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鼠型鼠疫发病率模式函数与关联监测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深入认识家鼠型鼠疫的发病机制,科学制定或选择相应的监控措施。方法以数学语言表达家鼠型鼠疫由鼠到人的传播途径,以彰显各发病决定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有关的家鼠型鼠疫监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导出家鼠型鼠疫发病(率)模式函数(式);(2)关联监测法与平行监测法比较,更符合流行病学原理和统计学要求,因而更有效;实际工作量更小,因而更符合“成本效益比”要求。结论(1)家鼠型鼠疫发病率模式函数彰显了各发病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对家鼠型鼠疫的预防控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家鼠型鼠疫的监测应采用关联监测法,不应采用平行监测法。  相似文献   

2.
1999至2004年云南省家鼠型鼠疫鼠间疫点发现方式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的主要发现途径.方法通过对1999~2004年云南省捕获鼠及自毙鼠有关资料的比较以及对其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自毙鼠报告情况的比较,查明鼠间鼠疫疫点的发现途径.结果1999~2004年云南省家鼠型鼠疫所有鼠间疫点通过自毙鼠检测发现者占89.6%,通过捕获鼠检测发现的仅占10.4%.人间鼠疫病例多的县(市)和病例多的年份自毙鼠报告率显著低于病例少的县(市)和年份.结论1999~2004年云南省家鼠型鼠疫鼠间疫点主要是通过自毙鼠检测发现的,自毙鼠报告是发现鼠间疫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分析楚雄州2006-2014年动物鼠疫监测结果,了解鼠疫宿主、媒介构成特点、密度、指数现状及疫情态势,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笼(夹)夜法在全州9县1市捕鼠,对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分类鉴定,梳检鼠体寄生蚤并进行分类鉴定,计算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采集动物和寄生蚤材料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06-2014年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3科8属12种,优势鼠种是褐家鼠(74.85%),其次是黄胸鼠(13.29%),检获鼠体寄生蚤4科8属9种,优势蚤种是缓慢细蚤(41.04%)和不等单蚤(24.27%),其次是印鼠客蚤(14.19%)和人蚤(12.53%),9年间黄胸鼠密度和鼠体印鼠客蚤指数均在云南省鼠疫应急预案预警标准之下;培养动物肝、脾各24 812份,鼠体蚤8 764组,未分离培养到鼠疫菌,检测鼠类血清11 032份、指示动物血清411份,未检出鼠疫特异性抗体。结论 楚雄州鼠疫疫情处于静息期,但存在鼠疫传播的危险因素。要密切关注黄胸鼠构成及密度、印鼠客蚤构成及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毗邻地区的疫情态势,及时发现异常动态,采取措施防止鼠疫疫情的输入和传播。同时要加强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诊断和报告水平,增强群众报告和防护意识,及时发现鼠间鼠疫,防治鼠间疫情扩散到人间。  相似文献   

4.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的监测,为三峡库区及时发现和防控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梳检活鼠体表寄生蚤检查染蚤情况,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49%,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0%,室外为1.48%,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类;鼠体平均染蚤率为4.03%;总蚤指数为0.13;检获鼠蚤有不等单蚤(占0.12%)、缓慢细蚤(占77.88%)、偏远古蚤(占14.39%)和印鼠客蚤(占7.61%);6549只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的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鼠疫疫情,但存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30年动物鼠疫监测结果,为控制人、鼠间鼠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PSS软件、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指标与鼠间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1983-2012年共发生3起鼠间鼠疫流行,发生年分别为1987-1988、2000-2001及2006年,流行年份前几年鼠密度、鼠体染蚤率、蚤指数呈不同程度增高趋势,鼠密度在1986、2000、2003三个年份出现小高峰,分别为39.63、16.28和21.01只/hm2;染蚤率与蚤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7、2000、2006三个疫情年份均出现高峰,染蚤率分别为45.10%、41.69%和43.06%,蚤指数分别为0.71、0.72和1.20。染蚤率与蚤指数、鼠密度与巢蚤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鼠密度、蚤指数、染蚤率是监测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指标,鼠密度>16只/hm2,鼠体蚤指数>0.70,鼠体染蚤率>40%,提示可能会有鼠疫流行;陕西省鼠疫动物病流行呈现不规则周期性,间隔5~10年可能出现大的动物病流行;2012年监测表明疫情处于静息期,但距上次疫情发生已有6年,结合临近省(自治区)疫情动态,应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加强突发疫情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进行监测,为及时发现和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对捕获的活鼠进行分类鉴定,并采其肝、脾及血清分离鼠疫菌和检测F1抗体;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以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家栖鼠主要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野栖鼠主要为黑线姬鼠;室内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3.19%和2.82%;鼠类平均染蚤率1.89%,总蚤指数为0.0493,鼠体寄生蚤以缓慢细蚤为优势种;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虽然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且一直未发现鼠疫疫情,但仍应坚持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大理州地处滇西横断山纵谷地带 ,该州存在以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鼠疫疫源地和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野鼠鼠疫疫源地 ,且该辖区内鼠疫历史疫区、近史疫区和现史疫区三者并存 ,疫情态势较为严峻。1 材料与方法 材料来源于全州 12个县 (市 ) 2 0 0 2年鼠疫疫情监测报表。按《云南省鼠疫监测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监测。2 结果与分析2 .1 鼠种组成 共捕获鼠类 19种 5 65 8只 ,家鼠疫区室内外均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 ,其构成比宾川县室内分别为2 0 .60 %、77.90 % ,室外分别为 3 1.91%、62 .77% ;祥云县室内分别为 75 .0 0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衢州市鼠疫历史疫区啮齿类动物分布特征,为监测及预警提供依据。方法在监测点采用笼日法捕鼠,对捕获鼠分类鉴定,并进行鼠密度、生境分布调查;用放射免疫、间接血凝及反向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抗原,四步检验分离鼠疫菌;同时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以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家栖鼠优势种主要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野鼠主要为黑线姬鼠;其中室内、室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2.99%、1.20%;捕获鼠血清鼠疫F1抗体、抗原和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另外未发现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衢州市啮齿类动物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尚未发现动物鼠疫疫情,仍应坚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动态,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鼠疫历史疫源地鼠间鼠疫疫情,掌握其动态和流行规律,1998年在原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设立三个固定监测点,继续开展了鼠间鼠疫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及方法1-1 在三个固定监测点(武陵区、鼎城区石公桥镇、桃源县城关镇)城镇居民区半径5公里范围内,分4次(5、7、9、11月),每次15天,布放鼠笼,捕捉活鼠。1-2 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捕获率)。1-3 所获活鼠送实验室登记编号,直接钉板固定解剖采血,分离血清冰冷保存,集中进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检查有无鼠疫F1抗体存在。2 结果2-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宣威市家鼠鼠情、蚤情、蚤分布、密度等情况,分析宣威市发生鼠疫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于1999-2012年对不同乡(镇、街道)的家鼠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99-2012年共捕鼠1757只,平均鼠密度为5.98%,最高年份达11.36%,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51.05%)和黄胸鼠(占37.05%),黄胸鼠平均密度为2.22%,高于国家黄胸鼠控制标准(1%);平均染蚤率为33.18%,总蚤指数为0.84,未发现印鼠客蚤,优势蚤为不等单蚤(占66.46%);共获得鼠血清1560份,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F1抗体,未发现阳性标本。结论宣威市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线索,但从环境、历史、鼠疫研究成果、鼠密度、染蚤率、优势鼠种、优势蚤等因素综合分析,存在着鼠疫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青海省鼠疫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鼠疫监测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国家级鼠疫监测点进行评估,为提高鼠疫监测能力和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旱獭和其他小型鼠数量调查、鼠疫主要宿主动物旱獭体蚤和洞干蚤数量调查、鼠疫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等反映鼠疫监测工作完成情况的指标共计25项综合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鼠疫监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青海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鼠疫监测综合评分。结果基于AHP模型的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个国家级监测点综合评分依次为乌兰县(1.9286)、共和县(1.3174)、格尔木市(1.0692)和玉树州(0.9477)。结论基于AHP的综合评价结果合理可靠,为促进鼠疫监测管理,提高监测能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常规监测和专项调查,掌握宁陕县鼠类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为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夜行鼠监测采用5 m夹(笼)线法,家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对2010-2013年鼠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4年共捕获啮齿动物650只,经鉴定属4科9属15种,年平均野鼠密度为4.06%,家鼠为4.68%。结论宁陕县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密度年际波动与灭鼠活动密切相关。根据鼠密度监测结果,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季节,适时开展群众性灭鼠,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营区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和侵害特点,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治措施。方法针对鼠害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利用夹夜法和粉迹法检测鼠害和灭鼠效果。结果 6个部队营区鼠密度水平为粉迹法5.98%和夹夜法2.71%;捕获鼠形动物78只,鉴定为2科4属6种,室内外鼠类群落构成以褐家鼠(47.4%)为优势种;室内以食堂、伙房鼠密度(8.83%)最高,室外飞行区鼠密度明显较宿舍和办公室四周为高;通过综合性鼠类防治措施,粉迹法和夹夜法考核灭效分别下降88.3%和93.4%。结论不同营区和营区不同生境鼠害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开展2次大面积灭鼠对防治鼠源性疾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11年家鼠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京市1985~1995年开展家鼠鼠情监测。结果:有褐家鼠、小家鼠两种,前者为农村优势种,后者为城镇优势种。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2~4月、9~11月);自1986年以来开展大规模灭鼠活动,并未改变此规律,但使家鼠密度显著下降。近几年斑疹伤寒发病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17年剑川县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调查。方法 以距离鹤庆县疫点马厂最近的大庆自然村为中心进行调查,搜集自毙鼠、用鼠笼和自制的油条为诱饵捕鼠,解剖采集鼠类组织和血清,并采集调查地区的狗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对采集到的鼠组织和蚤样本进行鼠疫细菌学检测和鼠疫F1抗原检测,分离到的鼠疫菌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222只,捡获自毙鼠14只。齐氏姬鼠占38.14%(90/236),大绒鼠占32.63%(77/236),黄胸鼠占12.71%(30/236),其它鼠种占16.53%(39/236)。鼠染蚤率为47.03%(111/236)。共获蚤345匹,其中棕形额蚤占54.78%(189/345),特新蚤指名亚种占22.61%(78/345),方叶栉眼蚤占21.45%(74/345),其它蚤种占1.16%(4/345)。以上样本经细菌学检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从一只自毙黄胸鼠分离到鼠疫菌1株,鼠疫F1抗原阳性。并从该自毙鼠捡获的棕形额蚤和一只捕获的齐氏姬鼠染带的特新蚤指名亚种中各分离到鼠疫菌1株。共采集狗血清52份,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阳性率57.69%(3/52)。采集鼠血清69份,鼠疫F1抗体阳性率72.46%(5/69)。结论 在剑川县大庆自然村确定了动物鼠疫流行,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毙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中的作用,为动物间鼠疫监测及预警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整理宁夏回族自治区2001-2010年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各县(区)监测点的数据和资料。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长爪沙鼠调查采用坑式布夹法。结果 2001-2010年共捕获野鼠8675只,隶属5科7属15种,以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种群。10年来动物间鼠疫共发生4年次流行,其中自毙鼠检菌阳性率高达61.54%,捕获鼠检菌率为2.31/万,建立了宁夏2001-2010年沙鼠鼠疫疫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结论自毙鼠在沙鼠鼠疫疫源地的发现,是动物鼠疫流行的早期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