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源县哈萨克族居民死亡现状,确定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 利用2008-2012年新源县的死亡监测数据,对哈萨克族居民粗死亡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新源县哈萨克族居民粗死亡率为613.7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5.50/10万。死亡原因居前五位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占全死因的84.40%。潜在减寿年数为65 870人年,潜在减寿率为94.51‰。减寿原因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损伤和中毒、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损伤和中毒、慢性病危害突出,传染病造成的健康损失也不容忽视,同时需要关注孕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通市2007~2010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对南通市2007~2010年居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南通市2007~ 2010年居民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粗死亡率分别为195.27/10万,101.17/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92.59/10万,46.62/10万.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占全死因的36.27%.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明显上升.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PYLL和PYLL标化率分别为104444人年,58887人年,2.64‰,1.64‰.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生命,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居民健康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1 - 2015年南通市开发区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流行特征,为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 (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计算恶性肿瘤的各种死亡指标。结果 2011 - 2015年南通市开发区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37.74%。恶性肿瘤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00.62/10万和98.00/10万。2011 - 2015年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t = 4.36,P<0.05)。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是女性的1.82倍。肺癌死亡率为52.39/10万,居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PYLLR排序前3位依次为肝癌(3.12‰)、肺癌(2.43‰)和胃癌(1.14‰)。居AYLL前3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白血病(18.00人年)、乳腺癌(17.25人年)和肝癌(14.41人年)。结论 南通市开发区居民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为死亡率和潜在减寿率较高的肺癌、肝癌、胃癌以及平均减寿年数较高的白血病、女性的乳腺癌,应针对重点癌种和人群,开展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金华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金华市居民死亡资料采用粗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标化减寿年数(SPYLL)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金华市居民粗死亡率616.25/10万,标化死亡率483.14/10万。死亡原因居前5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88.13%。潜在减寿年数(PYLL)为295 707.00人年,标化减寿年数(SPYLL)为281 288.63人年,潜在减寿率(PYLL‰)和标化减寿率(SPYLL‰)分别为39.11‰和37.56‰。减寿原因居前5位的是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先天性疾病和围生期疾病。结论慢性病和损伤中毒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是今后我市防病工作的重点。同时,加强孕期检查和围生期保健,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居民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5年河池市罗城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方法:从全人群死因监测系统导出2015年罗城县居民死亡原因报表、常规质量分析报表,应用XLS工作表计算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PYLL、PYLLR、AYLL等。结果:2015年罗城县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26.96/10万,标化死亡率116.91/10万,占居民总死亡人数16.47%,居全人群死因顺位的第3位。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恶性肿瘤潜在减寿年数(PYLL)5230.00人年,减寿率(PYLLR)17.87‰,平均减寿年数(AYLL)16.66年。结论: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罗城县居民健康,我们应加强对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对重点癌种和高发人群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4—2022年安吉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减寿情况,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潜在减寿年数(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和潜在减寿率(PYLLR)等指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安吉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2014—2022年安吉县累计报告恶性肿瘤死亡居民8215例,年均粗死亡率为194.29/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242.49/10万。其中,男性死亡5453例,粗死亡率为259.17/10万,标化死亡率为340.12/10万;女性死亡2762例,粗死亡率为130.0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4.04/10万。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胰癌和直肠癌,共占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的66.16%。2014—2022年安吉县≥65岁和45~64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居民恶性肿瘤PYLL为56725人年,PYLLR为13.42‰,AYLL为6.91年/人。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安吉县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45岁人群为重点防控对象,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0-2014年常熟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和减寿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死因专用统计软件Death Reg2005、SPSS 13.0和Excel 2010软件,对2010-2014年常熟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和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等。结果 2010-2014年常熟市居民年平均粗死亡率为791.04/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3.29/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851.82/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733.44/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08,P0.01)。2010-2014年常熟市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220.54/10万)、脑血管病(146.16/10万)、呼吸系统疾病(126.72/10万)、心脏病(114.69/10万)、损伤和中毒(60.26/10万)。对常熟市居民寿命损失影响最大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10.64‰)、损伤和中毒(5.95‰)、心脏病(2.05‰)、脑血管病(1.83‰)和呼吸系统疾病(0.65‰)。全死因WYPLL为88 870人年,AWYPLL为12.18人年,AWYPLL前5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心脏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常熟市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死亡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害程度。方法利用2010-2014年张家港市脑血管病死亡资料,使用Death Reg 2005以及SPSS 16.0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结果5年间张家港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较为平稳,平均粗死亡率156.80/10万,占总死亡的22.74%,标化率58.75/10万,居死因顺位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脑血管死亡率逐渐增加,尤其是60岁以后迅速上升,占脑血管总死亡的95.47%。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造成的PYLL为8 999人年,减寿率2.21‰,AYLL为9.56年/人。结论脑血管病是张家港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加强中老年人群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日照市居民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为制定肿瘤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山东省死因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4—2019年日照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计算分析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等指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14—2019年日照市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59.2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4.82/10万,男性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7.7%。恶性肿瘤总PYLL为272267人年,PYLL率为15.08‰,标化PYLL率为12.8‰,疾病负担居首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结论 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是2014—2019年日照市居民的主要恶性肿瘤,应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高危人群早期肿瘤筛查,加大早诊早治力度,降低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源县居民死因状况及主要死因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新源县2004-2005年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及2007-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Deathreg 2005、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及潜在减寿率(PYLL‰)等指标。结果新源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0.7岁,男性66.8岁,女性76.1岁;新源县2004-2010年(不包括2006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50.8/10万,其中男性为682.9/10万,女性为410.6/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7,P<0.01),6年粗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χ2趋势=24.9,P<0.01);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居民死亡率分别为775.2/10万、322.8/10万、609.3/10万、396.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84.2,P<0.01)。前5位死因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按PYLL排序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新源县不同民族、性别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不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居民寿命的重要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