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cell death protein 1-ligand l,PD-L1)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NSCLC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38例肺腺癌、35例肺鳞癌患者为实验组,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晨起外周血5ml,用ELISA法检测血清PD-1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19+、NK细胞比例.结果:实验组血中PD-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104.98±20.76)、(109.13 ±24.65) vs (50.80±14.38)pg/ml,P<0.01];实验组外周血中CD4+、NK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01),CD8+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Ⅲ、Ⅳ期肺癌CD4+细胞比例和NK细胞比例均低于Ⅰ、Ⅱ期(P<0.01),PD-1表达水平CD8+细胞比例均高于Ⅰ、Ⅱ期(P <0.01);CD19+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1的表达水平与NK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0.01),与CD8+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1),与CD4+、CD19+无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外周血PD-1的表达水平较健康体检者明显上调,检测外周血PD-1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对NSCLC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C-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病理分类、分级、TNM分期中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TC-1在NSCLC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法检测TC-1蛋白在9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在病理分类、分级及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差异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C-1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中和部分胞核。肺鳞癌和腺癌总阳性率分别为63.46%、72.09%,差异性不显著(P=0.154)。鳞癌高、中、低分级阳性率分别为20.00%、65.51%、72.22%,经Kruskal-Wallis H检验无明显差异性(P=0.075)。腺癌的高、中、低分级的阳性率分别是33.33%、65.21%、88.23%,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5)。NSCLC(鳞癌、腺癌)的TNM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Ⅲb的表达强度经检验差异性显著(P=0.029)。有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阳性率为90.57%(48/53)、无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阳性率为38.09%(16/4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0)。53例伴淋巴结转移的NSCLC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阳性表达相关性用Spearman检验,有相关性(r=0.39,P=0.000)。结论:T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高表达,TC-1表达与病理分型、鳞癌分级无关,与腺癌分级、NSCL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提示TC-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nm23和CD44v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与CD44v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8例NSCLC标本中nm23、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阳性率为87.9%(51/58),其中T1~T2组与T3~T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阳性率为55.2%(32/58),其中鳞癌阳性率(85.7%)明显高于腺癌(24%),P〈0.05;中分化组阳性率(71.9%)高于低分化组(44.4%)和高分化组(35.3%),P〈0.05。nm23、CD44V6的表达与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率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nm23和CD44v6蛋白表达分别与NSCLC原发肿瘤大小(T)、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与pTNM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细胞(MDSCs)的比例及其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NSCLC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抗体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s中CDllb、CD14和CD33的表达;磁珠分选法分离、纯化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s及健康者外周血中的CD8+T细胞,1∶1共培养72小时,用ELISA法测定24、48、72小时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NF-γ水平.结果:30例进展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MDSCs比例为(25.1±16.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观察到MDSCs比例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及病理类型有关(P >0.05);ELISA法显示:与CD8+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MDSCs与CD8+T细胞组共培养24、48、72小时的培养上清IFN-γ水平由(201.3±14.57) ng/ml逐渐下降为(163.33±7.77) ng/ml、(132.0±6.9) ng/ml和(79.67±7.09) ng/ml,明显降低(P<0.05).结论:进展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较健康者明显升高,且对CD8+T细胞有抑制作用,MDSCs增多可能是NSCLC患者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中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结直肠腺癌癌组织及远癌组织中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 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MVD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CD163、CD8、MVD在癌组织及远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D163与MVD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615,P<0.001),CD8与MVD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320,P=0.012),CD8与CD163的表达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370,P=0.003)。CD163+巨噬细胞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MVD与结直肠腺癌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CD8+T细胞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联合靶向消除TAMs及促进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可能对结直肠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SCLC初治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PD-1和CD3+T细胞表达情况,采用x2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Pe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型、CD3+T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PD-L1表达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中位值1.5%(0~93.2%),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 =0.003),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2),与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CEA水平分布无显著相关(P >0.05);PD-L1表达水平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D-L1表达阴性、低表达和高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亦无显著相关(P >0.05);4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差异,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EGFR基因突变情况无相关性;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之间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门桐林  李雪  袁秀敏  张璐 《癌症进展》2020,(6):563-566,613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0例NSCLC患者的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两种组织中PD-1 mRNA和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SCLC组织中PD-1和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PD-1和PD-L1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4^+-PD-1、CD8^+-PD-1、CD14^+-PD-L1、CD68^+-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NSCLC组织中PD-1 mRNA和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03±1.92)和(4.95±1.09),分别高于癌旁组织的(1.72±0.81)和(1.25±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PD-1和PD-L1的高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组织中CD4^+-PD-1、CD8^+-PD-1、CD14^+-PD-L1、CD68^+-PD-L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1和PD-L1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NSCLC的免疫逃逸过程,对其逃逸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N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im-3)的表达情况,探讨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及38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同时分析其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恶性黑色素瘤组Tim-3表达量为(15.89±6.49)%,健康对照组的表达量为(3.27±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im-3在CD8+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有无溃疡、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Breslow分度无关(P>0.05).结论:Tim-3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高水平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并有望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早期预测及治疗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9.
EGFR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女性肺癌发病率的明显增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主要是以女性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对象,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tor receptor,EGFR)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女性NSCLC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指导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GFR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比分析10例非恶性肺组织中EGFR的表达,用Cox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GFR在62例女性NSCLC中的表达率70.97%,在非恶性肺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在女性腺癌的表达高于鳞癌(P<0.05),尤其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表达更高(P<0.05);EGFR表达与女性NSCLC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EGFR高表达的女性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与病理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显著相关(P<0.05),腺癌、有淋巴结转移是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女性NSCLC中EGFR的表达与患者病理类型、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EGFR在女性NSCLC中高表达,可作为判断女性NSCLC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还对NSCLC女性患者的靶向治疗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小RNA-106a(miRNA-106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2例NSCLC肿瘤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miRNA-106a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时在肺癌细胞株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加以验证。进一步分析miRNA-106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肺癌组织中miR-106a表达水平(3.72±1.81)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1.15±0.52)(P<0.01);肺腺癌A549细胞和鳞癌SK-MES-1细胞中miR-106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iR-106a的表达水平与肺癌的EGFR基因突变、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MiR-106a低表达者生存时间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1)。结论:MiR-106a在NSCLC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可作为NSCLC预后判断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1 (programmed death-1,PD-1)、刺激分子4-1BB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鼻咽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至1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性别、年龄相近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4-1BB的表达情况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核磁共振扫描测量原发肿瘤体积.结果:鼻咽癌Ⅲ期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Ⅳ期患者[(13.1±6.2)% vs(18.7±5.5)%,P<0.05].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上PD-1阳性表达率显著上调[(8.7±6.5)%vs(3.87±3.0)%,P<0.05].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PD-1、4-1BB分子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负荷、性别及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PD-1和4-1BB两种共刺激分子在患者体内肿瘤免疫逃逸中可能存在协同效应.联合干预这两种共刺激分子的信号通路可能具有更高效持久的抗肿瘤效应,可为鼻咽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DAC)治疗前后程序性死亡因子 1/程序性死亡因子 1配体(PD-1/PD-L1)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初治MDS中符合WHO 2008分型WPSS预后分层中危组及高危组并接受DAC(20 mg/m2 d1~d5,21~28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治疗的18例患者,同时以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于DAC治疗前后收集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的PD 1和骨髓单核细胞PD L1的变化;QPCR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PD-1 mRNA、PD-L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比较化疗缓解组(n=5)和未缓解组(n=13)PD 1/PD L1的表达水平。结果 FCM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 1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的PD L1比例分别为(11.43±1.88)%、(11.46±1.60)%和(16.59±0.72)%,高危组分别为(16.36±3.71)%、(1659±381)%和(1869±160)%,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未缓解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 1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上PD L1的比例分别为(18.51±262)%和(19.03±2.18)%和(19.22±1.40)%,高于缓解组(P<0.05)。QPCR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 1 mRNA和骨髓单个核细胞PD 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632±337和288±172,高危组分别为12.55±6.27和7.47±4.90,均高于治疗前(P<0.05)。MDS未缓解组外周血PD 1 mRNA和骨髓单个核细胞PD L1 mRNA的相对表达为16.28±4.64和9.16±5.40,高于缓解组(P<0.05)。结论 DAC治疗后中、高危MDS患者的外周血、骨髓中PD-1/PD-L1表达明显上升,尤其是未缓解组,PD-1/PD-L1高表达可能是介导DAC耐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顺铂对肺鳞癌肿瘤免疫微环境模型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及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顺铂(0、05、1、2、4、8 mg/L)处理对NCI-H520细胞表面PD-L1表达的影响。分别将顺铂(1.0 mg/L)预处理前后的NCI-H520细胞与活化的淋巴细胞进行共孵育,共分为6组:T-为仅有未经顺铂处理的淋巴细胞组;T+为仅有经顺铂预处理的淋巴细胞组;T-H-为未经顺铂处理的淋巴细胞与未经顺铂处理的NCI-H520细胞系共孵育组;T-H+为未经顺铂处理的淋巴细胞与经顺铂处理的NCI-H520细胞系共孵育组;T+H-为经顺铂处理的淋巴细胞和未经顺铂处理的NCI-H520细胞系共孵育组;T+H+为分别经顺铂处理的淋巴细胞与NCI-H520细胞系共孵育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CD4+及CD8+T细胞)的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分泌情况。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顺铂可呈浓度梯度抑制NCI-H520细胞增殖;顺铂处理组较未处理组NCI-H520细胞系表面PD-L1表达上调(P<0.05);各组CD4+及CD8+T细胞亚群中,PD-1+T细胞的凋亡率高于PD-1-T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经顺铂预处理的NCI-H520细胞共孵育组相比,与经顺铂处理的NCI-H520细胞共孵育后,CD4+及CD8+T细胞的凋亡率均较高,且IFN-γ分泌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铂可能通过诱导肺鳞癌细胞系PD-L1表达抑制免疫微环境,为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抗PD-L1靶向治疗肺鳞癌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自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收集60例原发未治疗的NSCLC患者(NSCLC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7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NSCLC组Th17细胞占CD+3 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1.23±0.41)%比(1.05±0.28)%,t=1.679,P=0.097],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腺癌患者[(1.31±0.39)%比(1.09±0.41)%,t=2.093,P=0.041].NSCLC组IL-1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11±7.87) pg/ml比(17.64±5.07)pg/ml,t=2.280,P=0.027],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腺癌患者[(23.11±8.73) pg/ml比(18.54±6.38)pg/ml,t=2.203,P=0.032].Th17细胞比例、IL-17的表达水平随临床分期的进展呈下降趋势[F=3.151,P=0.032;F=4.132,P=0.010].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和IL-17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TNM分期相关,可能在NSCLC的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及其亚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胃癌和21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表达(53.61±13.84)%和(72.07±7.83)%,P〈0.01;CD3^+CD4^+T细胞表达(29.84±9.71)%和(38.79±5.08)%,P〈0.01;CD3^+ICOS^+T细胞表达(25.80±10.56)%和(O.82±0.98)%,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57±1.99)%和(0.02±0.04)%,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6.06±6.94)%和(20.56±6.54)%,P〈0.05。胃癌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增高,CIM’T细胞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及其亚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胃癌和21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表达(53.61±13.84)/(72.07±7.83)%,P〈0.01;CD3^+CD4^+T细胞表达(29.84±9.71)/(38.79±5.08)%。P〈0.01;CD3^+ICOS^+T细胞表达(25.80±10.56)/(0.82±0.98)%,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57±1.99)/(0.02±0.04)%,P〈0.01;CD3^+CD8^+ICOS^-T细胞表达(16.06±6.94)/(20.56±6.54)%,P〈0.05。胃癌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增高,CD4^+T细胞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