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护士的最基本操作.因此要求每个护理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对于一些久病不愈。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在四肢的大血管都不能顺利穿刺的情况下,我们利用四肢的小静脉来穿刺进行治疗,抢救.收到满意效果。现将临床穿刺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应用最多的一项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由于休克、常规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及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等原因,常发生穿刺困难,多次穿刺失败的情况,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患,全身皮肤受损,病情危重,早期休克、感染、死亡率很高,抢救的关键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大量输液,为此,临床上抢救、治疗多选用静脉切开或深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虽方法可行、安全,但操作复杂,不能在抢救的第1时间内建立静脉通路,故常规静脉穿刺仍然十分重要,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已成为成功抢救患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静脉注射是常用的临床操作和重要的给药方法之一,在治疗和抢救病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一些久病不愈、长期输液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怎样做到保护血管,在四肢的大血管都不能穿刺的情况下,我们利用四肢的小静脉来完成治疗和抢救。经过多年的临床操作和体会,有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头皮静脉输液是1周岁左右患儿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临床应用广泛,为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输液质量、减轻患儿痛苦、融洽护患关系,我们根据护理教科书,结合临床实际,自2004年至今,对头皮静脉穿刺手法、固定方法进行探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穿刺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一些高难度复杂手术、老龄患多发性外伤休克手术越来越多,这些患四肢循环差,血管凹陷,一般头皮针及套管针穿刺非常困难。为了及时输液、输血抢救患,我院手术室自2002-10以来对这类手术患采用深静脉穿刺方法,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手术过程安全平稳,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柳富英 《护理研究》2006,20(10):2629
婴儿输液是儿科患儿最常使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护士对婴儿的头皮静脉穿刺尤为担忧,一针见血的穿刺率较低,常常引起患儿家属对护士的不满,甚至遭到家属的殴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重要的是影响了对急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治疗效果。为了缓解护患关系,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头皮静脉穿刺率和护理质量,现介绍一种婴儿输液床。  相似文献   

7.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急诊创伤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证急诊创伤患者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减少搬动、转送过程中静脉通道发生故障。方法对2010-04-2010-09在急诊抢救室抢救收治的车祸患者40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组200例和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组200例,观察2组穿刺成功次数和液体外渗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率80%,需穿刺2次17%,需穿刺3次3%,液体外渗10%。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组1次穿刺成功率只有57%,需穿刺2次33%,需穿刺3次10%,而液体外渗38%。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在急救中使用既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又能保证抢救的速度和质量,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理技能和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各种抢救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急性失血失液性休克患在外周循环衰竭、血管塌陷、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大情况下,采用颈外静脉穿刺、肠系膜静脉穿刺输液和经骨髓输液的方法。本组100例经及时抢救治疗,全部病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项操作,是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对于儿科患者来说,静脉输液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临床实践中,如不能一针见血穿刺成功而反复穿刺,既增加了患儿痛苦,降低了护理质量,又增加了护患家属间的矛盾,还会造成血管破坏,给长期输液的患儿以后的穿刺带来困难,甚至延误抢救的有利时机。现就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幼儿静脉注射是小儿外科治疗和抢救的最基本操作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四肢静脉和头皮静脉穿刺两种方法。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为进一步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选择最适合普外科1岁~3岁幼儿的静脉穿刺部位,笔者2005年3月—2007年3月对采用四肢和头皮静脉两种穿刺部位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提示选择四肢静脉穿刺更容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选择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小儿外科住院的1岁~3岁输液幼儿82例,其中男61例,女21例;所有患儿均必须为入院后第1次输液者,并除外不愿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危重病人抢救中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差异。[方法]将28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14例,分别采用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输液,观察一次穿刺成功数、液体通畅情况、导管脱出及穿刺所需时间有无差异。[结果]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穿刺所需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危重病人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所需时间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小儿输液是临床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之一.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治愈时间,甚至会失去抢救与治疗机会,也是患儿家属与护士相互沟通、信任的重要手段,更为主要的是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护患的必要指标.对此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儿输液是临床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之一.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治愈时间,甚至会失去抢救与治疗机会,也是患儿家属与护士相互沟通、信任的重要手段,更为主要的是提高护理质量,构建和谐护患的必要指标.对此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首选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在临床微循环衰竭患者抢救中的优势、可行性和推广性。方法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随机对186例处于休克状态、微循环衰竭、病情危重、急需要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进行快速输血输液、静注药物等抢救,但四肢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62例首选颈外静脉正压留置针穿刺,通过观察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输血输液速度、血液流速、穿刺所需时间、操作者、留置时间、物品准备、对人体损伤、收缩压上升到80 mmHg所需平均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穿刺费用等指标,并与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相比较,分析颈外静脉留置针正压穿刺的优势及可行性、推广性。结果首选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相对较长,输血输液速度快,物品准备简单,损伤小,操作潜在风险低,不影响监测血压,患者有自理能力时生活可以自理,增加患者康复信心,护士可以独立完成,费用低,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可以提供便捷高效的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均一次性穿刺成功,解决了建立静脉通路的困难,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护士反复静脉穿刺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增强了护士的工作信心。  相似文献   

15.
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抢救病人快速用药和输液的首要措施.创伤休克的病人常躁动不安、四肢皮肤湿冷、周围血管收缩、四肢静脉不显露、静脉穿刺困难.颈外静脉离心脏近,管径粗,位置表浅、易充盈及可用胸锁乳突肌作穿刺定位标志,穿刺容易成功.开放颈外静脉输液,有利于迅速增加回心血容量和抢救药物快速发挥疗效,对抢救危重病人有利.近年来,我院骨一科对创伤休克的病人,采用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穿刺,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静脉采血及输液一般病人均采取四肢静脉穿刺,但当遇到上消化道出血、休克、肥胖儿、婴幼儿重度脱水等患者时,因周围血液循环衰竭,导致静脉充盈度下降,弹性差,造成静脉穿刺难度大,但患者又急需输血、输液进行抢救治疗,此时,如能熟练地掌握颈外静脉穿刺术,则能较快地给病人开辟静脉通道,及时给予相应治疗,为尽快挽救病人赢得了时间,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872-487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是护理中的一项基本功。由于3岁以下小儿的四肢静脉细小不明显,不易固定,易发生渗液、肿胀等。所以临床上3岁以下的小儿多选用头皮静脉穿刺。对婴幼儿、小儿输液,行头皮静脉穿刺具有操作、固定方便,不暴露患儿肢体,便于身体和四肢的活动等优点。如何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的成功率,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现将笔者从事急诊工作近20a与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穿刺术是每位临床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它在诊断和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患无论是输血输液,还是抽血化验都离不开它,尤其是在重危患抢救的关键时刻,穿朝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笔在临床护理工作10余年,通过实践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静脉穿刺失误的原因,提出减少或避免静脉穿刺失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50例离心性静脉穿刺输液病人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继彩 《护理研究》2004,18(11):2043-2043
保持良好的静脉通道,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至关重要。在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病人由于长期输液(特别是输入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致使血管严重受损,甚至形成静脉炎使静脉变硬阻塞。还有一些较肥胖的患儿,四肢表浅静脉不显露,增加了静脉穿刺难度。因此,我们通过多年来的临床探索认为,在某些部位可改变静脉穿刺方向采用离心性静脉穿刺输液法,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ICC在传染病危重患者静脉输液和抢救中的优势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总结106例传染病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在传染病输液治疗和抢救中的优势、并发症及护理对策。结果PICC留置时间为1~137 d,静脉炎发生率8.5%,局部渗血65.1%,经护理干预后继续留置。结论PICC解决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护患纠纷及护理人员被感染的机会,确保了危重患者静脉治疗和抢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