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老年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在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76例老年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并与对照组64例对照比较.对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吞咽能力和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能力和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较前均有所改善(P<0.05).康复组患者治疗前吞咽能力和误吸及吸入性肺炎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康复组患者吞咽能力和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老年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银玲  刘秀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202-3203
目的 总结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方法 对39例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摄食指导及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结果 39 例患者无营养不良、无误吸性肺炎、无窒息发生.结论 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10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干预.分别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量表(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记录患者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评估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洼田氏饮水试验干预后(Ⅳ级+Ⅴ级)发生率、评分及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降低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患者在脑卒中后多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吞咽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因此可导致误吸性肺炎而影响到病人康复,为此总结了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病人的护理体会。针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病人,重视吞咽功能评估,加强安全进食指导及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从而促进病人吞咽能力康复,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召平  刘海云  王亮 《吉林医学》2013,34(17):3369-3370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在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收住的220例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采用颅脑CT或MRI证实,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10例)未使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组(110例)使用甲基泼尼松龙120 mg,7 d,其余基础治疗用药相同,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VFSS(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估疗效,分析两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窒息死亡的情况。结果:治疗组VFSS评分显著提高(P<0.01),无1例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窒息死亡,而对照组共有32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其中发生窒息6例,窒息死亡2例。结论: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在无明显禁忌证时宜尽早使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避免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前给予预见性饮食指导,以预防误吸引起的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效果。 方法 选择急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56例为观察组,入院后即接受专门的饮食指导,并与急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55例按常规的饮食护理为对照组相比较,对照组重度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中度、轻度吞咽障碍者自行进食。从患者入院后一直到出院期间观察患者进食时误吸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患者预见性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 能够有效降低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并已导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再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5,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所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因而,对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邓薇 《吉林医学》2012,33(20):4291-4292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126例,分为康复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康复组入院后立即开始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摄食训练。在入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结果:康复组患者的吞咽和摄食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具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早期的处理策略,推广应用吞水试验作为判断须否留置鼻饲管的处理方法,避免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方法回顾神经内科2006年(对照组)和2007年(治疗组)两组共1206例脑卒中住院病例的全部资料,分析两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窒息死亡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窒息死亡,而对照组共有23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其中发生窒息4例,窒息死亡2例。结论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宜尽早行吞水试验,对结果为异常的患者则必须留置鼻饲管、鼻饲流质和药物,同时积极进行针灸或电针治疗、康复训练治疗,可配合行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或(和)高压氧治疗,以期获取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吞咽功能筛查对脑卒中后减少患者误吸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方便收集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患脑卒中的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90例患者,按照患者主诉评估有无吞咽障碍,且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研究组包含90例患者,均行吞咽功能筛查,且按照结果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护理。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筛查率为5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44%;对照组患者的误吸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筛查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检出率,减少患者误吸,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V-VST)联合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康复训练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V-VST试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制定摄食训练和吞咽康复训练方案。记录2组患者1个月内的胃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误吸发生率情况。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比较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和吞咽障碍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误吸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前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相当,干预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Ⅰ级、Ⅱ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治疗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χ2=9.490,P=0.002)。  结论  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联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误吸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因吞咽功能障碍所致的继发性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方法.方法 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组继发SAP的患者分成SAP组和非SAP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结果 2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发生SAP感染,观察组43.33%,对照组SAP感染46.66%;通...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多发于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吞咽障碍是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多次反复发作的脑卒中。吞咽困难可造成摄入不足、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生命危险,从而影响疾病整个治疗过程。本文就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进行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价标准、康复训练的时机、心理护理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中医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2月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奇偶数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参照组(n=40)和联合组(n=40)。参照组采用临床中常用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联合组则采用穴位贴敷中医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实施干预。将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胃管成功拔出率、误吸发生率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的吞咽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联合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均要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长要短于参照组,胃管拔出成功率要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例数要低于参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穴位贴敷中医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干预的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情况,降低...  相似文献   

15.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重症者常行鼻饲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轻症者可自行进食,但常因吞咽时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为了促进脑卒中病人的吞咽功能恢复,我科对2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容积-黏度吞咽试验(V-VST)在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115例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给予常规护理57例,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V-VST全面评估吞咽风险后给予个性化喂养58例,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一般情况(包含留置胃管比例、管饲时间、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护理前后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留置胃管的比例以及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管饲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ST可明显降低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留置胃管比例、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缩短管饲时间,有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eam合作在在吞咽障碍患者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多学科团队小组,小组成员由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治疗师、康复专科护士组成。对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进食安全指导、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根据自愿原则和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形成螺旋式循环。结果干预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下降。每周呛咳次数和进食量(P0.05,P0.01)。结论多学科团队基于行动研究法开展康复训练管理,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及呛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固粉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月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进食时加入凝固粉),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进食、进水时间、24 h尿量、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护理前后营养状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进食、进水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24 h尿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误吸发生率为5.00%,较对照组患者的20.00%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体重、血白蛋白及TS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体重、血白蛋白及TSF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0%(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给予凝固粉可改善吞咽功能,缩短进食和饮水时间,减少误吸的发生,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误吸风险评估指导下分级护理应用在脑卒中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分析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08例脑卒中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和实验组(2020年1—12月住院)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误吸风险评估指导下分级护理。比较两组误吸并发症发生率、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误吸、反流、窒息、吸入性肺炎等总误吸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估分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患者吞咽评估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DHI量表中误吸症状、营养与呼吸功能受限、心理障碍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实施误吸风险评估指导下分级护理,减少术后误吸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AOT。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同时采用X线吞咽透视检查法(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观察并精确测量口腔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咽期时长;治疗的8周内,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误吸率和肺炎发生率。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都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口期时长、咽期起始时间及咽期时长,对照组均比治疗组耗时长(均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治疗组(0%)低于对照组(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口咽期时长,降低误吸风险,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