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侧组(59例)及双侧组(59例)。单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61~88岁,平均72.3岁;跌伤40例,道路交通伤19例。双侧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岁;跌伤42例,道路交通伤17例。单侧组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双侧组行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34.23±9.01)min vs.(55.22±6.38)min、(19.42±6.22)次vs.(31.05±7.54)次、(3.21±0.42)m L vs.(5.07±0.69)m L,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2.15±0.57)cm vs.(2.01±0.74)cm、(2.20±0.58)cm vs.(2.00±0.73)cm],而Cobb角小于术前[(8.52±4.34)°vs.(10.75±6.23)°、(8.04±4.45)°vs.(10.68±6.20)°,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1.24±0.31)分vs.(7.04±0.52)分、(1.30±0.32)分vs.(7.01±0.54)分]、[(23.14±6.02)%vs.(71.42±11.49)%、(23.20±6.04)%vs.(71.39±11.50)%,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8%,低于双侧组的18.64%(P<0.05)。结论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对OVCF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功能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较少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较低的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水泥定向注射结合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北院区骨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00例临床资料,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55~78岁,平均64. 9岁。骨折节段:T107例,T1113例,T1242例,L125例,L213例。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将行传统经典注射方式患者50例纳入传统组,行骨水泥定向注射患者50例纳入定向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术后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定向组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传统组[(33. 1±4. 4) min vs.(32. 7±3. 7) min、(2. 9±0. 4) d vs.(2. 9±0. 8) d、(9. 8±2. 1) d vs.(9. 9±2. 2) d],术中出血量高于传统组[(34. 7±5. 9) m L vs.(33. 9±5. 4) m L(P 0. 05)],骨水泥注入量少于传统组[(4. 6±0. 8) m L vs.(5. 8±0. 9) m L(P 0. 05)];骨水泥分布优良率(82%)高于传统组(56%)(P 0. 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定向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低于传统组(20%)(P 0. 05)。结论 骨水泥定向注射结合椎体成形术可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骨水泥注射量,改善骨水泥分布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靶向穿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作用,分析其对手术效果及伤椎内骨水泥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3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一科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13例,男性39例,女性74例;年龄63~75岁,平均68.1岁;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39例,摔伤63例。根据穿刺路径不同分为靶向穿刺组(58例)与常规穿刺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伤椎内骨水泥分布、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VAS及伤椎后凸角(Cobb角)。结果 两组术后1 d VAS较术前均有降低[(2.6±0.3)分vs.(8.9±0.5)分、(2.8±0.4)分vs.(8.7±0.6)分,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靶向穿刺组VAS低于常规穿刺组[(0.9±0.2)分vs.(2.4±0.3)分,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伤椎骨水泥分布方面靶向穿刺组优于常规穿刺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伤椎骨水泥强化与伤椎置钉分别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82例,随机分为经伤椎置钉组(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和骨水泥强化组(伤椎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各41例.男性28例,女性54例;年龄63~82岁,平均72.1岁.道路交通伤16例,摔伤55例,其他1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脊柱功能康复指标及生活质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少于骨水泥强化组[(84.7±15.6)min vs.(96.2±18.7)min,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伤椎置钉组[(43.7±5.7)mL vs.(57.3±6.4)mL,(1.6±0.7)d vs.(4.2±1.2)d,(10.0±3.4)d vs.(16.6±2.5)d;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2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水泥强化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伤椎置钉组,Cobb角小于伤椎置钉组[(88.3±8.1)%vs.(81.7±7.8)%,(7.7±2.8)°vs.(9.2±2.9)°;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水泥强化组ODI低于伤椎置钉组,ADL评分高于伤椎置钉组[ODI:(29.8±5.4)分vs.(33.4±4.6)分,(20.8±3.2)分vs.(29.9±3.8)分;ADL:(71.2±8.7)分vs.(65.2±8.2)分,(82.4±9.3)分vs.(73.3±8.7)分;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伤椎置钉组出现邻近椎体骨折2例,螺钉松动3例,并发症发生率12.20%(5/41);骨水泥强化组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旁软组织2例,未见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联合椎弓根螺钉与伤椎置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均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术固定方式,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疗效相当,但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术后康复、改善术后生存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8例;年龄65~92岁[(73.0±14.5)岁]。患者均接受Ⅰ期多节段PVP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30例手术椎体数>3个(观察组),75例手术椎体数≤3个(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再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3个月[(12.5±1.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71.2±12.2)min]、术中透视次数[(38.8±6.4)次]、骨水泥注入量[(20.2±4.6)ml]长或多于对照组[(52.3±10.6)min、(25.4±5.3)次、(12.3±4.3)ml](P均<0.05)。骨水泥渗漏和再发椎体骨折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感染、神经损伤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7.6±0.7)分、(3.0±0.8)分、(2.3±0.7)分、(2.2±0.6)分]与对照组[(7.4±0.5)分、(2.9±0.4)分、(2.1±0.5)分、(2.0±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DI[(74.6±3.3)%.(36.8±4.6)%.(29.7±4.0)%、(24.0±3.6)%]与对照组[(73.8±1.0)%、(35.1±0.9)%、(28.4±2.2)%、(22.8±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L评分[(34.5±5.0)分、(54.5±3.8)分、(73.7±3.9)分]与对照组[(36.2±3.4)分、(56.8±4.7)分、(75.3±5.3)分、(81.3±4.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AS、ODI和ADL评分术后各时相点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PVP 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与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同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弯角穿刺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骨科收治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穿刺PVP组和弯角穿刺针PVP组,各50例.普通穿刺PVP组行常规双侧穿刺PVP治疗,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龄65~82岁,平均68.8岁;扭伤30例,摔伤20例.弯角穿刺针PVP组行弯角穿刺针PVP治疗,男性10例,女性40例;年龄64~83岁,平均69.7岁;扭伤27例,摔伤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胸腰椎功能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和手术后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与普通穿刺PVP组比较,弯角针穿刺PVP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41.08±5.36)min vs.(50.14±6.27)min],术中出血量减少[(5.25±0.93)mL vs.(6.58±1.22)mL],骨水泥注入量减少[(3.94±0.95)mL vs.(4.70±0.81)mL],骨水泥渗漏率降低(4.0%vs.16.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降低[普通穿刺PVP组(7.42±0.63)分、(2.54±0.56)分、(2.18±0.45)分;弯角针穿刺PVP组(7.61±0.70)分、(2.47±0.49)分、(2.05±0.46)分],ODI降低[普通穿刺PVP组(40.55±4.81)%、(19.68±3.85)%、(18.70±3.23)%;弯角针穿刺PVP组(40.17±4.64)%、(19.13±3.62)%、(17.86±3.19)%],伤椎相对高度增加[普通穿刺PVP组(40.94±9.52)%、(45.63±8.38)%、(47.50±8.11)%,弯角穿刺针PVP组(39.85±9.16)%、(46.27±8.59)%、(48.24±8.05)%],伤椎Cobb角减小[普通穿刺PVP组(18.26±1.12)°、(5.14±0.69)°、(3.45±0.54)°;弯角穿刺针PVP组(17.95±1.06)°、(4.93±0.66)°、(3.27±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继发性后凹畸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弯角穿刺针PVP治疗在取得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胸腰椎相对高度及恢复胸腰椎功能的疗效和良好预后的同时,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骨水泥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6例,其中23例患者为多节段椎体骨折。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3节椎体,4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4节椎体。3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和呼吸困难。术前VAS评分及ODI值平均8.58±1.12、81.43±12.54,术后1d平均为3.03±0.98、31.04±11.11,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显著。5例患者1年内出现再发椎体压缩骨折。1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漏。结论PVP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必须注意脂肪栓塞并发症,一次手术至多完成3节椎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骨量减少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19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6例骨量减少型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35例(PKP组),男性12例,女性23例;年龄55~65岁,平均60.0岁;高处坠落伤13例,跌倒伤18例,无诱因4例;腰椎骨密度T值-2.5~-1.0SD,平均-1.73SD.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31例(PPSF组),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4~63岁,平均59.5岁;高处坠落伤14例,跌倒15例,无诱因2例.腰椎骨密度T值-2.4~-1.2 SD,平均-1.75SD.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AH)、椎体前缘高度比(AHR)、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度(HR)、后凸角(KA).记录PPSF组的骨性融合时间.结果 PKP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周期均低于PPSF组[(12.8±6.0)mL vs.(67.2±6.0)mL、(30.2±2.8)min vs.(93.5±8.5)min、(1.3±0.5)d vs.(1.7±0.8)d、(4.1±0.6)d vs.(5.0±0.8)d].两组患者术后VAS、ODI及A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KP组[(2.4±0.9)分vs.(5.2±0.9)分、(21.00±2.58)%vs.(67.61±4.30)%、(22.1±1.8)mm vs.(13.7±2.6)mm;PPSF组[(2.8±0.9)分vs.(4.9±0.9)分、(28.67±2.89)%vs.(69.31±3.27)%、(21.4±1.0)mm vs.(13.8±2.6)mm].PPSF组术后3d VAS和ODI均高于PKP组[(2.8±0.9)分vs.(2.4±0.9)分、(28.67±2.89)%vs.(21.00±2.58)%],但末次随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H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F组术后及末次随访AHR高于PKP组[(92.15±3.77)%vs.(88.37±6.61)%、(91.17±4.16)%vs.(87.33±6.98)%].PPSF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KA低于PKP组[(6.4±1.7)°vs.(8.2±2.4)°、(6.6±1.7)°vs.8.3±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和PPSF治疗骨量减少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KP短期临床疗效优于PPSF,但PPSF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包括矫正和维持椎体高度及获得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在具有不同MRI影像特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脊柱外科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573例(共743个椎体)。根据脊柱MRI影像特点,将骨折椎体分为三组,椎体内有明显的裂隙影像或真空征象为A组(133个椎体),整个椎体均匀呈现高信号为B组(385个椎体),椎体局部呈现高信号为C组(225个椎体),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在三组内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明显。三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1±1.4、6.1±1.3、6.0±1.3,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3±1.1、2.2±1.1、2.3±1.2,P=0.4847,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患者VAS评分分别为2.2±0.8、2.2±1.0,P0.99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单侧与双侧穿刺骨水泥注入量[(5.1±1.4)m L、(5.2±1.3)m L vs.(5.2±1.6)m L、(5.8±1.4)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入量(4.6±1.2)m L低于双侧穿刺(5.4±1.4)m L。A组单侧与双侧穿刺骨水泥弥散[(58±17)%vs.(5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单侧穿刺弥散较双侧穿刺差[(64±16)%、(49±16)%vs.(71±14)%、(56±14)%]。骨水泥渗漏情况,三组共97个椎体有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3.1%。骨水泥渗漏率的比较,A组双侧穿刺28.6%高于单侧穿刺25.0%,B组单侧穿刺11.7%与双侧穿刺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单侧穿刺10.8%高于双侧穿刺7.0%。结论在选择单侧穿刺或双侧穿刺时,应根据患者椎体MRI检查影像特点有根据地进行选择,可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对于椎体内有明显的裂隙影像或真空征象的椎体,选择单侧穿刺能获得很好的弥散效果;对于椎体内局部呈高信号的椎体,选择双侧穿刺能获得更好的弥散效果以及更低的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0.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命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长期生活质量.方法 随访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3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25例,用形象类比(VAS)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下腰部功能活动障碍(OLBPDQ)量表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大于1年的生活质量,并观察骨水泥渗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6.5个月(13~42个月).术前、术后1 d、3、6个月及1年以上随访时VAS疼痛分值分别为8.96±1.11、4.58±2.56、3.16±2.28、2.11±0.27、1.63±0.21;ADL量表(Barthel指数)术前、术后分别为54.34±13.21、84.28±18.30,较术前提高了55%;OLBPDQ量表(ODI指数)术前、术后分别为25.64±13.84、17.52±10.71,较术前下降了32%.两组间P值均<0.05.术后CT证实少量骨水泥渗漏5例,平均随访32个月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仅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而且可长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少量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对患者长期生命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