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总结神经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采用神经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8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包括脑血管痉挛、弹簧圈移位及脱落、微导管到位失败、血栓形成。结论为减少神经介入的的并发症,提高治疗疗效,应深入了解神经解剖、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影像学,熟练掌握神经介入治疗的操作技术,遵守介入操作的操作章程,并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治疗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应及时有效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2016年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入院治疗的76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动脉血管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显著下降,且降低幅度远远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类并发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确切,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842例,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总结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842例介入治疗患者中12例出现并发症,包括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4例,局部血肿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经针对性处理,12例并发症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均未对介入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结论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和术者操作经验及手法技巧等有关,操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完善介入治疗前准备工作,从而尽量避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黄晶 《黑龙江医药》2008,21(3):114-115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等器械所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操作。主要指通过外周血管,将特殊的导管及装置,沿血管插入到达所需治疗的部位,进行药物治疗或替代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前的护理工作,了解患者病情,开展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和家属的思想顾虑,鼓励患者愉快地接受介入治疗和心理护理。介入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又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败,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手术后的疗效果,因此护理工作在介入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在X线指引下将导管或弹簧圈放置于颅脑病变部位的动脉血管内,对病灶直接实施治疗的一种方法.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首选的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我科于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为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手术顺利,疗效满意.现总结围栓塞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健康教育对脑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清 《河北医药》2010,32(16):2300-2302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递送特殊材料进入神经系统的血管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技术分为血管成形术、血管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1]。本文对我科收治的70例脑血管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周旋 《家庭医药》2016,(7):78-78
目的:分析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对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疗效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血管造影(DSA)显示实验组病患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存在4例复发情况。术后满意度调查分析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示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神经介入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处理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7月某院收治的需行神经介入治疗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分析并发症的类型,并对其处理对策进行总结。结果:本组96例患者中总计有1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6%,其中严重并发症有1例,占比为1.0%;并发症类型包括血栓形成(1.0%)、脑梗死(2.1%)、血管痉挛(5.2%)、微导管到位失败(2.1%)与弹簧圈移位(1.0%)、动脉瘤破裂(2.1%)以及其他(1.0%)。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神经介入治疗并发症类型较多,临床医务操作人员需对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其操作规范,对手术适应证全面了解,积极预防与处理常见并发症,提高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脑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病死率高,约为10%~15%,致残率高,可达50%以上。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治疗、神经保护剂、改善微循环、血管内介入治疗、卒中单元等。由于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对患者有高选择性,特别是溶栓受时间窗和禁忌证的限制,能成功溶栓的很少,所以多数患者适合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剂、卒中单元等治疗。我们对2010—2013年依达拉奉联合银  相似文献   

10.
碘伏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常常引起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导致末梢循环障碍,尤其是足部的血管缺血,神经营养障碍,使局部坏死经久不愈,以往经常采用截肢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为保证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的组织修复效果,缩短疗程,减少致残率,我们摸索出一种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将我院在2016-2017年接收的50例大咯血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两组,每组25例患者,对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的是常规治疗,对介入治疗组患者应用的是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实验对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常规治疗组患者低,治疗有效率要比常规治疗组患者高。结论:针对大咯血患者,主治医师可以选择应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治疗方式,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DSA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64例进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观察DSA诊断结果,分析介入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患有脑血管和头颈部大血管病变76例,病变血管84支。64例行支架成形术患者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8例出现心率变缓等不良反应。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DSA介入诊断,可为介入治疗提高评估依据。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有效介入治疗手段,其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1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展开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在发病后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在发病后未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6.2%。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血管介入治疗可促使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对患者预后加以改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在内科治疗无效,同时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和医源性胃十二指肠动脉大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1例严重基础疾病患者,8例医源性操作后胃十二指肠动脉大出血患者采用经纤毛弹簧圈栓塞或留置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探讨栓塞和给药方法。结论危重症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介入治疗安全高效,并发症可控制。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诊介入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2008年至2009年间收治的年龄在50~78岁间的60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按照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开通血管的时间,以6h为界限,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进行跟踪调查,观察患者的恢复状况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结果对照组中共发生6例心脏不良事件,占对照组总数的20%,其中形成急性血栓3例,再次进行介入治疗2例,由于突发性心脏破裂死亡1例;实验组中仅有2例患者形成急性血栓或再次进行治疗。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段,患者血管的开通时间对治疗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时,要保证患者血管的开通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心脏"自身搭桥"与麝香保心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瑞鸿 《世界临床药物》2003,24(7):437-438,445
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痉 挛,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发生冠脉循环障碍,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三大治疗途径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治疗。由于大多数药物对病变严重的心肌缺血治疗效果有限,而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又不能阻止患者冠状动脉其他部位发生再狭窄,所以这三种治疗只能暂时缓解冠心病症状,而不能根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术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18例行介入治疗。其中41支病变血管行血管内球囊扩张,15支血管行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常规抗凝治疗1周。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踝肱指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治疗冠心病主要有3种方法: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其中,与患者关系最密切的、最容易操作的是用药。当冠心病紧急发作时,可以尝试服用"救心药",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以硝酸甘油为例,它可迅速产生扩血管等作  相似文献   

19.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经桡动脉或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路径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不需卧床的特点[1]。由于桡动脉解剖变异较多、部分患者对介入手术的焦虑心理,经桡动脉穿刺仍存在着穿刺部位荨麻疹、前臂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2]。因此,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介入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综合护理服务期间,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做一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胆管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9例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引流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进行介入治疗。结果19例患者造影均证实有出血性病变。18例患者动脉栓塞患者中16例1次治疗成功,2例因介入栓塞后再次胆管出血而行第2次介入栓塞治疗成功。1次成功率为88.9%。1例胆管门静脉瘘患者接受胆管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出血停止。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未发现再发胆管出血。结论介入治疗PTCD术后胆管出血是一种微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