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在耳鼻喉科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诊断评估,并且有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史婴幼儿的听力筛查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评价目前所用听力筛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有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史并于耳鼻咽喉科进行听力诊断评估的婴幼儿,分析其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筛查资料,并与诊断型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同时完成DPOAE、AABR筛查及诊断型ABR测试,并且资料完整保存者共89例177耳。DPOAE筛查未通过率为45.8%,AABR筛查的未通过率为46.3%。两种筛查方法的一致率为64.4%。AABR的假阴性率为27.9%,DPOAE为16.3%,联合使用两种筛查方法时其假阴性率为4.7%。诊断型ABR测试异常共26例43耳(24.3%),其中轻度听力损失22耳,中度7耳,重度3耳,极重度11耳,听力损失为双侧者17例,单侧者9例,双侧听力损失患者中双耳听力损失程度对称者12例,不对称者5例。本组确诊听力损失婴幼儿中存在的高危因素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48h以上;出生体重低于1500g;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1分钟0~4分或5分钟时0~6分);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要求;颌面部畸形(小耳、外耳道闭锁或畸形、腭裂);细菌性脑膜炎。结论使用AABR或AABR与DPOAE联合筛查可用于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有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婴幼儿有转诊进行听力诊断评估的指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单一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DP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技术进行目标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以研究目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敏感性。方法记录出生3~24天的200名新生儿(400耳)的单一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DPOAE/AABR联合技术测试的结果。筛查对象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有高危听力损害的新生儿。结果在开始的听力筛查中,共有29名新生儿(14.5%)在单一的DPOAE中未通过,而9名(4.5%)在联合运用DPOAE和AABR检查中未通过。在随访的诊断评估中,包括耳科检查、声阻抗、诊断性的听性脑干反应(DABR),6名新生儿11耳(3%)在出生后2个月时最终被诊断为真正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运用DPOAE和AABR联合测试,使高危儿童听力筛查的敏感性高达98.5%,并能够大大减少假阳性率。在频率分析中发现在通过AABR(短声刺激)测试的23耳中,高频的DPOAE通过率(%)比较高(2562Hz为93%,3187HZ为88%)。没有通过AABR测试的15耳,低频(500、1000和1593Hz)的DPOAE通过率(%)比高频(2562.3187和4031Hz)略高。结论DPOAE和AABR联合测试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敏感性较高,可以减少假阳性并提供频率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筛查在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6060例婴儿运用DPOAE+AABR进行联合听力筛查,未通过者两周后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应用ABR和声导抗进行听力诊断。结果6060例接受DPOAE+AABR 联合听力筛查,5427例通过筛查,633例未通过;603例接受复筛,复筛未通过97例;经听力学诊断,听力异常58例,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7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1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9.57‰(58/6060)。DPOAE+AABR均未通过的44例中,7例听力正常,19例单耳听力异常,18例为双耳听力异常;DPOAE通过AABR未通过的21例中,17例听力异常,单耳11例,双耳6例,其中1例被诊断为听神经病;DPOAE未通过AABR通过的16例中,12例听力正常,4例单耳听力异常。结论 DPOAE+AABR联合筛查可提高听力筛查的准确性、可靠性,有利于听力损失患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应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特点、差异和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Amplaid MK22型诱发电位仪和GS160型DPOAE测试仪对200例(400耳)不同病因所致的高危新生儿同时进行DPOAE和ABR检查,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200例(400耳)患儿中,DPOAE的通过率为64%(256/400耳),ABR的通过率为88.25%(353/400耳)。400耳中DPOAE和ABR测试结果的共同阴性率为61.50%(246/400耳),共同阳性率为9.25%(37/400耳)。DHOAE测试中假阳性率为74.31%(107/144耳),假阴性率为3.91%(10/256耳)。结论 DHOAE测试具有方便、快速、无创、灵敏、客观等优点,为较好的新生儿听功能筛查方法,但其只能反映耳蜗功能,同时由于假阳性率较高,对未能通过DPOAE筛选者不能立即作出听力损伤的结论,ABR测试为比较可靠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常规ABR测试是有价值的。因此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ABR和DPOAE检测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能提高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精确性、可靠性,并应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高危婴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及特点,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方法对388名(776耳)出生3~40天的高危婴儿进行ABR和DPOAE检查,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388名(776耳)患儿中,ABR和DPOAE的总异常率分别为14.18%和32.47%.结论 DPOAE和ABR联合应用于高危婴儿听力筛查,能提高其听力筛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比单独应用更全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新生儿科NICU高危新生儿200例(400耳),运用AccuScreen听力筛查仪,同时进行TEOAE和AABR联合听力筛查,根据TEOAE初次筛查结果通过与否,分为双耳TEOAE初筛均未通过组(A组)和双耳TEOAE初筛均通过组(B组),共2组,每组100例(200耳),其中3个月时任何一项检查未通过者均在患儿6个月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测试等诊断性检查。结果A组:3个月时TEOAE未通过12例(22耳),AABR未通过2例(2耳),联合筛查未通过22例。6月龄时确诊1例(2耳)分泌性中耳炎,该两耳均为3次TEOAE筛查未通过、AABR筛查通过者,本组高危新生儿听力损伤现患率为1.7%(2/120);B组:3个月时TEOAE未通过2例(2耳),AABR未通过5例(5耳),联合筛查未通过5例(5耳)。6月龄时确诊2例(2耳)诊断为蜗后性耳聋,该两耳均为3次AABR筛查未通过、TEOAE筛查通过者,本组高危新生儿听力损伤现患率为1.4%(2/146),每组在定期复筛时均有部分失诊患儿。结论通过TEOAE和AABR联合筛查,可以检出中耳、蜗性及蜗后听损伤,证实了TEOAE和AABR是听力筛查的有效组合方式,AABR和TEOAE联合筛查应用可以优势互补,降低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客观听力评估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的干扰因素及临床听力学特征。方法选取2004年8月—2006年1月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妇幼保健院系统出生并行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新生儿听力筛查,因二次听力筛查未通过转诊本院的患儿,月龄2~6个月,共166例(315耳)。详细询问并登记病史,按其首次听力评估时的月龄分为2~3个月组和4~6个月组,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鼓室声导抗和镫骨肌反射等客观听力测试。首次听力评估异常者,建议1~3个月后(以不超过6个月龄为限)进行第二次听力评估,比较前后两次ABR、DPOAE、鼓室声导抗曲线和静态声顺值的转归情况,并确定诊断。结果①166例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中,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者比例最高(34例,20.5%);其次为有新生儿窒息史(10例,6.0%)。②4~6个月组鼓室声导抗B型曲线的比例(13例,17耳,17.9%)高于2~3个月组(11例,14耳,8.0%),X。=26.22,P〈0.01。③4~6个月组ABR正常的比例(24例,29耳,37.2%)明显高于2~3个月组(34例,45耳,23.4%),x。=5.27,P〈0.05;在有两次评估记录的受试者中(24例,45耳),第二次ABR测试结果较第一次测试结果好转的比例为56.0%(11例,14耳)。(砚~6个月组DPOAE正常的比例(19例,31耳,39.7%)略低于2~3个月组(50例,81耳,42.2%),X。=0.14,P〉0.05;在有两次评估记录的受试者中(24例,45耳),第二次DPOAE测试结果较第一次好转的比例为32.0%(6例,8耳)。⑤166例听力筛查未通过受检者中,有4例(4耳)诊断为听神经病,均为单耳发病。结论在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中,存在中耳因素对听力筛查结果和评估的影响,同时低月龄婴幼儿听觉神经系统存在发育完善的过程。对筛查和评估结果应作充分、恰当的解释,避免加重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甘肃省妇幼保健系统69074例新生儿经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听力筛查结果。方法对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出生的69074例新生儿在出生后48~72小时应用DPOAE和AABR进行听力初筛,任意一项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天进行DPOAE联合 AABR复筛,复筛未通过者于3月龄时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诊断性DPOAE、听性稳态反应(ASSR)及声导抗等进行第一次听力学诊断性检查,异常者于6月龄时进行第二次诊断性检查。结果69074例新生儿中初筛未通过者13587例,未通过率19.67%(13587/69074);11996例参加复筛,复筛率88.29%(11996/13587);复筛未通过419例,未通过率3.49%(419/11996);312例接受诊断性听力检查,检出先天性听力损失者134例,检出率为1.94‰(134/69074)。结论甘肃省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94‰。  相似文献   

9.
ABR和DPOAE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7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ABR和DPOAE检查,对其中部分异常者6个月后复查.结果 170例患儿中,ABR和DPOAE的总异常率分别为54.12%和32.65%;血清胆红素水平越高,ABR和DPOAE异常率越高(P<0.01),ABR异常越严重(P<0.01);胆红素浓度恢复正常后6个月复查ABR和DPOAE,恢复率分别为77.12%和77.01%,其中ABR异常DPOAE正常耳较两者均异常耳容易恢复(P<0.01).结论 ABR和DPOAE联合应用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的早期定量定位评估比单独应用更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高危新生儿的听力变化和特点。方法 2008年至2010年对复筛时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的23例高危新生儿在3月龄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以及高频声导抗(high frequency tympanometry,HFT)检查,对ABR异常的患儿在6月龄时复查。结果 3月龄和6月龄时DPOAE各频率基本引出,HFT均为单峰。3月龄时23例患儿中5例双耳ABR反应阈≤35dB nHL,余18例(30耳)单耳或双耳ABR异常,其中8耳可辨出波Ⅰ、Ⅲ、Ⅴ,反应阈40~60dB nHL;15耳只引出波Ⅴ,反应阈70~97dB nHL;7耳97dB nHL声刺激下无波形引出;符合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诊断12例,双耳8例,单耳4例。ABR异常的18例(30耳)6月龄复查时,1耳反应阈≤35dB nHL,29耳反应阈异常,其中,6例(11耳)ABR反应阈降低,1例(2耳)反应阈升高;29耳中14耳可辨出波Ⅰ、Ⅲ、Ⅴ,反应阈40~60dB nHL;11耳只引出波Ⅴ,反应阈70~97dB nHL;4耳97dB nHL未引出波形;符合AN诊断9例,双耳4例,单耳5例。23例患儿1~2岁时电话随访,19例对声音反应良好,2例言语发育稍迟缓,2例2岁时仍不会说话,其中1例合并脑瘫,1例CT示脑白质异常,戴助听器均无效。结论本组听力筛查AABR未通过而TEOAE通过的婴儿听力发展不确定,选择治疗方案需慎重,对这类小儿应长期听力追踪至少到3岁。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听力筛查11 275例分析报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及其可能的高危因素,探讨早期听力筛查、诊断、干预、随访的可行性办法。方法新生儿出生3天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听力初筛;未通过者及有听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42天后用DPOAE和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复筛;听力异常者3个月时以听性脑干反应(ABR)进行诊断,6个月时采用ABR和多频稳态反应(ASSR)第二次确诊;确诊有听力损失的患儿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并定期随访、进行听力学评估。结果初筛时正常儿未通过率占14.8%、高危儿为21.5%,复筛时大多数正常儿通过,而高危儿仍有半数未通过;就目前进入3个月诊断的患儿分析,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生率约在2.75‰左右,其中轻、中、重、极重度分别为0.18‰、1.78‰、0.26‰、0.53‰。结论先天性听力损失在新生儿先天性疾患中发病率最高,开展大面积筛查势在必行;做好听损伤高危因素的问卷调查,跟踪随访异常患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高危新生儿TEOAE和AABR听力筛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lyevokedotoacousticemission,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ABR)在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作用。方法运用TEOAE和AABR对NICU住院的178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可疑患儿通过ABR及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auditoryeventrelatedpotential,40Hz-AERP)进行确诊。结果已确诊的听力损伤患儿7例(8耳)中,TEOAE和AABR均未通过2耳,TEOAE通过AABR未通过4耳,AABR通过TEOAE未通过2耳。结论TEOAE和AABR联合运用于高危新生儿,更有利于听力损伤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黄疸患儿听力筛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患儿耳蜗功能及听觉传导通路受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对195例(390耳)正常新生儿及452例(904耳)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正常组与新生儿黄疸组比较,听力筛查的通过率、DPOAE信号水平(Level)、信噪比(SNR)均有显著性差异;病理性黄疸和核黄疸组ABR阈值高于正常组(P<0.05);ABR阈值增高的48耳中,有32耳DPOAE正常。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耳蜗损害程度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呈正相关性;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除损害耳蜗外,还可能损伤听觉传导通路;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单一的听力检查不能全面反应听功能状况,最好结合两种以上检查方法,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的特点,并将其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阂值检查的结果加以对照,以探讨DPOAE在这类患儿听力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DPOAE检查63例(126耳),年龄2个月-42个月,平均11.83个月。其中单纯腭裂组(以下简称腭裂组)23例(46耳),腭裂并发唇裂及牙槽裂组(以下简称唇腭裂组)30例(60耳),单纯唇裂组(以下简称唇裂组)10例(20耳),每耳均检查8个频率,若2-5kHz4个频点有≥3个频点通过即为该耳通过。在上述患儿中,ABR阈值检查腭裂组17例(34耳),唇腭裂组10例(20耳),唇裂组6例(12耳),以能重复引出V波的最小刺激强度为ABR阈值。结果DPOAE检查:腭裂组通过7耳,未通过39耳,通过率为15.22%;唇腭裂组通过6耳,未通过54耳,通过率为10.00%;唇裂组通过18耳,未通过2耳,通过率为90%。统计分析腭裂组与唇腭裂组无显著差异,而腭裂组与唇裂组,唇腭裂组与唇裂组均有显著差异。ABR阈值检查统计分析结果与DPOAE一致。将各组DPOAE通过率与ABR正常率进行比较,腭裂组及唇腭裂组中二者无差异(P〉0.05),虽然唇裂组中二者有差异(P〈0.05),但唇裂组ABR阈值反应的听力下降较轻(均≤50dB nHL)。从总体趋势上说,DPOAE与ABR阈值检查在检测的结果上是一致的。结论唇腭裂患儿DPOAE和ABR检测结果一致,与ABR相比,DPOAE具有快速、简便、易实施等特点,因此DPOAE可以作为唇腭裂婴幼儿听力检查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结合ABR及其他相关的听力检查,以明确听力损害的程度和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1~2018年台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探讨该市免费及自费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及耳聋检出率。方法对台州市2010年10月~2018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于出生后48小时后至出院前进行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听力筛查(2011~2012年为自费,2013~2018年为免费),初筛未通过者30~42天左右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月龄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DPOAE、声导抗、听性稳态反应(ASSR)等测试进行听力诊断。结果 2010年10月~2018年9月台州市共出生新生儿621 032例,其中610 007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筛查率98.22%,共有53 959例未通过初筛,初筛未通过率为8.85%;完成复筛47 794例,复筛率为88.57%;复筛未通过8 051例,复筛未通过率为16.85%,其中6 869例进行了听力学诊断,诊断率为85.32%;共确诊听力障碍患儿979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58‰(979/621 032)。采用DPOAE筛查的447 489例中确诊听力障碍患儿728例(1.63%),采用AABR筛查的162 518例中确诊听力障碍患儿251例(1.54%),两种方法听力障碍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初筛未通过率(10.17%和5.21%)、复筛未通过率(16.28%和1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1~2012年为自费组,共有活产新生儿170 806例,有164 894例进行听力初筛,筛查率96.54%;初筛未通过17 822例,其中14 498例进行了复筛,复筛率81.35%;复筛未通过2 948例,其中2 060例进行了听力学诊断,诊断率69.88%;共确诊听力障碍患儿223例,检出率为1.31‰(223/170 806)。2013~2018年度为免费组,共有活产新生儿450 226例,有445 113例进行听力初筛,筛查率98.86%,初筛未通过36 137例,其中33 296例进行了复筛,复筛率92.14%,复筛未通过5 103例,其中4 809例进行了听力学诊断,诊断率94.20%,共确诊听力障碍患儿756,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68‰(756/450 226);自费组和免费组初筛率、复筛率、诊断率、听力损失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政府出资免费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明显提高听力筛查率和耳聋检出率,早期筛查、诊断、康复干预是减少听力障碍所致残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儿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耳声发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孤独症对听觉系统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例孤独症患儿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测试,设立同年龄段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孤独症组ABR双耳Ⅴ波潜伏期、右耳Ⅰ~Ⅴ波间期、Ⅲ~Ⅴ波间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孤独症组DPOAE异常率增高,1kHz及1.5kHz平均幅值及1kHz引出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ABR潜伏期延长,DPOAE测试异常率增高,提示脑干听觉通路传导异常,可能是引起孤独症儿童广泛感觉系统发育障碍,使言语、认知、社会等方面异常发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62例婴儿的听力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6月龄婴儿听力障碍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2062例(4124耳)3~6月龄婴儿有选择地进行客观听力测试,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声导抗等检查,3月龄时诊断为听力异常者6月龄时复查,收集、分析两次听力测试的资料。结果3月龄时13例(20耳)ABR异常、DPOAE正常,504例(825耳)ABR、DPOAE均异常;ABR异常的845耳中,482例(808耳)(37耳失访)6月龄时复查示:13例(20耳)ABR异常、DPOAE正常,406例(702耳)ABR、DPOAE均异常,47例(64耳)ABR、DPOAR均正常,16例(22耳)ABR正常,DPOAR异常;比较两次检查结果显示:698耳(86.4%)听力无变化,90耳(11.1%)听力改善,20耳(2.5%)听力下降;在ABR反应阈正常、DPOAE未通过者中有438耳同时行226Hz及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1000Hz探测音声导抗异常183耳(41.8%),226Hz探测音声导抗异常6耳(1.37%)。结论3~6月龄婴儿的听力诊断必须结合ABR、OAE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进一步行高频声导抗检查;0~6月龄婴儿中耳功能的检查,运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比226Hz的更敏感;对确诊听力障碍者,尤其是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者,必须密切随访,警惕听力波动及进行性的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000 Hz声导抗检查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方法 纳入高危新生儿318例(636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ABR+DPOAE+1000 Hz声导抗三联的听力筛查方案,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在3个月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计算三联筛查结果的灵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听力变化及其特点,为听力评估及临床诊断和随访工作提供参考,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方法 2003年9月至2009年11月由我省各地州市接受了出生后初筛或复筛2次或2次以上听力筛查双耳或单耳未通过,转诊到我听力中心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的婴幼儿143例,最终以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40 Hz-AERP)、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声导抗结果进行评估和确认.对确诊为双耳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填写聋人调查表,进行跟踪随访,提出早期干预方案.结果 143例婴幼儿中确认听力损失者110例,占76.92%.其中单耳72例,占65.45%,双耳38例,占34.55%.听力损失中轻度31例,占28.18%;中度27例,占24.55%;重度27例,占24.55%;极重度25例,占22.72%.110例听力异常者有14例复查,占12.73%.复查者中双耳听力损失6例,单耳听力损失8例.14例双耳重度、极重度耳聋患儿,有10例配戴助听器,这些患儿正在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结论 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联合应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能提高其听力筛查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对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有必要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接受听性脑干反应和40 Hz听觉相关电位检查,以确保较为科学而可行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本组听力异常患儿复查率低和失访率高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并伴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婴幼儿进行客观听力评估,总结高危儿听力损失情况及变化特点.方法:对244例(488耳)2次听力筛查未通过或2次筛查结果不一致的婴幼儿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鼓室声导抗和镫骨肌反射等客观听力测试.结果:①3次OAE结果间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右耳的通过率要高于左耳.②第3次OAE评估通过的184耳中有45耳ABR异常,两项检查的不符合率高达24.5%(45/184);DPOAE不通过的304耳中有20耳ABR正常,不符合率为6.6%(20/304).③按评估时患儿年龄进行分组,各组中ABR轻度异常比例最高,ABR正常在各组中也有很大的比例.评估年龄<3个月组ABR中度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ABR重度异常率在各评估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鼓室导抗曲线以A型为主,在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婴幼儿中均超过70%(P>0.05),ABR中度异常组B峰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重度异常组检出1耳C型峰.⑤高危因素分布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29.5%),远高于其他因素(P<0.05).结论:具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听力损失以轻度为主,其听力损失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随着年龄增长,有些中度异常有好转的趋势.对高危儿的听力评估需多次检测或结合多种方法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