~58个月)的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联合颞下颌关节成形术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伴发的OSAHS、面部不对称畸形,并且可以同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冠突移植在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重建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9例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应用自体冠突移植关节重建术式治疗,间隙插补物采用自体关节盘或口腔生物膜,比较术前、术后开口度、咬合情况和锥形束CT检查结果。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最大开口度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无改变,在随访期内, 所有患者无复发。锥形束CT显示,移植冠突与下颌支骨性愈合,移植的冠突顶端变圆钝,向髁突形态转变。结论:自体冠突移植关节重建术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颞颌关节强直续发OSAS患者外科手术前后头影测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10例颞颌关节强直续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的头影测量分析显示;采用下颌升支部后缘纵截,倒置颞颌关系重建与不同正颌外科术式结合,同期进行的术式是治疗由颞颌关节强直,小下颌畸形引起OSAS的有效手段,其不仅能解决关节强直而且能同期达到颌面畸形矫正与口咽通气道狭窄纠正,OSAS解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辅助导航外科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导航(CANS)技术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例单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定位钉植入后行面部CT扫描.在CANS上行术前设计及三维手术模拟,确定骨切除位置及范围,计算机辅助导航下行颞下颌关节成形术.术后CT复查.并与术前设计比较.结果:患者解剖结构与面部三维重建模型完全吻合,术中实现实时导航.手术器械实现空间定位,术者能够明确其与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精确度高,系统误差小于1mm.术后CT检查示切除范围与术前设计完全一致,手术刨伤小,无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颞下颌关节成形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张口受限为特点,易合并颌骨畸形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一种疾病,容易复发。文章结合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分类对其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CT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手术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2月完成的4例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一般资料特点、强直类型、扫描时间、CT引导的术中修正及术后效果。结果 在术中CT的引导下,4例(5侧)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CT平均耗时(10.2±3.3)min,3例进行了术中修正,修正率75%。所有患者术后创口愈合良好,开口度平均38.8 mm,患者满意度100%。结论 术中CT提高了TMJ强直手术的精确性,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技术(computer-aided navigation,CAN)在颞下颌关节及颅底腱鞘巨细胞瘤术中对于确定肿瘤边界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对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腱鞘巨细胞瘤进行辅助切除和颅底重建。术后进行CT检查及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肿瘤切除完整,无残余,颅底重建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CT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对于治疗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病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辅助确定肿瘤边界、保护颅底重要结构和指导颅底缺损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山羊颞下颌关节强直病理模型,以进一步探讨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因。方法:取山羊9只,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采用破坏关节表面软骨、破坏关节表面软骨+去除关节盘、破坏关节表面软骨+去除关节盘+关节腔内植骨3种不同手段制作模型。术后3个月后观察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情况。结果:关节软骨破坏+去除关节盘组全部发生强直;保留关节盘者无一例发生强直;植骨组仅2只山羊发生关节黏连。强直者,光镜下表现为髁突与关节窝间类骨质形成;未强直者。光镜下表现为关节表面破坏。结论:去除关节盘+关节软骨破坏形成的TMJ强直,具有可重复性、短期内发生以及良好的相似性,接近人类病变发生的过程.是一种较好的制作颞下颌关节强直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CT、MRI及手术探查观察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后的变化,为该疾患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2009—2010年收治的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患者7例11侧关节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伤前均无关节症状,但在伤后出现长时间的关节区疼痛和开口受限,其中6例合并面部骨折,曾在其他医院或由其他医师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关节区的MRI检查,对受伤后即刻和再次就诊的CT进行比较。所有病例进行了手术探查,术中所见进一步证实影像学的变化。结果:CT显示,87.5%(7/8)的髁突在受伤即刻表面骨质"完好",而伤后1个月至1a出现骨质破坏。伤后1个月至1a的MRI检查显示,所有11侧关节均出现盘前移位,90.9%(10/11)的髁突伴骨质破坏。手术探查显示,2侧关节出现骨性黏连,3侧关节髁突表面骨质破坏与关节窝纤维性黏连,5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变性伴黏连,1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无明显破坏,关节盘前移位但形态尚可。结论:无髁突骨折的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如伴关节盘前移位,可导致骨关节病和(或)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14.
儿童时期发生的颞下颌关节强直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颌面部骨骼发育障碍,并引起自卑、社交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矫治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牵张成骨(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一直被国内外学者用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矫治,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所在科室每年大概收治50~60例TMJ强直患者,对DO技术在TMJ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矫治中的应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中,笔者对DO技术在TMJ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矫治中的优缺点及相关问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5.
He夹板治疗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分析He夹板对髁突在关节窝位置及受力状况的影响,探讨He夹板的生物力学的治疗机制。方法 采用CT扫描、Auto-CAD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及有限元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民未戴He夹板时颞下颌关节髁突位置及其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 戴He夹板后颞下面关节前间隙变窄,上、后间隙变宽,髁突向前下称位;髁突应务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功能承载区前斜面及外侧;双侧髁突应力对称性有所改善。结论 改  相似文献   

16.
Stereometric assessment of TMJ space variation by occlusal spli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cclusal splints are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lthough their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insertion of an occlusal splint leads to condyle-fossa distance changes, and to mandibular rotation and/or translation. By combin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with jaw tracking (dynamic stereometry), we analyzed the intra-articular distances of 20 huma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TMJs) before and after insertion of occlusal splints of 3 mm thickness in the first molar region. For habitual closure, protrusion, and laterotrusion in the contralateral joint, occlusal splints led to minor--ye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increases of global TMJ space and to larger increases at defined condylar areas. Condylar end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habitual closure were reduced. Hence, the insertion of a 3-mm-thick occlusal splint led to a change in the topographical condyle-fossa relationship, and therefore to a new distribution of contact areas between joint surfaces.  相似文献   

17.
A female patient with skeletal problems and left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derangement was treated with an occlusal splint, arthroscopic irrigation, and orthodontic surgery. The left side disc was displaced anteriorly without reduction; and mobility of the left condylar head was restricted. With arthroscopic irrigation, the jaw functions were recovered, but the disc position remained the same. After TMJ therapy, orthodontic and orthognatic surgery treatments were performed to correct the dentofacial deformity. Stable facial esthetics and occlusion devoid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 symptoms were obtained and the patient's progress was monitored over a 5-year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