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基于《中医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
结合肿瘤病学特点,分析中西医临床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为例,讨论如何挖掘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途径,提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方法,以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高校医学免疫学课程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渗透,提升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生职业道德,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基于医学免疫学的课程特点,近几年通过尝试摸索,设计了适合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思政案例,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指引"齐头并进,收到了良好效果。文章探讨了课程思政在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以促进通过思政元素的加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就是把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教书育人相结合,将学术文化、学科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中医妇科的教学也要快速融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转型的大潮中,严格把握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以医德育人为主体,切实履行医学专科学生培育的社会重任,在提升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具立德树人的实效,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们要深入挖掘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德育元素并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立足传统中医药文化,寻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资源。本文通过设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案例、拓宽教学方法和调整课程评价体系,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探索。在保证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药学专业教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国家对各大高校各学科教师教学的要求。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临床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文章以中医妇科学专业基础课为例,分析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挖掘、整理中医妇科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二是如何把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中医妇科课程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伴随社会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亦在不断增加,这对医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学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医学优质人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担。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五年制本科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之一,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新理念,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在现有教学基础上深化教学模式,真正凝聚学科专业,落实“以人为本”的目标。基于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中,即充分挖掘专业课内涵,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素养和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在稳步推进影像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实施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梳理"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将传授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知识与法治观念、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把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对实现"依法治国""健康中国"目标,培养高尚医德、高水平创新型中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大量医学人文素材和医德元素,具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中医学专业课程中的医德教育元素,大力发扬中医药学的“大医精神”,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人才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围绕“德术兼授、以文化人”这一课程思政主题,就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作一论述,以期为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生动案例。  相似文献   

10.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改革目标,是各学科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药药剂学—中药丸剂章节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为中药药剂学融合课程思政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根据本课程特点,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几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力求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2.
鼾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疾患,它是西医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中医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始终未能把鼾症列入其中,这多少都会对中医教材的建设与中医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完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内容,促进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建设,为了提高对鼾症中医诊疗知识的认识,建议增加“鼾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授课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十四五”背景下大力推进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传统中医专业课程要适应课程思政教学在新形势下的要求,首先要从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其次探讨中医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破解其现实困境进行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在中医专业课程教学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为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思政元素.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断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在提高人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的培养.此文对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素...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以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药物合成反应为依托,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文章在全方位育人思想要求的大环境气候下,充分挖掘了本门专业基础课程中潜在的思政元素,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质的飞跃,并重塑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鼾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疾患,它是西医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中医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始终未能把鼾症列入其中,这多少都会对中医教材的建设与中医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完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内容,促进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建设,为了提高对鼾症中医诊疗知识的认识,建议增加“鼾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授课内容。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课程思政,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共识。中医传统治疗技术是高等职业院校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将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并开展教学实践,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德技并修”的中医康复技术人才。从设计思路、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4个方面对中医传统治疗技术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为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前思政课程方兴未艾,对中医内科学来说,思政课程同样至关重要。中医内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融入点包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在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思政育人目标寓于教学内容中,包括病因病机、历代沿革、诊断、辨证要点、概念等。中医思政课程采用“5L”教学法,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将思政和专业课结合,树立中医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医自信,更好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思政元素,进行课堂设计与实践,应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以医学人物为切入点,感受儒家仁礼对于人的价值;要以哲学思想弘扬中医文化;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身职业道德。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于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内科学如何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政的内容,会对学生后续实习甚至今后的行医生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引路灯"的作用。基于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医内科学课程"为什么教""怎么教""如何教"三步曲的研究,探索将思政育人元素潜移默化融入中医内科学课程中的建设路径,体现了"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