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形态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7日—2019年12月27日曾经配戴过角膜塑形镜后停戴的198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受试者具体近视度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近视度数-4.00D,研究组近视度数≥-4.00D。按照停戴时长,对照组又分为对照1组47例和对照2组54例,研究组又分为研究1组51例和研究2组46例。对照1组以及研究组1组停戴时间≤3个月;对照2组以及研究组2组停戴时间3个月。分析4组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形态的变化。结果停戴角膜塑形镜后,4组受试者球镜度数和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的柱镜度数年增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研究组1组的角膜陡峭K值、平K值和平均K值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停止配戴,眼轴结果:低度组眼轴正常率比高度组要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存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患者角膜的中央厚度水平、形态基本可恢复到既往状态,停戴后患者的近视眼度数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患者160例320眼,随机分组,观察组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照组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分别在配戴后2年,观察两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结果在戴镜2年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矫治效果显著。结论角膜塑形镜具有快速、安全、可逆的特点,长期配戴可有效控制和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是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有效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者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研究,以序贯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为日戴型,观察组为夜戴型,比较两组患者佩戴前后的角膜形态变化。结果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两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较佩戴前均有明显的变化,均于T2时变薄更为明显,T4时均有所恢复,与佩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角膜塑形镜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较佩戴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略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角膜上皮染色率为31.67%,观察组为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角膜上皮染色均以1级为主。结论佩戴角膜塑形镜可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角膜形态造成潜在的改变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2例,共102只眼,均采用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矫治,统计角膜塑形镜用于治疗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例患者经12个月的佩戴治疗后,视力得到显著改善,由佩戴之前的平均裸眼视力0.42±0.23,增加至平均视力1.02±0.25。视力<0.2及>0.81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341、69.789,均P<0.05)。62例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的12个月过程中,共收集到35起角膜损伤反馈,21例为随访过程中发现,14例为患者想医生反馈的信息,并均回医院进行检查,对损伤进行分级,根据损伤情况进行佩戴方法再次培训及适当的措施予以处理后,均获治愈,并继续佩戴角膜塑形镜。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矫正青少年近视,且临床应用安全,可进一步完善多中心临床应用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佩戴角膜塑形镜早期所引起的视觉功能性异常及分析其原因。方法143例(275眼)近视患者用临床问诊,一般检查,屈光检查,角膜荧光染色及角膜地形图等方法观察患者戴镜3个月后的裸眼视力情况,眼部刺激症状,重影和炫光,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戴镜3个月后的裸眼视力早晨复查时≥1.0232眼(84.3%),0.6~0.828眼(10.2%),0.4~0.515眼(5.5%)。其中视力维持时间短24眼(8.7%),视力欠矫43眼(15.6%)。眼痒、烧灼、干涩等不适感17例(11.8%)。重影和炫光12例(8.3%)。角膜散光或原有角膜散光增大21例(14.6%)。结论角膜塑形镜使用早期出现的视觉功能性异常经过更改镜片参数,以及科学佩戴及护理,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佩戴角膜塑形镜是青少年控制近视,恢复裸眼视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发展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近视青少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分别接受框架眼镜及角膜塑形镜矫治,比较两组患者在试戴1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角膜内皮细胞及眼轴长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试戴3个月、6个月后角膜曲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戴6个月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发展中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延续护理对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入我院接收角膜塑形镜佩戴治疗的100例(20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自愿为前提,根据数字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延续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同时联合门诊护理,延续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观察3个月后两组患者视力及屈光度改善情况,并在3个月观察期后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后同对照组相比,延续组患者视力、屈光度均更优(P0.05);延续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0%明显较对照组的84.0%更高(P0.05)。结论: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良好,除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外,继续进行延续护理可进一步夯实治疗效果,促进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6例(212眼)近视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53例(106眼)患者给予角膜塑形镜佩戴治疗,另外一组53例(106眼)给予框架眼镜控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框架眼镜控制,佩戴镜前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采用角膜塑形镜患者在佩戴前后数据比较不具有可比性,P<0.05。而将两组控制后数据对比,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指标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镜等指标上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控制青少年的近视发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120例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将采用佩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患者将采用佩戴单光镜片。在佩戴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变化。结果:在临床中经过佩戴1年后的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为(24.92±0.24)mm,实验组患者的眼轴长度为(24.01±0.17)mm,对照组患者的眼轴增长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屈光度DS为(5.12±0.54)D,DC为(1.73±0.38)D,实验组患者的屈光度DS为(3.27±0.52)D,DC为(1.21±0.23)D,对照组患者的屈光度增加要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均有增加,而对照组患者的角膜曲率无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少年中轻度近视患者进行佩戴单光镜片,患者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都有明显的提高,长期佩戴不利于缓解患者的近视。而对青少年中轻度近视患者进行佩戴角膜塑形镜,长期的佩戴能有效的缓解和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具有安全和可逆的特点,是矫正青少年近视最为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疗效,探讨佩戴角膜塑形镜期间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保护视力,观察组患者均佩戴角膜塑形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d时裸眼视力(0.61--0.72)、屈光度(-1.32±0.54)D。治疗1w时裸眼视力(0.75--1.84)、屈光度(-0.68±0.41)D。治疗1m时裸眼视力(0.86--1.00)、屈光度(-0.35±0.28)D。患者治疗有效率97.7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佩戴角膜塑形镜,有助于恢复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提高近视的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