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足月分娩的154例母婴同室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83)和对照组(n=7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新生儿具体表现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技能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观察母婴同室新生儿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掌握,提高其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
米泽华 《当代医学》2012,18(15):137-13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床旁护理在产科母婴同室中实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170例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在新生儿母亲及家属知情同意情况下将17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85例新生儿采取床旁护理为观察组,85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分别为对两组产妇健康知识了解、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产妇健康知识得分、新生儿护理技能得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7.5±2.1)分、(97.6±2.8)分、98.82%(84/85),对照组分别为(93.0±1.9)分(、93.1±3.5)分、91.76%(78/8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产科母婴同室中实施新生儿床旁护理,可明显提高产妇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及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产科分娩的12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传统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对照组63例)与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观察组63例),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技能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产妇较为认可我院母婴床旁护理工作,组间数据相比(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产妇展开产后护理时,可采取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技能与健康知识的有效掌握,并提高护理满意度,符合于优质化护理服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贵子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2-92,94
目的探索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0对母婴按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实施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父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新生儿护理技能、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实验组角色适应能力、新生儿护理技能、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可以促进母婴健康,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母婴同室中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对新生儿感染及产妇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6年6月在本院中分娩且母婴同室病例9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0例,观察组给予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新生儿感染发生情况,调查产妇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护理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可降低新生儿感染率,增强母婴交流,提高产妇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6.
王利平  张亚楠 《大家健康》2016,(11):196-197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产科收治的120例产妇临床资料,随机分组应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产科优质护理中对孕妇实施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既能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也能使其掌握更多健康教育知识,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协同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016年住进母婴同室病房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观察2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2组产妇产后SDS评分、婴儿护理知识掌握度、产后护理知识掌握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后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婴儿护理知识掌握度、产后护理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协同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能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增强产妇的自护能力,改善产后心理状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6月出生的母婴同室新生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床边沐浴抚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封闭式集中沐浴,从脐部护理,生理特点掌握,沐浴技术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期间,新生儿护理技术和知识的掌握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新生儿床边沐浴抚触增进母婴交流,利于新生儿成长发育,同时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产科母婴同室实施床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寻求以人为本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母婴护理服务模式.方法 将200例母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实验组实施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显著提高,产妇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能使产妇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和婴儿护理技能,提升产妇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次研究中的10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产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组方法则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各组患者的例数被均分为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92%,对照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82%,而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加入至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满意度显著提升,可将不良事件以及投诉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对于提高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产科病房住院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由我科护理人员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的健康教育。将两组产妇对于健康教育实施的满意度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比较。结果:1试验组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2试验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对母婴同室病房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更加利于对新生儿的护理,适合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实施和效果,提高产科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选择我院收住的120例产妇,按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比较2组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新生儿护理技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新生儿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有效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使之快速、准确地掌握足够的健康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评价护理安全策略预防产后24 h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 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常分娩的68 例产妇采用的护理安全策略(包括护理安全制度、质控评价、弹性排班制度、护理操作考核及护理满意度调查共5 个方面)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2015 年1 月-2015 年5 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常分娩的62 例产妇采用的常规专科护理模式作为对照组,两组实行产后24 h母婴同室护理,对比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包括脐部感染、红臀、肺炎及腹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产褥期感染率、正确喂养、产妇和家属手卫生执行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产褥期感染率减少,正确喂养、产妇和家属手卫生执行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提高。根据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运用护理安全策略、产褥期无感染、正确喂养和手卫生及时执行均是避免新生儿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护理安全策略可有效预防产后24 h 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何芳  任小玉  程敏媛 《西部医学》2010,22(6):1136-1137
目的探讨对母婴同室产妇开展目标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将200例自然分娩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 ,即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或产妇在遇到困难时护士方给予指导;干预组则对母婴同室产妇开展4个阶段性的目标健康教育,即产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和出院后1周内给予有针对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产妇对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产妇对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的效果比较,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目标健康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母婴同室产妇产褥期保健、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知识水平和护理技能;显著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科母婴床旁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2011年7月至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模式护理,而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各项护理操作及健康教育由专科护士在床旁完成).出院前统计两组产妇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正确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更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优于传统的母婴同室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母婴同室1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安全管理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投诉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溢奶误吸、意外伤、捂被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明显提升,投诉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做好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管理及防范工作,可减少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母婴同室对产妇在日常新生儿护理技能的作用。方法研究资料为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集的产妇资料共计2000例,按照平均分的原则将产妇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产妇有1000例。给对照组产妇实行传统护理措施,给观察组产妇实行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护理之后,比较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方法的基本掌握情况,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新生儿床旁护理应用在产科母婴同室中,整体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孙琴  杨烨  朱凌怡  芮小平 《中外医疗》2012,31(25):138+140-138,14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该院2011年5—11月住院的200例产妇进行试验研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对母婴同室的产妇按临床路径进行床旁护理。对照组按传统的母婴同室模式进行产科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对各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对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路径的床旁护理注重连续性、针对性的护理过程,极大地满足了产妇、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及产褥期保健知识的需求;显著增加了医患沟通,从而提高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吴惠文 《海南医学》2014,(18):2807-2808
目的 观察母婴护理工作中共同参与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80例在我院分娩的产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实验组采用母婴同室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传统母婴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的能力、对新生儿生理特征的掌握、母亲角色转换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90.6%的产妇熟练掌握新生儿生理特征,94.9%的产妇成功提供了新生儿脐带护理,93.5%的产妇成功完成腿臀部护理,对照组对应比例分别为78.5%、72.6%、7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母亲角色的适应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婴同室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刘玉红  崔荣霞  刘彦荣 《吉林医学》2012,(30):6696-6697
目的:评价在母婴同室中采用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06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心理状况、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减轻其心理负担,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普及,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