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3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片进行骨性结构测量,结果示前筛内外径0.79±0.06cm,后筛内外径1.71±0.08cm,筛板至鼻底部4.01±0.10cm,筛顶至鼻底5.18±0.11cm。该数据与经颅骨测得的数据近似,可以作为鼻窦手术的参考数据。3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各窦腔发病率不等,鼻道窦口复合体发病率(91%)最高,认为与其解剖部位狭窄有关,提示临床医生通过阅CT片掌握鼻腔、鼻窦微细解剖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鼻腔解剖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关系。②方法选取122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和200例无鼻-鼻寞炎疾患及相关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群。采用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和手术观察鼻解剖结构异常改变,对鼻腔解剖结构异常与鼻窦炎构成及年龄构成进行比较。③结果两组解剖结构异常和两组年龄构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鼻窦炎组和对照组构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6.546,P〈0.01);两组年龄构成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84.177,P〈0.05)。④结论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是成年患者引起慢性鼻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剖异常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炎的CT表现和鼻腔鼻窦CT扫描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收集有明显症状、临床初诊为鼻腔鼻窦炎的患者100例,先均做普通X线摄影,然后再行CT扫描(其中有65例在我院已行鼻内窥镜手术)。重点观察鼻腔鼻窦炎的CT表现和鼻腔鼻窦的解剖变异。结果 (1)100例鼻腔鼻窦炎患者均能观察到不同CT表现;(2)71例鼻腔鼻窦炎患者出现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结论 鼻腔鼻窦CT扫描对鼻腔鼻窦炎诊断和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正常鼻窦100例及鼻窦炎或伴鼻息肉100例的鼻窦冠状位CT,主要观察其骨性解剖结构的异常:中鼻甲气化及反向歪曲、鼻丘气房、重度鼻中隔高位歪曲、Hailer气房、上颌窦发育不良、钩突肥大、钩突移位、筛泡等.结果:病变组与正常组钩突、鼻中隔、中鼻甲和鼻丘的异常比分别为:24:5,18:4,25:8,20:4。患有鼻窦炎或伴鼻息肉者明显高于无鼻窦炎者。结论: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CT与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多种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总结CT与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216例成人鼻部多种疾病(鼻中隔偏曲65例、慢性鼻窦炎37例、鼻窦炎鼻息肉50例、鼻窦囊肿32例、霉菌性鼻窦炎6例,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4例,反复鼻出血22例),依其临床症状、检查、CT诊断与鼻内镜下手术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综合治疗.结果 成人鼻部疾病以鼻中隔偏曲、鼻窦囊肿、鼻出血治疗效果最佳,治愈率可以达到100%;慢性鼻窦炎81%;鼻窦炎鼻息肉为76%;霉菌性鼻窦炎、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近期疗效良好,远期需定期观察随访.1例筛窦开放手术时造成左眼内直肌损伤.结论 CT为诊断提供了清晰的影像,为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鼻内镜使视野更加清楚,切割系统使手术更微创、安全、精确.全麻患者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大大减少术中出血量.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后保养、清洗、糖皮质激素治疗、定期随访与跟踪是重要环节.熟练掌握鼻内镜技术和解剖、设备的不断完善、医师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防范差错事故,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治疗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177例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结合鼻窦CT和鼻内镜下情况,了解复发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形态,进行规范性术前治疗、鼻内镜下Fess手术以及处理相关鼻腔、鼻中隔、鼻甲等解剖变异治病因素。术后规范用药治疗,合理进行鼻腔护理。术后跟踪复查处理半年~1年的情况。结果:随访0.5~1年,177例患者中175例治愈,2例好转,坚持2年跟踪复诊治愈,治愈率98.8%。结论:术前规范治疗,提高术者手术技巧,经鼻内镜下Fess手术及处理变异的鼻腔、鼻中隔、鼻甲等相关因素,术后处理和定期跟踪复查处理,复发性Ⅲ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效果满意,术前、术中、术后及跟踪复查处理决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腔结构异常及慢性鼻窦炎致鼻源性头痛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经筛选考虑为鼻源性头痛者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检查,明确鼻腔结构异常部位和慢性鼻窦炎的类型.对于鼻中隔偏曲、泡性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和/或筛泡肥大致鼻道窦口复合体狭窄等鼻腔结构异常的于鼻内镜下修正鼻腔结构;慢性鼻窦炎或伴有鼻息肉者根据其病变范围于全麻下行Messerklinger手术,清除鼻腔及鼻窦的病变组织,开放相应的鼻窦,术后定期清理术腔,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结果 经治疗200例鼻源性头痛患者,随访8 ~12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治愈146例,显效3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5%.结论 鼻源性头痛特别是鼻腔结构异常所致的容易误诊,经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检查一般均可明确诊断,经相应的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鼻窦冠状位CT资料,对比无鼻窦炎、鼻息肉者(正常组)与鼻窦炎和(或)鼻息肉患者(病变组)骨性解剖结构(中鼻甲、鼻丘、钩突、鼻中隔等)的异常。结果正常组中有32例(21.3%)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病变组中有117例(78.0%)存在骨性解剖结构异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某些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腔解剖结构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52例,结合CT和鼻内镜检查情况,分析解剖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结果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中鼻甲异常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鼻腔解剖结构生理性或病理性变异,是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9):59-61
目的 鼻窦内窥镜术前应用CT分析鼻丘及相邻结构的解剖形态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冠状位连续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其中慢性鼻炎者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30例,无副鼻窦疾患者30例。结果 大多数病例(99%)有气房。鼻丘的形态多样,与中鼻甲前部、筛泡和鼻泪管关系恒定。鼻丘向上气化程度与额窦关系密切。鼻丘炎症常见于多发前组鼻窦炎。结论 通过术前对鼻丘及其相邻结构的CT扫描,可以较好地显示其解剖形态及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92例及不伴鼻息肉32例,且鼻腔解剖结构均有异常患者,全麻下行内镜鼻窦手术:经鼻内镜前筛切除术、全筛切除术、全蝶筛切除术及上颌窦口、额窦口扩大术等;并同理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行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鼻中隔鼻甲切除术等。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并判定疗效。治愈94例(75.8%),好转26例(21.0%),无效4例(3.2%,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对彻底清除病变、提高手术疗效、防止术后病变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耳鼻喉医院住院的154例慢性鼻窦炎和2006年1月至9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13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鼻窦CT和鼻内镜术中情况,分析与疾病相关的解剖变异,并与100例正常人比较,讨论其意义。结果慢性鼻窦炎与中重度鼻中隔偏曲、钩突异常、中鼻甲异常、筛泡肥大、鼻丘过度发育、眶下气房均有相关关系。结论解剖变异为鼻窦炎的发生提供了启动因素,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  相似文献   

13.
为给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提供解剖指导。通过12个头颅(全部男性)24例鼻腔外侧壁的观察,测量了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解剖结构。上鼻甲长15.6±2.8mm,宽4.7±1.1mm;中鼻甲长36.7±3.4mm,宽10.4±3.4mm;下鼻甲长42.7±3.6mm,宽12.3±1.7mm;钩突长22.8±3.2mm,高4.3±1.7mm;筛泡长19.3±4.1mm,高6.5±2.1mm;半月裂长24.5±2.3mm。并发现6侧中鼻甲被后组筛窦气化,有3侧中鼻甲骨向中鼻道反突。时有关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的测量数据和毗邻关系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我们用低剂量克拉霉素治疗63例慢性鼻窦炎,检测治疗前后糖精传输时间,观察治疗3、6个月后患者症状、鼻内镜检查、鼻窦CT检查及鼻窦黏膜病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6个月后鼻腔通气改善分别为66.7%、73.0%、;鼻涕量减少65.1%、74.6%;头痛减轻73.5%、85.3%;嗅觉改善30.0%、35.0%;鼻内镜检查好转55.8%、69.2%;CT扫描结果较用药前改善61.4%、68.4%;病理检查示鼻窦黏膜炎症减轻38.5%、61.5%。治疗前平均ST为(35.5±6.3)min,用药3个月后为(27.8±6.6)min,6个月后为(19.7±7.1)min。结论: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磁影像导航系统在内镜鼻窦、颅底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12例患者,其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例,脑脊液鼻漏2例,慢性鼻窦炎合并脑脊液鼻漏1例,筛窦异物1例,垂体瘤1例,额、筛侵袭性丛状神经纤维瘤病1例,鼻咽、斜坡韦格纳肉芽肿1例,均应用Insta Trak电磁导航系统行鼻内镜手术。结果:术前准备平均15 min,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电磁导航系统能帮助术者确定术区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在既往手术或病变破坏了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情况下,导航系统对术者的帮助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冠状 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 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 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 冠状 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 ,减少手术并发症 ,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副鼻窦CT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展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观察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以反映病变范围、程度及其邻近关系。方法采用鼻窦连续冠状和矢状位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包括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30例,慢性鼻窦炎40例)。结果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筛泡过度气化、钩突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鼻窦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变异。结论鼻窦CT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前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慢性鼻窦炎在CT影像中表现出的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变异情况,分析慢性鼻窦炎发病的解剖基础及给临床医师在手术中提供必要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近期16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CT冠状位扫描,观察中鼻道及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的CT表现.结果 162例(324侧)副鼻窦CT影像中,出现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变异共有219侧.其中主要包括中鼻甲气化,眶下气房(Haller's气房),筛大泡,鼻丘过度气化,钩突肥大和偏移(内移、外移).各种解剖变异类型在总变异中出现的几率分别为:中鼻甲气化32%,Haller气房6%,筛泡气化变异28%,钩突变异48%,鼻丘过度气化1%.鼻道窦口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总出现率为67.59%.结论 在鼻窦炎的CT扫描中中鼻道和鼻道窦口复合体区域解剖变异较常见,CT可以给鼻窦炎患者提供部分解剖学基础,并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手术并发症,给鼻内镜手术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李强 《微创医学》2001,20(6):789-790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冠状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冠状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经鼻内镜蝶窦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影象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40例(80侧)鼻、鼻窦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视神经管有关解剖数据的影象学测量。结果:两侧视神经管各壁长度均值为:内侧壁12.08±0.62 mm,外侧壁10.16±1.73 mm,上壁9.16±1.17 mm,下壁10.24±1.35 mm。两侧视神经管及蝶窦有关径线均值为:视神经管颅口处:左右径5.57±0.95 mm,上下径4.53±0.78 mm;中部:左右径4.40±0.67 mm,上下径4.36±0.67 mm;眶口处:左右径5.09±0.85 mm,上下径5.90±0.98 mm;鼻小柱前缘中点到蝶窦前壁中点的距离:7.08±0.54 cm;蝶窦最大左右径:17.83±4.38 mm,最大上下径:18.40±3.76 mm,最大前后径:23.19±6.73 mm。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地测量蝶窦、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对经鼻内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